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身法问题
“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尾闾中正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等等,这些都是经典拳论中关于太极拳身法的论述,每一个练习太极拳的人大概都耳熟能详。然而,对这些太极拳的经典论述如何理解?到底是“含胸拔背,还是含胸塌腰”?如何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在练习太极拳时,如何才能做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八面支撑?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关系到练习太极拳的效果,也是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忽略的。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太极拳的身法问题。供您阅读!
太极拳的身法问题1、吴文翰:“三竖四平”求中正
练习太极拳,不论是走拳架还是打手,都应该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什么是“平准”?过去的老一辈太极拳家有不同的解释,大部分是把它解释为“天平”,也就是“戥子”。我认为不应该这么解释。“平准”这个词是从《庄子·秋水》中来的。(见他的书)汉朝有一个调整物价的机构,叫“平准署”,主要是调整粮食的价格。“平准”这个词的来源实际是从这里来的。
“平准”的意思就是调整平衡,运用到太极拳的走架和打手中,就是要根据外界情况调整自己的身体平衡,时刻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定。“活似车轮”则是说练习太极拳在三个地方要灵活,即腰要活,肩要活,腿要活。古代人见到的最灵活的东西是车轮,所以用“活似车轮”来比喻身体的灵活。后来,太极拳的老前辈们总结出了太极拳的三个圈——肩圈、腰圈、膝圈,认为人体就像个机器一样,各个关节都要灵活,而最主要的是这三个圈的运转灵活。“立如平准”是指掌握重心,它是身体灵活的基础;“活似车轮”是从灵活性来说的,是立如平准的目的。
太极拳的身法问题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这个身法要求是比较抽象的,后来,武禹襄提出了身法的具体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认为只有做到立身中正,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怎么才能做到立身中正呢?大体说来,要做到“三竖四平”。“三竖”主要以中竖为主,就是头顶百会穴到会阴穴一定要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线一定要要垂直,后脑和尾骨也要垂直。两个“侧竖”是两肩的肩井穴和两脚的涌泉穴要垂直相对。由于太极拳是动态的,所以这两条“侧竖”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肩头和涌泉穴都相合,只能是基本相合。在这里,太极拳吸收了形意拳的外三合理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所以,“立身中正”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这个外三合。所谓的“合”,是配合协调的意思。
“四平”是指眼要平,即练太极拳时,眼要平视,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肩要平,即两个肩头要平,不能一肩高,一肩低;胯要平,即两个髋关节要平。有些拳式,比如“金鸡独立”,就容易肩不平、胯不平的现象。最后还要心要平,就是心静的意思,不能浮躁,不要紧张。
练习太极拳时,做到上述“三竖四平”,基本就能做到立身中正了。除此之外,还要动作适中,无过不及——这也是“中”的一个含义。除了中正外,打拳还要安舒,就是从容不迫,不紧张,还要做到“八面支撑”——就是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中正的。
除了上述要求以外,武派太极拳在身法上的要求更加严格,它要求在练拳时,身体胸前的任脉和后背的督脉一定要相对,不能出现扭脖子、扭胯等动作。
