mpa议论文写作范文
MPA登陆我国短短十余年,就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席卷中国,不仅推动了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而且培养了大量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mpa议论文写作范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mpa议论文写作范文篇一
MPA电子政务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通过三年来公共管理硕士电子政务教学实践的探索,我们认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实现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目标的有效模式。以提高学习者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质为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视为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围绕学习者工作岗位信息通信技术应用面临的真实性问题展开教学设计,通过案例分析、分组研讨等方式对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协助式学习。
关键词:公共管理硕士(MPA);电子政务;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
国外的电子政务教育中,MPA类专业教育所占比例较大。电子政务教育虽然历史不长,但是根据对电子政务先行国家的大学及教育机构进行跟踪的结果表明�①:从教学形式上分析,其学历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从内容设计上分析,一般涉及行政管理基本理论、信息通信技术、案例研究、电子民主等内容。
如果将1993年3月,国务院提出建设“金关”“金税”“金卡”工程的设想作为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中国也算是不亚于美国的先行者。但是,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电子政务前行的瓶颈。2005年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也将电子政务列为中国MPA教育的必修课程。目前,国内电子政务教学取得一定进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课程设计上很多只是在原来信息通信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加一些简单的行政管理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针对性。把握电子政务学科定位,探索电子政务教学改革,重视电子政务教育质量,以培养出符合中国电子政务实践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目标: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质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MPA)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某一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②培养对象是那些实践中的管理者,MPA学习者有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学习者希望MPA的学习是与实践并肩同行的过程,而不是学习抽象和孤立的知识。书本的知识、经典的模型只有与学习者的问题相互碰撞,才变得富有价值,换言之,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让学习者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仅仅是讲授知识架构。
电子政务的本质,并不是单纯地把信息科技应用于政府和公共事务中处理问题,也不是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提供信息和电子服务,而是政府如何建立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新的政府治理典范的问题。�③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政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永远是一门艺术,没有一种蓝图或秘诀可以把一个拙劣的管理者造就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因此,电子政务教学不能单纯复制国外的教学内容而缺乏扎根于中国国情的思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素质培养。相应的,电子政务学习同时包含了认识和行动两个方面,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掌握知识同等重要。
综合考虑培养对象的特点和电子政务的本质,在培养过程中,面向公共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探讨和评析学习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提升学习者的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④,成为电子政务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素质在推动电子政务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提高管理者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保障。
对于MPA学习者而言,其信息素质内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信息意识,即学习者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是对信息科学正确的认识和对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抽象性、概括性、总体性的认识,也是一种学习者
掌握信息、应用信息的自觉性的内在要求。具备信息意识的学习者能认识到信息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作用,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观念。具备信息意识的学习者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对信息具备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生活、学习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次是信息道德,即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信息社会的信息活动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应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应恪守相应的道德准则;尊重学术自由原则,尊重知识产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避免引发一系列诸如信息泄密、侵犯他人隐私及危害网络安全等信息犯罪行为;信息活动中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
最后是信息技能,即获取、判断、选择、整合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一个具有信息技能的人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恰当地评价信息,准确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更进一步来讲,信息技能包括了多渠道信息快速获取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等。
这三者中,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道德是保障,信息技能是基础。将学习者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解决电子政务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涉及经济、管理、行政、法学、信息科学等众多领域,这不仅需要激活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更需要鼓励学习者将新旧知识相结合,提高应用知识的技能。
二、教学设计:以真实性问题为导向重组知识单元
