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05-12 14:02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北京市的城八区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一起看一下吧!

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篇1

各位代表:

我代表海淀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并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作说明,请予审议。

一、20xx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帮助下,我们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年度和“十二五”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十三五”区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入开展非首都功能疏解

一是率先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关于落实市委市政府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的若干措施》,从8个方面明确未来3-5年的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和任务分解。二是严控增量,疏解存量。严格执行市级新增产业禁限目录,调整退出9家工业企业;业态调整鼎好、海龙等电子市场商户316家、1.6万平方米;关停西郊汽配城等有形市场131家,减少营业面积约40万平方米、摊位6000余个,同时全力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在关停市场周边新建改建蔬菜零售网点56处,售菜面积约5000平方米。清理整治集体土地上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622家。积极与房山、延庆等接洽,引导产业项目在本市有序转移。以产业转移为牵引,带动教育、医疗等功能向京外有序疏解。三是多措并举着力调控人口规模。遏制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拆除唐家岭村南违建公寓等违法建设1050处、165万平方米;查处无照经营3.6万余起;清理整治地下空间196处、违法群租房2385处。完成风机二厂等出租大院综合整治。实施实有人口信息采集核对,利用大数据开展人口动态监测;在全市3%人口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同步开展5%人口扩样调查。有望顺利完成市下达的年度人口规模调控任务。

(二)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提质

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综合施策稳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首次将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纳入经济监测调度工作体系,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一是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7.5%左右,经济总量在全市占比进一步提高。强化投资促进和重大项目调度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870亿元,同比增长3.4%。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6%左右。二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初步形成。第三产业比重稳定在87%左右,信息、科研、金融、工业、教育等前五大行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近70%。主导产业平稳增长,其中信息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7.8%,高技术制造业在工业中的占比提高3.7个百分点,工业总部化、服务化特征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智能硬件创新中心等挂牌启动;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三是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同比增长8%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4.2%。预计劳动生产率由20xx年的26.1万元/人提高至27万元/人左右,园区企业内部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57.5亿元,同比增长13.1%。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加快形成

一是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发展新动力不断积蓄。“一城三街”建设步伐加快,中关村创业大街成为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地标,中关村大街改造提升启动,创新创业空间格局呈现新亮点。成功举办“中关村创新创业季”、国家“双创”周活动,YOU+国际青年创业社区、中关村国际创客中心等服务创新创业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区域创新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深化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知识产权运营公司的合作,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城区)。大力推进央地人才协同发展,加强引才育才平台建设,重点引进了一批产业领军人才,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获评全国优秀。领军企业的产业整合能力和产业链构建能力显著增强,百度、联想、小米、紫光等企业通过股权投资、海内外并购等,进一步聚焦高端产业,并带动区内一大批中小微科技创新企业成长,形成了区域创新的持续动力。区域呈现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和传统产业、前沿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二是科技金融快速发展,支撑服务创新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互联网金融机构超过240家,涵盖互联网金融全产业链。探索中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小微企业外债集合授信、投贷联动、“税银互动”等试点。中关村并购资本中心启动。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83家。中铝资本等重点金融机构落户,金融机构总数突破2600家。天使投资、股权众筹等成为区域创新创业服务的主流模式。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激发,园区总收入预计实现1.63万亿元,同比增长13%;发明专利授权量1.45万件,同比增长25.6%。

(四)三大功能区建设持续推进

一是以中关村科学城为核心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加强与区域单位的对接联动,完成清华、北大和中科院30多个重点项目的对接。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正式启动。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组建完成智能机器人等9个协同创新中心,已在我区落地注册企业28家。37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开工建设,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三期项目腾退基本完成。二是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区域创新发展战略腹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周家巷等村庄腾退收尾,徐各庄、西玉河村庄腾退启动。50万平方米安置房竣工入住。53个土地一级开发项目整体进展顺利。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纳通医疗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联想总部一期、百度二期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基本完工。“一镇一园”建设扎实开展,北京协同创新园前期手续加快办理,36家科技企业意向入驻,温泉租赁房项目建设收尾。101中学温泉校区投入使用,北部文化中心顺利完工。一批配套设施加紧施工。三是“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深入推进。玉泉山周边环境整治效果明显,园外园生态环境提升工程一期、二期分别完成85%、20%,后续环境提升和交通优化方案编制完成。一亩园地区搬迁腾退基本完成,安置房建设全面启动。22个文物保护项目顺利实施。

