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风民俗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6-12-17 20:15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下面是有关于民风民俗的散文,欢迎参阅。

关于民风民俗的散文

关于民风民俗的散文:民风民俗

那天,吃完午饭,我就带着侄女准备出门,这是一个周日的上午,睡眠充足,时间充裕,并且做好了要办的事。

于是,给自己做了个充足的行程计划:先到移动厅——到超市——邮政厅、油站。首先,到移动厅咨询一下手机咨费的情况,然后到邮政超市,采购一些东西。由于东西不多,所以,在结帐时,没有买袋子,但在我一件一件拎在手上的时候,没等收完,旁边已排满了等待交费的顾客,我只好把东西移到身后一个储物柜的平台上整理,那里刚好可以放东西。我仔细地拎着,拿着小票核对着。一会儿,就离开了超市,骑车来到邮政营业厅订杂志,到加油站加油。最后,回家睡了一觉。直到吃完晚饭,空余的时间,我才突然想起,中午采购的时候,竟然忘记了一个大件的东西没拿。心想应该忘在柜台了,在移动位置整理的时候忘了。下意识地想那件东西还在不在,很难说,我慌忙寻找小票,以作为有力证据。但翻遍袋子都找不见,只好作罢。但一想起这大件东西,仍有些舍不得还是想去试试看。我简单拿些东西,就当去散步。一路想着,走着走着忽然就想到县城的民风民俗。

来到这里差不多有两年了,但要说这里民风民俗如何,我真说不上来。所以,对遗落的东西不敢肯定还在,也许,存包的工作人员都已经收回自己包里了;或者,他们见搁在那的东西上还有价格标签,以为哪个顾客不守规纪顺手拿出来,又不放回原位,于是,骂骂咧咧的把东西拿回去放了呢,要不,在离开之时,怎么没有人叫住我。肯定是,有人已经盯住那件东西了。就这么反复想着,我的心又凉了一半,这下东西应该没有多大希望了。但还是舍不了这么大件东西,丢了多可惜,还想试试看,试想对比一下这种情况:如果在南宁这样的大都市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在我拿着几件东西走出门之前,热情的工作人员会立刻叫住我:“小姐,你的东西没拿完,然后,我惊喜回头。感激地报以甜甜的微笑,笑容可掬的工作人员双手把东西抱到我面前。我满心高兴地连声感激,可她仍微笑着礼貌回应:没关系。然后,我满意的离开。或者暂时没被发现,那么负责的售货员会把它存放好,然后交待身边同事,这是顾客遗忘的,若她知道肯定很焦急,她还会回来找的,所以,要保存好,若回来就还给他。说完就交班回家了。

而今,究竟出现的会是哪能种情形呢,抱着这种心境,不知不觉就到了超市门口,我刚迈进,一眼就看到那件东西静静地立在储物柜前的柜台边。旁边是一位瘦高的男子。我一脸惊讶,忙走过去谦意地笑着说:“哦,您好,这是我下午忘了拿的东西,说着,手就放在了物品上。”那男同志,只是静静地点了点头,没说什么,似乎流露出一种:反正是你的你就拿走,没什么的心态。我想他应是交班的,否则,他似乎什么都不知道,但那件东西想必已被交班的工作人员移到了靠边角落,等待主人把它领走。我见他没意见,说声谢谢,然后,转身走到收款台,仍是温和地对正在给顾客收费的人员说,今天下午我忘了拿了,现过来拿,麻烦你拿个袋子给我好吗。她也没说什么,收完顾客的钱,就帮我拿了个袋子。我说了声谢谢,满意地离开了超市。

就这样,我的东西物归原主了。回去后,我松了一口气,来时的各种设想都化为了泡沫。这让我重新审视这里的民风民俗。原来,拨开迷雾,真正的本质的东西,显露出来。就像大明山的水千百年来始终如一地潺潺流淌,没有装饰,原汁原味,安守着那份清静,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纯净如水的人们。不贪婪,始终坚守着那份纯朴,这就是上林的民风民俗。

关于民风民俗的散文:我家乡的民风民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关于民风民俗的散文:满族的民风民俗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 . 右大襟 . 紧腰身 . 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 . 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 . 对襟 . 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关于民风民俗的散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