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这是对练习太极拳的整体的要求,局部的要求则是“提顶吊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对“含胸拔背”的提法,有的老师认为是“含胸塌腰”。我认为,太极拳最早都是由各地的拳师口头传授的,所以,其用语和用词是不一样的,因此,是“塌腰”还是“竖腰”,不能仅仅从文字上去理解,要看他的具体练习方法。从文字上理解,“塌腰”,就是松腰,腰一松,就塌下去了,有松沉的意思。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腰一定要竖起来,竖起来,才能直,才能正。当然,在竖腰时,为了使腰不太僵硬,还要放松,这样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如果腰塌下去,弯曲了,怎么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呢?这只是从文字上理解,应该从具体练习方法上认识这个问题,要看他在练拳时的要领对不对。再比如,“松肩沉肘”这个要领,有人说是“松肩坠肘”,还有人说是“沉肩坠肘”,从文字上讲,他们是有些区别的,但是,具体到练习实践,则应该是一致的。所以,太极拳的正确的练习方法应该是腰要竖起来,在腰竖起来的前提下,要放松,腰竖起来了,背自然直了。这样就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从养生角度看,腰不竖起来,对健身也是不利的。古人讲要“威襟正坐”,要“坐如钟”,都是要求腰要竖直,不能弯塌。所以,无论练习太极拳还是健身养生,都要求竖腰。
另外,对“含胸”我要澄清一些错误的认识。所谓“含胸”是相对于挺胸而言的。过去北方的武术拳种大都是挺胸练习,小腹向里收,姿态就像战士的立正,比较挺拔好看。但是,这和太极拳的身法要求不同。太极拳讲究气向下沉,不讲究气向上走,比较含蓄。所以,根据当时北方武术的身姿要求,武禹襄提出了“含胸”。所谓含胸就是含蓄的意思,既不要向外挺胸,也不能凹胸。含胸才能拔背,这两个要求是相关的。如果是弯腰凹胸,则会压迫心肺,不利于健康,也不符合太极拳的身法要求。只要不挺胸,就是含胸了。只要把胸部放平,自然呼吸,两个肩头微微含蓄一些就可以了。
太极拳的身法问题2、赵幼斌:“顶头悬”中有玄妙
练太极拳讲究身法,要求做到中正、灵活、稳固。身法服务于四肢,身手配合要达到最好的运动效果和技击效果。
对身法的规范有许多要领,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胯”、“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等要素,都是相互关联的,并影响着身法的形态和运动质量。
讲身法首先要讲“虚领顶劲”,因为它对身法诸般要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虚领顶劲”也写作“虚灵顶劲”,又叫“顶头悬”。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稍收提,头顶(百会穴)虚上领,使颈椎拔起松竖,有胸前锁骨与脖后大椎连带向后上移提的感觉。功用是生气势,主精神,提携周身,产生灵感。
这里要特别留意“悬”字的概念和感觉,我认为它对“虚领顶劲”是更准确的表述。“顶劲”有颈椎主动向上竖的意思,做不好脖子容易犯僵,因此“虚灵”就是进一步规定了“顶劲”的状态。反过来也可理解为头顶主动向上领起,让头部主动“悬”起,使颈椎拔展,“顶劲”与“虚灵”感觉同时存在就叫“顶头悬”。实际上,做到“顶头悬”的要领,就等于做到了“立如平准”。
“立如平准”原本为“立如秤准”。“秤准”究竟指什么?是秤?是栓提绳的秤纽?还是秤杆上的秤星?还是指天平?这好像没有十分确定的记载和解释。但不管是“秤准”还是“平准”,拳家们一般都把这两句看成一个概念,也都用作比喻并要求行拳走架要始终守住一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我认为这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就是要“虚领顶劲”。因为在意识的指导下使头部向上悬,脊椎骨向下节节垂松,就会有一种身体虚挂下沉而又灵活和脚下沉稳的感觉。再着意两肩胛、两胯的放松,会感觉血气贯四梢,肢体绕脊椎中线有激灵感,虚实轻重也觉左右可消长自如,“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身法劲感油然而生。这就是“顶头悬”起到“秤准、平准”的作用。所以“顶头悬”是做到身法“立身中正,上下贯串;左右平衡,虚实互补;灵活守中,活似车轮”的前提。
当然,运用身法达到一定的技术效果还必须包括“含胸拔背”、“松腰”、“气沉丹田”等相适应的要领配合。比如在“顶头悬”的同时,也同时使“沉肩”、“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胯”等要领上身,方能形守一派自然,意存活似车轮的身法机要。同样,发劲时,脖后大椎与“顶头悬”同时上提、下端尾闾坠卷将腰脊抻拉,同时腰脊(命门处)主动向后略撑,加上“含胸拔背”、“松腰”、“气沉丹田”等配合的作用,周身筋骨瞬间产生弹性发力,这就是“周身一家”、“力由脊发”而“无坚不摧”的整劲。“周身一家”就是诸般要领同时存在同时运用。而且,太极拳从预备式到收式,百会(头顶悬)、大椎、腰椎、尾椎这条脊椎主干——从意识到动作,就无时无刻不在动静、开合、蓄放、刚柔、快慢间运动着和主导着整体运动。