(五)城市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全区上下砥砺奋进,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巩固拓展创建成果,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建设、公共文明培育养成、城市环境秩序治理等5项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不断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一是持续开展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强化“街镇统筹、部门联动”联合执法模式,严查各类市容环境违法行为。持续开展重点地区、重点大街等环境建设,重点实施了京新高速沿线、世纪坛周边及20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二是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新建改造绿地林地657.4公顷。完成南沙河绿色生态走廊启动区、翠湖湿地公园二期、西山森林景观提升等工程。新建改造10处城市公园绿地和9条道路绿化。实施85蒸吨燃煤锅炉改造,淘汰老旧机动车4.9万辆,完成市下达的空气质量改善任务。实施南沙河流域污水治理工程和10条河道的生态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全区5个跨界水体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提升20个百分点。三是不断增强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实施一批道路工程,新增道路通车里程16公里。实施15个堵点改造、28.4万平方米道路大中修,优化西苑桥等30处节点的交通组织微循环。在32个小区试点实施垃圾分类新模式,大工村再生能源发电厂全面调试,困扰我区多年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建立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机制,着力消除电梯安全隐患。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强化食品药品日常监管。对违法犯罪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群众安全感综合测评连续9个季度居城六区首位。圆满完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田径世锦赛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任务。

(六)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一是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圆满完成社区两委和村党组织换届选举。深化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三网融合”信息平台上线。继续推动专业服务管理力量下沉。建成83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73个社区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和201个智慧社区。二是不断提高就业服务和社保水平。全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五项社保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出台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资助办法等支持政策,甘家口智慧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初见成效,启动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创新试点。三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新建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1.48万套,竣工7761套。推进131个、220.4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启动11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搬迁8500多户。四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施学区制改革,将中小学纳入17个学区统筹管理。新增4130个中小学学位、2000个幼儿园学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率超过90%。未成年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完善“6+4”医联体协作平台和机制。深化海淀医院和北医三院融合发展,启动中关村医院和中科院行管局合作共建、海淀妇幼保健院和首都医疗集团特许经营合作。开展社区全科诊疗服务模式市级综合改革试点,“一键式”家庭医生式服务已覆盖4.6万户老年家庭,引进社会资本新建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启动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和全国口腔疾病防治结合试点。圆满完成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各项任务。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依托演出联盟,举办中关村金秋演出季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启动全民健身发展三年行动计划,189个社区被评为市级体育生活化达标社区。全国和北京市双拥模范城(区)“八连冠”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此外,工会、妇儿、助残、民族、宗教、侨务、对台、防震、气象、档案等工作均取得新进展。准维教育军队考试网

(七)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出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继续深化投资项目四阶段并联审批试点。编制公布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和行政处罚权力清单。做好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对应取消和下放承接,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二是优化政务服务。深化同区通办、三级联动政务服务。推进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初步形成“政府有限购买服务+企业商业运营”政务服务新模式。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三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在全口径预算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探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加强“申报、储备、执行”三级项目库建设。完善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办法,有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四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农村集体总资产预计1120亿元,同比增长10%。健全区镇两级农资委组织架构,农资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四季青镇整建制农转非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整建制转非2.5万余人。五是加快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制定回迁安置社区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241个老旧小区开展自我服务管理,有效提升社区环境。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八)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全年办理区人大议案、建议386件,区政协建议案、提案179件。认真办理“加快推进依法治区 建设法治政府”议案,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行政决策事项的合法性审查,出台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工作指导意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力推动了重点工作的落实。教育引导区政府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守纪律、讲规矩,勇作为、敢担当,干事创业谋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帮助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驻区党政机关、部队、高校院所、企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领导和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海淀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面临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和繁重的内生动力建设任务,需要我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创新生态和日臻完善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巩固提升我区创新引领的先发优势;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异常艰巨复杂,如何处理好“减人”与“添秤”、疏解与发展的关系,亟待我们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工作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城市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地区环境秩序问题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全国文明城区常态建设的工作基础尚需进一步夯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还有不小差距;从严治政还要不断加强,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个别部门工作不够扎实、效率不高,慢作为、不作为、庸懒散等问题仍有发生,“四风”整治、勤政廉政建设还需狠下功夫。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快解决。

二、20xx年主要任务

20xx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区委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首都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为统领,着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园区总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完成市下达的人口规模调控、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空气质量改善任务。

(一)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

聚焦“减人”“添秤”和“服务”三大核心任务,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取得新成效。

