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练习的理论

发布时间:2016-12-09 10:06

练太极拳的好处有很多,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修身养性。孙式太极拳是众多太极拳流派中,练习的人比较多的一派。练孙式太极拳需要理解孙式太极拳的五大理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练习的理论。欢迎阅读!

孙式太极拳练习的理论1、“三合一拳架”

什么是孙式太极拳的“三合一”,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三合一”是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也就是说跳架子就是推手,就是散手,在跳架子时也就同时练了推手和散手。

我在练习中发现拳架的每一式都是推手或散手的精华用法。因此,我认为,练拳架时勤加体会,天长日久,必有感受,在推手和散手时自然就会运用出来。

孙式太极拳的所有的动作和拳架,都是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的。

准确地说,就是每一个动作都是武术技击的精华全息元,也就是每一个动作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用法。

所以说,初学者应该学一些具体用法,但必须明白,绝对不能仅仅限于这几个用法,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突破具体用法而达到对全息元的理解,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无限胜有限,无招胜有招”、“无胜于有”。

孙式太极拳练习的理论

孙式太极拳练习的理论2、“孙式太极拳修炼的三原则”

要练好孙式太极拳,必须把握“三原则”,一是高度协调,在孙式太极拳训练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要全身高度协调,而且身体和心灵也要高度协调。

在孙式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最主要的运动方法就是要锻炼自己身体的协调性。

一旦调性达到高水平,那就会出现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哈肯的《协同论》中所说的“协调产生新的力量”,在孙式太极拳的修炼中才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整劲力量。

二是和合凝聚,和合凝聚是一种感觉,从一开始,练习者就应该把握这一点,所有的动作都必须体现和合凝聚。

和即和谐,合即合作,凝聚是力量、感觉、精气神,都要有一种凝聚在一起的感受,绝对不能分散,特别是感觉不能分散。

三是向内收敛,收敛和分散是对立的,所有的动作都产生一种感觉,向内收敛,而不是向外发散。

协调、凝聚、收敛,我认为这就是修炼中国各种功夫,特别是孙式太极拳功夫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练成功夫。

孙式太极拳练习的理论3、“打空”解

古拳谱中说“轻比重来重比轻”,又说“打重不如打轻,打轻不如打空”,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高明的打法是打宅。

所谓“空”有两层意思,一是“引进落空”,使对方进入“空”的状态,即对方所有的力量全部落空,任你千般力,瞬间全落空;二是把对方打空,比如对方一只手过来,我抓住其手,翻转其手,并托其肘,下压,一个“白鹤亮翅”,对方立刻被打翻在空中。

广义地讲,孙式太极拳的75个招式中的任何一个招式都可以瞬间把对方打在空中,把对方凌空发放出去。能同时做到这两点,就达到了“空”的境界。

孙式太极拳练习的理论4、“中正”解

“中正”为阴阳平衡之意,在孙式太极拳的练习中,表现为在任何情况下,身体都不能失去平衡,重心不能歪斜,身形不能破体,力量不能出身形之界限。

虚领顶劲,肩身正直,不能歪斜;头项正直,不能歪斜;整体正直,不能歪斜。特别要注意的是,手随身转,手到身到,手能超越身形之中线。

在推手与散手中,唯有中正,才能保证自己处于顺势,而背势往往因为违背中正原则。

孙式太极拳练习的理论5、论 “无为”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其 自然,舍己从人”。

在清朝时,许多高手都已经认识到 “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拳无拳,意无意,九意之中见真意”,古人的见解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实践中的深刻体会,只有当练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才能体会到。

我认为,练到十几年后,就会感觉到,已经有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无所谓练也无所谓打,练就是打,打就是练,正所谓“无为方能无不为”。

孙式太极拳的形成

孙氏太极拳是先父禄堂公于民国初创造的,以先父的名著《太极拳学》的出版为标志。

孙氏太极拳是先父以他自己登峰造极的武功为基础,通过遵从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依先后易之数,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髓发明了孙氏太极拳。

先父幼习形意拳,先从李奎垣复从郭云深前后十一年。二十多岁时先父的形意拳已功臻化境。

他体验到拳术之道无它,惟神气合一化至虚无而已功臻化境者可感而遂通,与人交手时无形无意,无人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

因此在先父禄堂公跟郭云深修习形意拳的后期,他己经开始试图运用《易经》来研究拳与道合之理。为此,先父赴京城访程庭华先生请益。

先父曾回忆说:“余自年即研究拳术,每欲阐易之奥蕴一一形之于拳术。如是者有年。嗣来京获见程先生庭华,始知有八卦拳,因从而受业焉。……”(见《八卦拳学》自序)由于先父那时己功臻化境,故修习八卦拳虽仅数月,便己得其精微,体验出八卦拳与形意拳之间即一理相通又互补相承的关系。

年余后,程庭华先生评价先父之艺“黄河南北已无敌手”。(见《世界日报》1934年2月2日)但限于当时习武者的理论水平,先父认为在拳于道合的理论研究上仍未尽人意。

于是,先父决定徒步云游南北诸省。一方面,先父闻有艺者必访至,与各地高手广泛交流切磋、相互印证,而先父末学负之(见《拳意述真》陈微明序)。

另一方面,先父留心寻访在丹经、易经方面造诣有成者,以期在理论上能有所收获。期间,先父相继从云游隐士、武当隐道及蜀中高僧修习丹、易二经,获益匪浅。

为先父在拳理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最终完成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打下了理论基础。并获得了深刻的实践经验。

孙式太极拳练习的理论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