“含胸”是心口不窝气、平而略内含,有心胸宽舒海涵的感觉。胸不能前挺,两肩不能后张,如此则气涌力浮;“拔背”是在大椎上领时,顺便将胸脊抻直,有“气贴于背”的感觉。背不拱,背拱则气聚劲僵,也不前顶,前顶则胸仰,重心上升根浅。“含胸拔背”的做法实际与“顶头悬”的运动方向相反——锁骨、肩头、肩胛、胸、肋、背部骨架和肌肉群,及胸腔内部脏器同时向下松坠,与顶有上下背道而驰之感。
这里注意“气贴于背”的概念。“贴”字有轻、粘、存的意思,是意在蓄神。不是将气、劲聚在背,或成拱背发力的姿态。实际上“拔背”是要求劲通于背,背存收放之机,起到劲气输送顺达的作用即可。因为主宰劲力关键在于“用腰”而非“用背”,是用腰脊段的曲卷开合之动,形成下与腿脚,上与背、肩、手劲势贯串顺达,因而背部不能聚气或弓背。但两掌推出或发力时,肩胛是随臂向前拉伸,加上尾闾的坠敛,背部自然形成饱和(俗称龟背)状态则是必然的,当然也是允许的。
“松腰”,是在胸背部内外松弛连带的作用下,使腰腹部延续向下放松得到的松驰状态。不讲胸背放松,单要求松腰是不可能的。“松腰”有利于气沉丹田,力贯足下,下盘稳固。但“松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用腰”,使腰更好地起到“主宰”作用。简单地说,“松腰”能更好地做到“分虚实”,避免“双重”,达到进退转换的自如稳健;“松腰”有利于做到敛臀、收腹、蓄劲,在发力时配合呼吸能产生一定的“气劲”,但不能塌腰撅臀。腰为一身之枢纽,用好腰就能为周身上下内外更好的服务。
也有人将“松腰”称“塌腰”,虽然解法一样,但毕竟“松”与“塌”字义相差较远。“松”就是不紧张,“塌”有倒下、凹陷之意,不甚了解的习者容易产生误解,不如用“松腰”自然明了。
总的来说,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好像是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上面提到和简述的身法要领外,拳经、论、诀中还有很多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领会,使我们走弯路,不断提高演练效果。
太极拳的身法问题3、刘伟:“静态中正”和“动态平衡”
练习太极拳首先是对自己身形的调整,要提顶松肩,立身中正。这种调整首先是在意念上进行的。
打拳前,在意念上,要对身形进行上下方向的调整,然后再从左右、前后上进行调整。用意念调整好身形,用拳论中的话,就是要有“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的感觉。这时,在动作方面是属于静态的,但是,在意识上,已经有意念动作的萌动了。然后,在意念的带动下进行套路演练,这时是动态的。
一般来讲,在静态情况下做到立身中正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在打拳走架的动态情况下,如何使自己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在动态的情况下,一定有虚实的变化,要在虚实变化中体现出“立身中正”,这就比较难了。所以,我认为,练习太极拳要做到“立身中正”,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太极拳动作虚实的变化规律,在虚实变化中掌握身体的动态平衡。掌握虚实变化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要稳,只有身形稳定,才能立身中正。如何做到稳定呢?这就要求在动态中随时调整自己的重心,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没有这种平衡状态,身体就谈不到中正,也就没有“中正安舒,八面支撑”的感觉。
对吴式太极拳来说,其特点有“斜中寓正”的说法。什么叫斜?什么叫正?斜是从后面看,正则是从前面看。斜是为了正服务的,正则是为了自身的平衡。拳论说“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如果上下不是一条线,身体左右转动时就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所以,“斜中寓正”是看似斜,实际上是正的。再有,这里所谓的“斜”是动态中的变化,不是静态的。比如“搂膝拗步”,这个动作完成的一瞬间手掌向前按,可能看起来身体是向前斜的,但是,它有一个掌的旋拧动作。因为吴式太极拳讲究进退螺旋劲,所以,向前时必定有一个旋拧的动作。向前旋拧,身体必然倾斜,这也就是为什么吴式太极拳要“斜中寓正”。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对“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正安舒”要求的是从自己的中线出发,把握住自己的中线,然后,一切动作从这里出发,即便身姿有些倾斜,也要保持自己的中线。