全面落实年度疏解任务。围绕我区出台的若干措施,主动对接市级层面各专项计划,明确任务,统筹推进,督促落实。严格落实全市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加强部门联动,严把准入关,对拟入驻重大项目开展用地、用水、用能、用人、效益等综合评估,从源头严控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增量资源聚集。调整退出工业企业8家,推动区属国企、集体经济组织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疏解腾退及转型升级。大力整治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有形市场,关停撤调有形市场12个。有序推动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服务功能疏解。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主题,继续组织开展集中执法专项行动。统筹利用腾退空间,重点用于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改善民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

综合施策严控人口规模。着力完善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全面加强部门、街镇双调控工作机制,坚决完成市下达的年度人口调控任务。强化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以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细化分解任务。在劳动就业、城市运行、房屋建设管理、水资源管理等相关行业领域,加强人口监测和综合分析,精准指导人口调控。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要综合考虑人口因素,开展专项评估。加强出租大院清理整治,健全群租房治理长效机制,集中整治市级挂账地下空间,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大打非治违力度,严控低端业态发展。

(二)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形成科学发展新态势

高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旗帜,强化改革创新精神,敢于担当、敢为人先,以核心区为主战场,进一步提升拓展核心区建设的内涵外延,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不断巩固先行先试引领优势。树立先行意识和引领意识,摒弃守成思维和跟随思维,用足用好国家、市级层面系列创新政策,并加强前瞻性研究,做好区域模拟测试和效果预评估,积极争取具有时代特征、引领效果和海淀特色的先行先试政策,积极创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区。在国家和市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找准着力点,不断优化我区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实施效果。调整优化海淀园管委会的体制机制,实现创新创业服务能力的再聚焦、再提升。搭建整合创新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集成运营平台,进一步丰富完善产业促进体系。

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着力促进人才、领军企业、创新创业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创业金融和创新文化等六大要素的聚合和协同,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快速转化为发展新动力,加快构建创新型经济形态。深化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继续推动央地人才协同发展,制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着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鼓励支持领军企业内部创新和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一城三街”,支持众创空间,做优科技服务品牌,鼓励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抓好重大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跟踪和落地服务,逐步用成果转化体系覆盖各类创新源头,重点支持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先进技术研究院,做实一批协同创新中心。聚焦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目标,推进科技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做大做强一批优质互联网金融企业,健全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吸引天使投资人(机构)等聚集发展,加快建设中关村并购资本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商用化,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城区)建设,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区域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举办好“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等主题活动,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

推进供需两端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通过要素结构、税收结构、人才结构等优化,加快构建适应海淀区、核心区发展的“高精尖”经济结构。提升优势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水平,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集成电路设计、智能硬件等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中关村智造大街等建设,进一步提升支撑创新发展的能力。出台“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产业组织能力建设,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并举,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方式,推动重点领军企业构建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好战略布局,将工作触角向全球创新资源丰富的区域延伸,面向全球整合链接创新资源,鼓励支持科技企业国际化发展。发挥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实施“文化+”战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教育、旅游等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改革政府投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等。充分挖掘消费增长潜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末端物流配送体系高端高效,引导传统商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型消费增长。实施生活性服务业提升计划、“菜篮子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三)持续推动重点功能区建设,优化发展空间布局

把中关村科学城放在突出位置,按照“承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核心载体”新定位,打造引领带动核心区发展的新引擎。深化产城融合理念,加快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建设,推进核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形成创新发展战略腹地新形象。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统筹推进西山历史文化带建设,丰富拓展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等功能内涵,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持续积淀海淀长远发展的新优势。创新三大功能区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发展路径,加大协同力度,重点通过产业布局的安排、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的构建,促进三大功能区有机融合、联动发展,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合理、相互支撑、协同融合的空间发展格局。

在中关村科学城,完善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的全面对接服务工作机制,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创新战略,全力争取航空发动机、石墨烯等重大创新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着力优化协同创新体系,组建专门机构,集中力量加快实施中关村大街沿线街区改造提升,打造一批主题楼宇,同步启动知春路、学院路特色街区优化提升工作,建设高端创新创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中关村航空特色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推动中国卫星通信大厦等项目投入运行。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海淀特色的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促进军转民、民参军重点项目落地,形成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持续拓展产业承载空间,争取开工建设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三期、学院路科技园,加快建设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小米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继续推进中关村玉渊潭科技商务区建设。