电子政务课程的设计,绝不是“电子”和“政务”两部分内容的叠加,而是这两部分内容的相互融合,核心是解决“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与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如何互促互动”�⑤的问题。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电子政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是学习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问题。问题是PBL的核心,所有的学习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应用。提炼问题是决定课程设计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一个有效的PBL问题是那些具备高度影响力的问题,即在较长时间内对众多的人产生潜在影响的战略性问题。�⑥PBL问题要能与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问题本身应该潜在的体现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同时,它又蕴含着新知识,让学习者进行聚焦性的、反省性的研究。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学习者组成团队在整合和内化知识的基础上来合作解决,而且往往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
在课程设计的宏观层面,我们将问题聚焦为公共部门如何通过应用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提高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行政能力,回答电子政务“是什么?”“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的问题。
在单元设计的中观层面,按照问题逐层分解的原则,将上述问题分解为六个子问题,相应得,形成六个课程单元。即“电子政务发展的国际比较”单元回答:各国政府是如何提升网络环境下治国理政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扩散机制”单元回答ICT对政府治理模式产生何种影响?互联网技术如何促进政府演化(evolving)?“电子政务服务与应用”单元回答:电子政务在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有哪些典型应用?进而电子政务如何影响政府行政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icient)?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何种关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单元回答: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再利用如何影响公民参与性治理?非政府机构以及民间网络组织的崛起,基于互联网的权利多元化和多中心化如何与施政行为形成互动的良治格局?“现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单元回答:如何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层面理解作为通用技术的ICT?“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单元回答如何实施电子政务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项目会仅仅由于一个原因而失控,可能存在技术障碍、计划拙劣、需求变化等很多原因,但其中显著因素是拙劣的项目管理。
在课时设计的微观层面,开展学习支架设计是必需的环节。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公民信息意识的崛起,电子政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化万千,支架教学设计的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具备把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解决实际场景中问题的能力。支架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在设计学习支架时,视不同的单元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用,如情景、问题,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架。
三、教学实施:对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PBL无疑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教师不再仅仅是课中知识的讲解者,而需要在课前需要提炼问题。提炼问题不能闭门造车或虚构,“结合、跟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问题是真问题,而不是伪问题。所谓结合,就是科研课题和教学实践相结合,问题源自在电子政务应用研究项目中的实践积累。所谓跟踪,就是需要跟踪学习者的工作实践,采用讨论、访谈或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习者的现实困惑。
PBL更要求学习者进行角色转变。学习者不再单纯得消化教师们滔滔不绝讲授的知识、模型和研究结果,结合实践的课堂使得学习者有机会讨论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探讨和评析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境。�⑦MPA教育不仅是让学习者积累浓缩的理论精华,更是需要倡导学习者运用和实践学到的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颠覆了电子政务教学的传统观念:知识掌握在老师手里,通过讲授,传递给学习者。MPA教育是课本理论和学习者经验的碰撞,学习者定期来学校学习,其学习与实践是近距离的,而不是与教师之间的近距离。
教学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交互式学习的过程。交互体现在人机之间的交互、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互三个方面。传统的电子政务教学,通常是教师们滔滔不绝,传授知识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PBL是协助学习,而不是控制学习,学习者需要深层讨论,分享经验,而不是单纯地倾听、领悟并消化知识。
例如,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单元,围绕政府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及实现路径这一核心问题,将“北京市石景山区医疗机构协同监管”作为典型案例贯穿始终。案例讨论分三个步骤:即学习者深入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然后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在全班讨论。这个过程,不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是由学习者控制的过程。作为过程的管理者,学习者必须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例如:会议管理、时间管理、冲突解决和做出决策等。教师的角色,不仅是在讨论结束后总结陈词,而且是讨论过程的参与者之一。
教学实施中,坚持进行评论性的反思是关键,反思的过程不仅强调学习者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优化,而且强调教师在与学习者的互动过程中修订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课堂上的反思确实可以移植到学习者所在的组织中,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献策献计的不是教师,而是来自其他单位、有类似管理经验的同学。MPA电子政务教学不是为了给学习者在工作之外又添加负担,恰恰相反,是为了把工作中的难题拿到教室里来,在一个更放松、集思广益的气氛中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四、结论
电子政务一方面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紧密联系行政实践发展与理论前沿。这种特征决定了无法程式化其教学架构。以提高学习者信息素质为目标,以实践问题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是对中国国情约束下MPA电子政务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当然,这种尝试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教师不仅仅是施教者,而是个学习者和研究者,只有不断吸收理论研究中的最新成果,把握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碰到的管理、技术、经济和行政问题,才能组织和引导好教学,才能使所培养出来的MPA学习者紧密联系实际,符合国家电子政务实践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王芳. 国外电子政务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信息界,2006,(12):8-9.
②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2000年8月15日)
③张成福.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理解电子化政府的实质意涵[J].中国行政管理,2003,(1):13-16.
