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引进落空合即出中的合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武术有多个部分组成,我们今天学习太极拳引进落空合即出中的合,掌握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助于提升太极境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引进落空合即出中的合。欢迎阅读!
太极拳引进落空合即出中的合
学习太极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学习太极拳使自己做到心静体松,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
太极练习者对于王宗岳所述之“引进落空合即出”耳熟能详,其中“引进落空”是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经典太极思想,然而对于“引进落空”之后所谓的“合即出”却知之尚浅。不妨在此梳理了解一下。
倘若太极的一招一式,如海浪一般潮退潮涌,则“引进落空”犹如退潮之水,意在打开城门,诱敌深入,“舍己从人”避之锋芒,在拳理上使对方之力无法施加到实处,在自身稳固的前提下,对对方的攻击顺势牵引,在空间上把对手诱入我方阵营,使之由主动沦为被动。我方不冒进,不对顶,四两拨千斤。
学习太极拳劲法能提高技击能力,特别是在太极拳实战中,要控制对方的动向。
然而太极之智慧是在阴阳、进退、虚实中互为转换,潮退之后接着潮涌,黑夜过后日出大海,当引进落空后对方的攻击已由强弩之初变为强弩之末,防与攻的转换已悄然孕育。
太极的连绵不断表现在以退为进,为守为攻
太极的连绵不断表现在以退为进,为守为攻。退与守是进与攻的蓄势,当对方沦为颓势,无法驰骋之际,正是四两拨千斤,“合即出”的良机。
这里着重指明“出”的方式是合,什么是合
学习武术要学会运用丹田,丹田集合了人体力量,在太极拳实战中,可爆发很强的力量,使对方失去作战能力。
众所周知,力的爆发须符合外三合与内三合。外三合讲的是结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一般拳友都是认为是肩与胯合,但是事实上杨澄甫宗师传给我祖父傅钟文先生就是“肩与膀合”)。
内三合讲的是意识——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万钧之力,合于一处,方能排山倒海,力拔山兮。
首先,合的技巧是心灵与身体的结合
首先,合的技巧是心灵与身体的结合,身体的要求有严格的规范,外三合其实是融合在练拳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中,一丝不苟的精确,符合拳理的运动方能符合外三合。当外三合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习练者不自觉地体会到内三合的作用,意气为君骨为臣,做到内外高度的统一,“合”方是完整统一自然的。
其次,合的认识是不能孤立的,通常认为合的过程是劲的出发,故而把“引进落空”与“合即出”分离对立起来。其实,开合是互为前提,互为过程,互为转换的。
“引进落空”一则是请君入瓮,以柔克刚,另一则的目的是为“合”腾出空间,蓄势备劲。打得开,方能合得拢。此理如泵的收放、人之呼吸,故而合的过程并非在“引进落空”之后,而是在“引进落空”的过程中徐徐孕育了。
最后,我们须知道“合即出”并非招式的结束。潮退潮涌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合与出的完成必须保持自身的结构与完整,不能把自己也陷入强弩之末,所以王宗岳先师再云“粘连黏随不丢顶”,不丢顶方可保持自身的中正,不至于落入对方的地盘而丧失了自己的立场。
所以“引进落空合即出”是滔滔之水的一次往返,当往返循环,进退自如,太极才是一真正的活水,动力之源,立于不败之地。
让我们细细品味太极的经典,体用太极的精华,让身体,灵魂成为太极,用道法自然浑然一体,则无往而不胜!
