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原因
二战后德国能快速崛起会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原因吧!
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原因
联邦德国是在德国分裂的基础上,在东西方对峙的政治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它在1949年成立时,经济尚未完全恢复,政治上还不是一个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根据1949年9月21日生效的美、英、法三国《占领法规》的规定,三国虽然结束了对德军事管制,但仍保持了在联邦德国的最高权力,由三国政府代表组成的“盟国高级专员公署”拥有管制联邦德国外交、国防、对外贸易与外汇支付的权力,监督联邦和州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的权力,以及对联邦和各州发布命令和否决其立法、行政决定的直接行动权等。①复兴经济,恢复国家的主权和政治、经济大国地位,进而统一德国,成为联邦德国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
1949—1966年,联邦德国由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联盟党)单独或和自由民主党以及其他小党联合执政,康拉德·阿登纳和路德维希·艾哈德先后任总理,其间阿登纳连任四届,直到1963年辞职,被称为“铁腕人物”。1966年因政策分歧,自由民主党退出内阁,由联盟党和社会民主党组成大联合政府,联盟党的库特·基辛格任总理。1969年第6次联邦大选后,组成以社会民主党主席维利·勃兰特为总理的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
早在1948年,德国西部地区就实行了一次重大的经济改革,即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加国家总体调节,再加社会保障。首先是保护竞争,限制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使经济摆脱困境、实现繁荣的主要手段;其次是国家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手段,通过货币、信贷、外贸和财政政策等杠杆对经济生活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以保证市场经济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力图避免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的周期性起伏和结构不协调;再次是通过保险、救济、补贴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引起的社会不公平,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社会市场经济的实施使备受折磨的经济勃发了生机。1950年,联邦德国的工业生产已超过了战前1936年同一地区的水平,农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的2%。在此基础上,联邦德国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50年代是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誉为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时期。这10年中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4%,工业总产值从487亿马克增加到1647亿马克,增长了2.4倍,国民生产总值从233亿美元增加到726亿美元,增长2.1倍。60年代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慢,但这10年中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仍有5.8%,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倍,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元计算增长1.6倍。从总体来看,从联邦德国1949年建立直到1974年爆发经济危机从此陷入严重滞胀为止,联邦德国经济持续了25年的高速增长。据统计,1950—1973年,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国民生产总值按马克固定价格计算,增长3.06倍,正好翻两番,年平均增长率为6.3%。其中,工业产值增长4.3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5%,农业产值增长0.7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5%。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先后于1959年和1960年超过法国和英国,在本世纪中第三次跃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只是到1968年被日本赶上,才退居第三位。联邦德国的外贸总额在1953年超过法国,1954年超过加拿大,1962年赶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它的黄金外汇储备在1948年只有3亿美元,到1970年猛增到124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5.2%,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总之,联邦德国已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联邦德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复兴,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决定的,主要有:第一,战前德国是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从而为恢复和发展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第二,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建立了一个比较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并注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1950—1970年,联邦德国在校大学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951人,平均每万居民的大学生数从21人增加到67.9人。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联邦德国也很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规定不再升入大专院校的中学毕业生,在三年内享有法定休闲日去接受正规课程教育。为了加快科技发展,联邦德国还特别注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1950—1973年,联邦德国进口的专利和许口证的支出从2200万马克上升到165400万马克,增长了74倍以上。由于重视科技,联邦德国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据统计,1950—1960年,联邦德国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5.3%;第四,利用外国资本。根据马歇尔计划,西德在1948—1951年获得了36.5亿美元的援助。而根据马歇尔计划设立的“马克对等基金”(即联邦德国工商企业偿还马歇尔计划的款项,可作为短期信贷再投资于本国经济建设中)的投资,到1956年就达10O亿马克。马歇尔计划与马克对等基金对于当时缺少外汇、急需资金的联邦德国好比雪中送炭。50年代以后,外国私人直接投资成为联邦德国输入资本的主要形式1957—1975年,美国公司在联邦德国的直接投资从5.81亿美元上升为87.2亿美元。
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同时,联邦德国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以求恢复国家主权和应有的国际地位。阿登纳政府推行亲美、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谋求在美国的扶持下洗刷掉战败国的屈辱1954年10月,联邦德国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署《巴黎协定》,次年5月协定生效,联邦德国结束被占领状态,成为主权国家,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6年1月建立国防军,3月通过防务法,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58年1月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963年签订德法友好条约,正式实现了法德和解与合作阿登纳政府追随美国对苏冷战,坚持“哈尔斯坦主义”。1955年月22日,阿登纳政府发表声明,声称联邦德国代表整个德国,不同与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这项政策是由当时的国务秘书瓦尔特·哈尔斯坦建议制定的,故称“哈尔斯坦主义”。“哈尔斯坦主义”等于作茧自缚,限制了联邦德国自己在国际舞上活动的地盘。
当联邦德国重新以经济强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的时候它不愿再在外交上处处追随美国,作美国的“小伙伴”,而要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开展外交活动,改变“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的国际形象。60年代末上台的社会民主党政府正式实行“新东方政策”。1970年,联邦德国先后与苏联、波兰签订条约,承认欧洲各国现存边界不可侵犯。1972年同民主德国签订《关系基础条约》。条约规定:彼此承认是主权国家,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相互之间的正常睦邻关系”。1973年两个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
新东方政策使联邦德国在东西方关系中取得了主动权与发言权,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上可以直接同苏联、东欧打交道,而不必再仰仗美国。新东方政策使联邦德国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转化为有力的政治态势,使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地位发生重大变化。联邦德国终于以一个经济—政治大国的形象崛起于欧洲大陆。
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原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