④国内一般将“information literacy”翻译为“信息素养”或“信息素质”,较为一致的定义为:信息素质是一种有效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据此从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中寻找、检索、获取、判断和组织信息以及利用、交流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其实质是在学习、工作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技能。
⑤孙宇.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管理创新互动关系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9):74.
⑥仇建鸣. PBL 教学模式在公务员培训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3,(8)4:43-45.
⑦亨利•明茨伯格,乔纳森•戈士林文,薛香玲译.实践与学习并重的管理教育[J].IT经理世界,2008,(243):88-91.
mpa议论文写作范文篇二
MPA定量分析课程建设探讨
【摘 要】 定量分析是国内外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的英文简称)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本文针对目前定量分析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对定量分析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出发,对课程的内容提出了优化方案,并对教学方法及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MPA;定量分析能力;课程建设;存在问题;改进建议
我国自2000年开始设立MPA专业学位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初具规模,截止到2011年,MPA 招生院校共有98所。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MPA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在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机构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或公共服务的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以及(高级)职员。MPA研究生教育项目要为学生提供这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在公共管理及政策分析领域,定量分析能力是必需的基本能力。因此,世界各国在开展MPA教育时,都非常重视对学员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最早产生MPA教育的美国,其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相关能力的传授是MPA的核心课程。实际上,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早在1953年,就要求培养研究生能够将社会科学问题数学化[1],我国大多数开设MPA教育的院校也将定量分析作为核心课程进行讲授,希望学生掌握定量化思维方式,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借助于数据处理的各种统计方法,更深入地认识公共管理决策中的问题,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但是,从目前我国定量分析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本文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定量分析课程建设的改革思路。
一、定量分析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清晰
课程定位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此定位是否准确关系到课程建设的整个思路。目前,对定量分析课程的定位,还有待进一步清晰化。例如,定量分析课程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如何把握,并没有形成共识。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MPA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但是部分教师片面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偏重于对案例及软件操作的讲解,忽视基本功、基本理论,这显然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造成一定困难。定量分析课程是要给学生最基本的定量分析思路与基础,偏重于方法论,还是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掌握一定的定量分析技巧,并偏重于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实践应用?对该问题的答案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
2、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进一步优化
有了准确的课程定位,才可以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由于课程定位尚没有形成共识,导致各个高校所开设的教学内容各有不同。迟妍(2007)对国内外院校的MPA教学内容做过对比研究,目前形成共识的是:统计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重点内容,对于优化、决策、预测、评价、网络分析等方法,各个高校各有侧重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形成体系,要从支持课程定位的角度进行,因此进一步优化选择教学内容,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3、学生对定量分析课程缺乏兴趣
学生对定量分析课程的兴趣缺失,是定量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最大挑战。之所以缺乏兴趣,一方面是由于对该课程的畏惧、抵触情绪,有“历史渊源”,太难学不会的观念根深蒂固。MPA学员大多数数学基础都比较薄弱,有一大部分都是文科出身,对数学类课程的畏惧情结从小就有。因此,这一部分同学,往往还没有开始这门课程的学习,心中就已经预设自己根本学不好,在正式进入课程学习后,非常容易因为一两次的听不懂,而导致兴趣全无,放弃学习。另外一方面,是对定量分析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只需要学会软件操作,复杂的原理、模型做了太多抽象,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用武之地,没有必要专门学习。
4、师资力量的培养有待加强
定量分析课程不是单纯的数学课,该门课程的授课老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数学功底之外,还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与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另外,还要强调授课老师有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最后,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这对老师的授课技巧、课堂控制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有些院校还很难找到符合以上三点要求的老师进行授课。
二、定量分析课程建设的思路
1、对定量分析课程进行准确定位
首先定量分析课程的定位要依据MPA教育定位进行。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出“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西安交通大学朱正威教授根据新《公务员法》的基本框架,认为MPA研究生应当具备“三大能力”,“三大能力”是指学习理论能力、应用理论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智教授主张MPA教育应当定位为以培养基础性素质为依托,以强化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为核心;华中科技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毛羽教授则认为MPA学员的学习缺少理论支撑和正确的方法,与其他专业学位相比较,更应该突出终身受用的理念[2]。综合以上观点不难看出,对MPA教育定位为通才教育,除了注重实践教育之外,就必须强调MPA学员具备基础素质,掌握基本理论。对于定量分析课程来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定量分析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只有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才可以有进一步学习,进一步提高的能力,才可以掌握定量分析的思维方式,真正做到终身受用。另外,从定量分析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定量分析方法体系庞杂,各种计量工具层出不穷,许多前沿方法需要非常深厚的数学基础。在仅仅一个学期的课程讲授中不可能穷尽所有方法,必须对课程内容有所取舍,取其最精华部分。因此,综合以上论述,本文认为定量分析课程在MPA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应当明确为:培养具备定量分析思维方式,掌握定量分析基本框架与基本理论,并在公共管理领域对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进行实践应用的人才。
