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业成功事例

发布时间:2017-02-22 12:21

在创业过程中,在发展的策略上,不是决定不做什么,而是做什么。看看那些在农业创业的事例,学习他们的成功方法,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法。

农业创业成功事例

农业创业成功事例一:

养殖梅花鹿赚钱吗?乔发亮养殖梅花鹿年赚四十万

2月20日,临邑县恒源街道办的乔发亮,凭着永不放弃的韧劲养殖梅花鹿,从最初不会饲养到现在养殖400头,一年收入40万。乔发亮在挫折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规模,最终养殖梅花鹿让他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

2004年,乔发亮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除了种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外,农闲时候还出去打工,生活不算富裕但也过的比较清闲。在一次与朋友聚餐时,朋友的一句话,让乔发亮萌生了养殖梅花鹿赚钱的想法。

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乔家村乔发亮:“跟几个朋友在一块喝酒的时候,说起这个梅花鹿,这个行业特种养殖,挺好的?,从那时候就抱着试试的想法。”?

养殖梅花鹿赚钱吗?行内有句话,梅花鹿浑身上下都是宝。像鹿茸、鹿鞭、鹿胎盘等都能卖上个好价钱。当乔发亮把养殖梅花鹿赚钱的想法告诉家人时,却遭到了拒绝。?

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乔家村乔发亮:“那时候家人也不同意,但是干别的出去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就试试。”

说干就干,乔发亮从东北引进了100头梅花鹿,这梅花鹿刚刚住进鹿圈,就遇到了麻烦。?

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乔家村乔发亮:“一开始进鹿的时候,进鹿的那几天,长途跋涉运进来的鹿,喝水?吃草死了一半。”

刚刚进了100头梅花鹿,就死了一半,这无疑给乔发亮当头一棒。

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乔家村?乔发亮心情非常悲痛,那时候感觉干事太难了,当时想放弃,但是鹿圈已经全部建好了,那时是前进不得?后退不得,所以说硬着头皮?狠下心来,再继续养殖。?

乔发亮狠下心来,硬着头皮接着干。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的,剩下的梅花鹿在他的精心饲养下,逐渐长大。看着梅花鹿一天天长大,乔发亮也很欣慰。突然一天,乔发亮发现梅花鹿的状态不对劲,有的趴在地上不动弹,有的不愿意吃东西,有的甚至还腹泻,这下可把他急坏了。?

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乔家村乔发亮:“找了一些当地的兽医看了一下,原来喂得食物发霉变质了,当时兽医就告诉,养殖梅花鹿喂发霉变质的食物绝对不行,所以说从那以后把食物调了一下,把发霉变质的都不能喂鹿,在平常加一些消炎的药。”

通过这些问题,乔发亮不断积累经验,他的养殖之路也逐渐步入正规。八月十五前后,梅花鹿进入了发情期,这时公鹿与公鹿出现了打仗、顶撞的问题,有些公鹿甚至被活活的顶死。?

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乔家村乔发亮:“最后通过一些内行朋友,他们给我出了一个办法,鼻子上面有一根棍,铁丝把鼻子穿透了,它顶仗的时候鼻子一疼,它就再也不会打仗了。”?

就这样,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乔发亮逐渐成了养殖梅花鹿的行家里手,现如今,他的梅花鹿及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而伴随着产品的热销,乔发亮的钱袋子也慢慢鼓了起来。

农业创业成功事例二:

打工仔养鸡创业十年欲造大品牌

他16岁外出打工,从事餐饮服务行业,虽说辛苦,但也不至于风吹日晒。打工时,他认为打工不能长久,遂产生创业想法。在广东某鸡场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来最难吃,但吃得最饱的一顿饭。尽管条件艰苦,一想到自己的选择,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创业十年来,他带领上百户村民搞乌骨鸡养殖,村民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在看到乌骨鸡批发的抗风险能力低时,他开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线。“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抗风险能力,让村民持续增收。”目前,他已经在成都“探路”,未来两年将基本实现品牌化的道路。

说起创业,他总是显得很热血,他有说不完的话,有诉不完的情。在他看来,创业是一件能让他激动的事情。他说,创业不仅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还能带动周边的乡亲致富,这就是令他热血沸腾的事情。

他就是高县庆符镇百通村村民李丛江。

打工少年与鸡结缘

2001年,16岁的李丛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温江一家农家乐从事餐饮服务。农家乐的生意不错,一道名为“叫花鸡”的招牌菜点单率很高,“鸡的价值原来这么高?”这个印象逐渐进入了李丛江的脑海。两年后,他又到广东清远从事餐饮服务。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后能做什么。”李丛江说,他和身边的务工人员交流发现,只要家乡有机会,他们都愿意回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回家后自己能做什么。不到20岁的李丛江心想,那些四十多岁务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变这个现象,就只有选择一条未知的路。