在中正方面,武式太极拳表现得比较突出,其他流派的太极拳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实际也是如此要求的。如果不是从自己的中线出发,那么内气和动作就合不起来,推手时既抵挡不住对方的劲力,也不能听出对方的劲力。如果没有自身的中正,掤劲就出不来。所以“中正”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也是比较难做到的。
对于“含胸”的说法,目前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所谓的“含胸”是太极拳的一种用法,并不是练拳中的一种常态,也不是一种练法。所谓“含胸”是当对方的劲力过来了,我含胸引化,继而反击,这时自己的状态是含胸。但是,练拳时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含胸状态,胸部就会受到挤压,这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含胸拔背”是一个蓄力的过程,是为了发放,不能总是处于一种含胸的状态。练太极拳要求“裹肩敛臀,圆裆开胯”,这些要求是为了立身中正,使身体产生一种整体劲。练拳时讲究“有意莫带形”,不能在外形上太过含胸了,只要有含胸的意就行了。“形不正,气不顺,理不通”。所以,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求形正。这种身形的中正,是在自然中求得的,所谓“自然之中有规矩”。练习太极拳在身法上要力求自然,在自然而然中让身体符合太极拳的规矩。规矩不能用僵化的外形表现出来,要自然——这是练习太极拳的一个目标。
太极拳的身法问题4、崔仲三:自然中正即浑圆
无论是“含胸拔背”还是“含胸塌腰”,都是太极拳老前辈对太极拳动作的一种要求,它们都要求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放松和顺其自然,要符合人体腰椎骨的自然结构,在放松的基础上,要达到百会和尾闾的自然的垂直。“含胸拔背”和“含胸塌腰”,都是让人们在自然和放松的条件下,进行太极拳的演练。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太极拳劲力和肢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立身中正”与“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这两句话是同一个意思。“立身中正”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而“不偏不倚”,则是对“立身中正”的进一步解释,强调了“立身中正”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做到了“立身中正”,才能达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理想状态。
拳论还讲“八面支撑”。这里的“八面支撑”不单单是指八个方位的力量,而是要求你在练拳时周身所有的方向都有支撑的力量,也就是说,太极拳的练习并不是一个平面的练习,而是球体的练习,练习者要有被圆球包裹,自己是圆的中心的感觉。这样,你的拳架才能浑然,身体才能浑然,才能做到拳架和力量的浑然一体,才可以做到劲力的顺达。
如何做到“立身中正”呢?首先要做到松腰松髋,只有髋关节能够松下来,身体才能中正。其次,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膝关节不能挺直,要略有弯曲,使身体能够保持在一个中正安稳的状态下。比如在做弓步动作时,前腿弯曲,后腿也应该是自然微曲的。这样,腰髋能够沉稳下来,达到立身中正,劲力才能沉下来,呼吸才能沉下来,才能做到气沉丹田。
关于“含胸”,老前辈说过,“不挺即是含”。这是老前辈们经过多年练习,对上体姿势的一种感觉,实际是要求把两个肩关节微微向前合。“拔背”不单单只是横向位置的,还有百会到尾闾的一个自然的弯曲状态,因此,“拔背”是由横向和竖向构成的一个圆的结构。这样才会有自然的八面支撑的球体感觉。所以,无论是“含胸拔背”,还是“含胸塌腰”,都是要求你在自然的状态下,体内产生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太极拳的身法问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