2、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定量分析课程在教学内容构建上要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要本着培养学生基本定量分析能力,提供定量分析基本框架的思路,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本文以系统论思想,作为定量分析课程的主线,依据综合――分解――综合的思路,整合定量分析的知识模块。首先,从综合角度提供定量分析课程的整体框架,从系统论的思维模式出发,侧重于介绍定量分析的整体逻辑思路;其次,对该框架进行分解细化。介绍基本的统计、优化、决策等模型方法;最后,对分解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应用,侧重于实践训练。具体的教学内容见表1。 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完成MPA定量分析课程的培养目标,针对上述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方法论框架部分,以教授为主,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案例,阐述应用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逻辑思路与整体框架。该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但是却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该部分内容是定量分析课程的开篇,确保学生可以听懂,至关重要,听得懂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要求。而学习态度端正又是确保可以听懂的基本条件,正确的学习态度来源于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正确评估。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明白这部分知识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对后续课程所起的作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做好课堂控制工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即紧张又活泼的授课气氛,确保在该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基础层次的同学,都可以跟进。
对各种定量分析方法的介绍,应该侧重于讲解基本原理,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压力式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讲解基本原理时,要尽量避免大篇幅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应该结合实践案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从实践应用的背景出发,引出问题,并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基本原理的阐述,往往需要非常严密的逻辑推演,教师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非常容易把课堂变成教师自己的课堂,课堂的主角是教师,由教师告诉学生,下一步要往哪个方向推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种授课方式,非常容易使学生掉队。学生坐在那里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思维稍有点开小差,下一步的推导过程就听不懂了,甚至往后的整堂课都听不懂,兴趣自然会丧失。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对基本原理的介绍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压力式的教学方式,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迫使每个学生都加入课堂活动,按照教师的启发与引导,进行思考。基本原理最终是学生依靠教师多次修改逻辑思路,逐步归纳完善而得出。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而不仅仅是“听”来的。这样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必须对课堂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组织力;对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可以使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并且可以结合到学生感兴趣的实践背景中;对学生的思路见解,可以从一定的高度上给予把控。另外,授课教师要针对较难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要采用一定的手段(例如:对课后作业进行评分,计入期末考核成绩中)迫使学员在课下对难点进行重点攻关,尤其是基础性较差的同学。
对定量分析学术前沿方法及应用误区介绍,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最后,在综合性的实践训练部分,以案例教学与团队式教学为主。包括软件的学习,都应该融合在案例中。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在综合性的大案例中,对学到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应用。教师的案例讲解应该只占一小部分,主要是学员亲自实践操作。可以通过团队式教学方法,将学员分组,每个团队负责1-2个案例,从数据搜集,方案设计、软件操作到结果分析,最终形成期末报告。期末报告可以在课堂进行讨论,教师要做好点评工作。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从上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讨中不难看出,定量分析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这对师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学院应该向教师提供免费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另外应该建立客观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激励。
【注 释】
[1] Howard R. Bowen. Graduate Education in Economic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3,43(4).
【参考文献】
[1] 迟研.面向MPA的“定量分析方法”课程对比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4.91-93.
[2] 杨安华.美国MBA教育中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8.12.98-102.
[3] 李金林,马宝龙.MBA管理统计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39-41.
[4] 丁东洋,翟锦鑫.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与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J].福建教育研究,2011.3.2-4.
[5] 刘超,吴喜之.统计教学面对的挑战[J].统计研究,2012.2.105-108.
[6] 顾剑华.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2.
【作者简介】
孙雪莲(1980-)女,汉族,山东临沂人,讲师,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mpa议论文写作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