许是机缘巧合,许是命运安排。李丛江想到的第一个项目是养猪,他有一个同事是清远当地人,同事的亲戚养猪的效益还不错。某天,两人跑到书店,选购两本养殖的书籍,一本是养猪,一本是养鸡。“没想到养猪那本书没看进去,倒把养鸡的书看进去了。”李丛江说,看了书后就热血沸腾,书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会很快成功的。

说干就干,三天后李丛江就办理了辞职,在亲戚的介绍下去一家养鸡场打工。广东是我国肉鸡养殖的主产区 ,而当地的清远鸡更是闻名全国的鸡种,深受港澳消费者的欢迎。这些信息对于李丛江而言,无疑是兴奋的。但是,他的兴奋很快被舟车劳顿消磨了。

“从清远县过去,要坐三个多小时的车,再转车。”李丛江说,到了养殖场老板的家里,他吃了一顿目前为止,最难以下咽,却吃得最饱的饭。原来,那里饮食条件很差,在李丛江看来,那是在老家连猪也许都会嫌弃的伙食。

“我差点眼泪就流出来了,但是强忍住了。”李丛江说,他一想到这是自己的选择,就咬牙坚持了下来,尽管饭菜难以下咽,他也强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为自己即将开始的艰苦生活打基础。饭后,李丛江被带到养殖场,开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乡带领村民致富

2005年,李丛江回到家乡,看到自己家乡已有了几家小型的养殖场,但他们都是在自己房屋内饲养,饲养方式还比较传统。于是,他的创业路开始了,他用了2500元养了100只鸡,虽然都成活了,却因为品种的原因没有赚到钱。“其实在打工期间,很多实用的技术并没有学到。”李丛江说,虽然当时老板对他能吃苦、善学习的精神很满意,但是很多技术并没有交给他,担心他学成后就另立门户了。几年鸡场的打工生涯,对于李丛江而言,就是开阔了眼见,对养鸡的基本套路,以及鸡场建设有了一定了解。

经过选品种的失败后,李丛江仔细分析发现,虽目前没有挣到钱,但实际上干这一行是很前途的,他暗暗给自己加油打气。第二批,他购买了500只当地的乌骨鸡,进行竹林饲养,深受城里人喜爱。四个月后,果然赚到了6000多元,这比当时在外地打工要强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对养鸡的信心。

李丛江有个特点,善于思考接下来如何走。当养鸡挣到钱后,他就在想,如果只养殖五六斤的大鸡,肯定会因为它的养殖周期长(5个月)积压资金多而周转不过来,怎样才能摆脱这个瓶颈呢?他从信用社贷款了5000元,只能暂时解决资金的困难,但是,这对以后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发展思路上想方法。

后来,他调查发现,很多农民想养鸡,苦于孵化技术不到位,而导致养鸡的成活率不高。于是他想,何不把刚孵出的小鸡养大点,然后卖给想养鸡的农户呢?这样时间又短,见效又快,资金周转也快,风险又小,而且还可以带动农户养鸡的积极性,从而带动该村的经济发展。

金渔村村主任李兴友说,李丛江创办养殖场获得成功后,周围村民渐渐上门来请教技术。他都耐心地将养鸡技术传授给村民,对缺乏养殖资金的村民主动提供脱温鸡苗,并精心指导饲养技术,帮助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路。来自落润乡的养殖户潘厅洪说,李丛江不仅卖小鸡苗给他,还教他怎么喂,年初他买了100只小鸡,前几天把成品鸡卖了,赚了好几千元。“今天来多买点鸡苗,喂到过年的时候准能卖个好价钱。”

“探路者”欲造品牌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李丛江以自己近十年的养殖技术经验为基础,带头成立了高县三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承包了位于庆符镇金鱼村150亩茶山作为养殖基地,年出商品鸡2万只,带领其他合作社成员出栏3万余只,实现销售额400余万元,商品鸡主要销售成都、重庆、昆明等地方。

“虽然每年的出栏量在递增,价钱上不去的话,抗风险能力就低。”李丛江说,在2013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发销售,量大价低,虽然销量一直很好,但是李丛江担心的是变化莫测的市场因素,一旦市场有变,村民们就挣不到钱了。

2013年,李丛江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粮辛生态鸟骨鸡专卖店”并注册了“粮辛土鸡”商标。他的想法是,通过自己在成都市场的发展进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条品牌路线。以往批发价18元/斤左右的乌骨鸡,在成都的售价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成都这边的市民还是很接受这个价格,销量不错。”李丛江说,2014年在成都的总销售额约80万元。

“我前期作为‘探路者’,一旦品牌成熟,就可以和村民合作,让他们挣更多的钱了。”李丛江说,现在他要多条腿走路,一来是继续搞批发销售,二来则是做好品牌营销,争取在两年之内让“粮辛土鸡”的品牌在成都打响,他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将他的养鸡事业不断做大做强。打出自己的品牌,带动更多的村民来进行土鸡养殖,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农业创业成功事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