练习太极拳开合的方法
学好开合功要注意方式方法,开合的练习要用意控制,姿势自然收放。
当我们得出了:“开合是意气循经络而动”的结论后,自然会提出在习练太极拳时如何实现开合的问题。为此,要真正理解下述三个基本概念。
首先,太极拳的“势”与“动”有区别,“开合”是在“动”中实现的。动就是对每一势运动过程的分解。
如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共有74势,而这74势则是由354个动作组成。前者为势,后者为动,我们在习练太极拳中体会“开合”的经络运行是按“动”体会而不是“势”。
其次,“开合是意气循经络而动”的结论与太极拳内劲运行规律是一致的,只不过大师们没有明言罢了,如: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名言:“力从脚起,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讲的就是太极内劲起于足,循足三阴经上行交督脉后,沿手三阴经达手指。再如恩师陈正雷先生在介绍懒扎衣势的内劲时写到:“懒扎衣势,劲由左腿上缠至腰,下行于右腿;上行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
那么,这个左腿的劲又是从哪来的呢?是由上一动送下来的。讲的也是太极内劲起于左足指,循足三阴经上行交于丹田,丹田内转,兵分两路,一路走的是足三阴经至右足;另一路走督脉交手三阴经,按照肩、肘、手的顺序达指端。
所以,为什么许多人练的都是半截拳
所以,为什么许多人练的都是半截拳。只见上半身运动自如,不见下盘之稳固,道理就在于他们只练手三阴三阳与丹田的交接和循环,而忽视了足三阴与三阳的循环。看来练好太极拳,还得学一下《黄帝内经》。
开是大,非顶撞也;缩是小,非躲闪也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者,气转也;静者,有预动之势也。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
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於脚根,注於腰间,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也。自己安排好,彼一挨我皮毛,我意接定彼劲,挨皮毛。
即是不丢不顶,用意去接,即是顺随之势;能顺随,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
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称彼劲之大小,能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後退,左顾右盼,处处恰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平日走架打手,须要从此做去,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
走架每一势要分四字,即起、承、开、合是也。一字一问对不对,少有不对,即速改换。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能领悟此意,行住坐卧皆是太极,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平日走架行功时,必须以意将气下沉,送于丹田(以意非以力,非努气,非用呼吸),存养涵蓄,不使上浮,腹内松静,气势腾然。依法练习,日久自能敛气人骨(脊骨)。
然後用意将脊骨之气由尾阎从丹田往上翻之。达此境界,就能以意运气,遍及全身。
彼挨我何处,我意即到何处,气亦从之而出,如响斯应,疾如电掣。
周身无一处不是如此,此即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亦即“意到气即到”是也。
又丹田之气,须直养无害,才能如长江大海之水,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追至功夫纯熟,炼成周身一家,宛如气球一样,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物来顺应,无不恰合。
凡此皆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在内不在外”,亦即“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是也。
太极拳开合拉气要领
一、要领
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胸实腹,提裆塞尾,气沉丹田,顶膝坐胯,足心含空,五指微屈,虎口圆撑。
二、要求
首先进行放松的诱导,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逆腹式呼吸,按练功的说法就是先做好“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做到身正、息稳、心平;然后做身体放松的调试,由头开始逐渐下松,一直松到脚下,再由脚下依次上松,直至松到头顶,反复调试愈松愈好,以全身通透为佳。自感全身松畅后即可进行开合拉气的训练。
特别提示
本法虽名“开合拉气”,只是沿用旧说,在意不在“气”,气不过一种内在感悟,并无玄虚,只要习者感气不而求气,人人能得,所谓“不气而气”,即感悟到身,气不求自明,不求而自得,皆纯任自然,绝无虚妄、玄虚之虞,信也有,不信也有,所谓“气”只在得法,功到自然成。习者只能从松上找感悟,万万不可想气、运气、引气、导气,否则极易出偏而误入歧途,所谓“走火入魔”,皆虚妄之为。
所以说,我们需要注意方法和要去,不能陷入误区。
三、动作
以太极混元桩,熟练后可产生多种自然形变
以太极混元桩,熟练后可产生多种自然形变。操演时先自然站立,双臂松垂,引颈、拔背、拉腰、长身,先行“三调”放松,然后两脚开立,略宽于肩,屈膝下蹲,同时两手从腹前提肘沉肩,双臂环抱圆撑,上提至胸前止,掌心向内,掌指相对,距七寸许,拇手指齐鼻,沉肘略低肩,双臂撑圆如抱球,双臂外撑内合,头正项竖,脊直身端,目视掌指间,要做到骨撑、筋伸、肉松、劲缩,手劲缩于肩而达腰,脚劲缩至胯而合于腰,保持要领和要求。
以上为静桩,即外静内动的内意开合训练,待静桩掌握后,便可转入动桩训练,即由内意开合转为外形开合,以形合内,内外合一而练。
四、凝神调息
息稳心平身自松,身松息微神自凝,敛神意注通阴阳,气机升降自开合。“形圆、意圆、气圆”。随呼吸调整,渐入松静,一气贯穿,周身内外胀缩。
神凝祖窍意注两掌间,掌虽不动,掌间自有磁石般两极变化的吸斥感产生,自吸自斥,吸斥等力,吸之不能开,斥之不能合,谓之意念开合;同时吸气时,腰部拔伸向两端牵拉,身体放长,呼气时,身胀肩沉气自落丹田而鼓荡。
开合拉气,感之在掌,动之则在胸脊,此即“胸中腰间开合”之谓。初始开合,随意念轻重而轻重,轻重由掌及臂而身,继而随息深浅而轻重,终而脱息脱意自轻重。
即随着凝神调息的深入,调息而忘息,凝神而神游,似有若无,若即若离,感而不感,不感而感。
五、效验
功后周身通畅,精神饱满,身体如铸,轻盈不滞,气感充盈,劲力殷实,筋骨强壮,祛病延年。
太极拳引进落空合即出中的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