在北部生态科技新区,计划安排167个重点项目,开复工838万平方米。加快村庄腾退、安置房建设、保留村庄就地改造,完成徐各庄、西玉河等村庄腾退和七王坟村就地改造,安置房竣工138万平方米。加快翠湖科技园、永丰基地、大上地地区(中关村软件城)建设,实现中关村壹号等12个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建设北京协同创新园等6个“一镇一园”项目,基本建成温泉云中心北地块等项目。积极推进26个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在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西山历史文化发展带,统筹实施好村庄改造、环境整治、景观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加快香山地区改造,启动一期市政基础设施和四王府一期安置房建设,同步启动双新村、祁家村搬迁腾退。加快两园之间地区改造,加快党校西墙外和一亩园腾退居民安置房建设,做好一亩园地区腾退收尾。着力提升玉泉山周边地区环境,实施交通路网优化,继续实施园外园景观提升工程。全力推动故宫北院区、中国佛学院、中国画院等重大项目,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展示和利用。

(四)巩固扩大文明城区创建成果,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深化文明城区常态建设。认真落实文明城区建设长效机制意见,重点抓好思想道德培育、城市环境提升、社会秩序优化、文明素质养成、社区服务惠民等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建设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快建设“美丽海淀”,整体提升城市发展品质,让区域发展更可持续、更加和谐宜居。

全力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以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综合治理为核心,深入推进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各项任务。集中开展煤改电、煤改气和新能源利用工作,以最终取消为目标,大力削减燃煤使用量。严格环保准入约束机制,强化建筑工地、餐饮服务、加工制造、汽修等领域的环保执法监管。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体系,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完成市下达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

大力拓展绿色空间。持续推进增彩延绿和管绿护绿,新建改造林地绿地200公顷。推动生态绿心建设,实施西冉城市公园等8处公园绿地建设和田村山南路等3条道路绿化,启动中关村壹号等科技园区周边绿化和京密引水渠绿道工程,落实好生态林地补偿政策,全面提升绿化监管效能。

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加快构建水生态。全面启动“十三五”时期区域水系生态治理行动计划。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启动上庄再生水厂及外围配套等工程建设,逐步提升面源污染集中处理能力。实施河道清淤、生态修复工程,消除内源污染,提升河道自净能力,完成5条、19公里中小河道生态治理。推进重点片区的补水和水系连通循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完善“河长制”工作体系,加大涉水执法力度,提升水务管理精细化水平。

着力改善交通环境。加快地铁16号线、6号线西延和西郊线建设,力争新增轨道里程19.5公里。加快上庄路南延、邓庄南路等续建主干路项目进度,开工建设上庄路北延等道路;大力推进树村路等一批次干路以及肖家河、五路居等安置房周边道路建设,完善上地、清河、西三旗等区域路网结构,新增道路通车里程17公里。实施旱河路等10个堵点改造,完成5万平方米道路大中修,优化玉泉路口等30处拥堵节点交通组织。推进公交线网优化和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大力增设停车设施,推进错时停车,加强居民区停车自治管理和路侧占道停车管理。

加快完善与核心区建设相匹配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持续开展重点区域、居民生活区和环境薄弱地区的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努力实现从点线整治到区域提升的转变、从单项整治到综合治理的转变,整体提升区域环境秩序水平。针对影响市容环境的重点问题,集中开展门前三包、无证无照经营等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启动“五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考评体系,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保持违法用地违法建设高压查处态势,拆除违法建设不少于150万平方米,确保新生违法用地违法建设零增长。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建筑垃圾处理厂,加快宝山综合处理厂、六里屯综合处理厂及再生资源预处理中心前期工作,实现大工村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厂投入运行,确保大工村再生能源发电厂稳定运行。扎实推进“智慧海淀”建设,实现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和重要区域的无线网络连接全覆盖,推进网格化图像系统建设,提高公共视频覆盖密度和智能应用水平,进一步加大区域科技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分级分类监管,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加强消防队站建设,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五)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群众需求导向,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精准度,努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把民生实事办得更有温度,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社会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三网融合、一体化运行。进一步加强社区自治功能和社区服务站服务功能。开展“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社区规范化示范点、老旧小区自我服务管理试点、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和智慧社区建设,推动“一街一品”“一社一品”建设。积极探索人文社区建设新途径,不断加强社区居民情感联系和互动,夯实社区治理人文基础,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培育孵化“枢纽型”社会组织,支持街镇社会组织孵化器建设。积极探索与驻区单位的内外协调联动机制,推进环境治理、文明建设等任务有效落实。加强“平安海淀”建设,壮大以“海淀网友”为代表的区域群防群治力量,完善具有海淀特色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人口倒挂重点地区和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力度,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

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持续巩固充分就业区创建成果,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促进政策,打造一批充分就业精品示范街镇,提高全区就业服务水平。加大社保基金征缴力度,强化区和街镇两级社保经办标准化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医养结合”,加快实施智慧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优化低保分类救助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促进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蓓蕾工程”,支持幼儿园改扩建,完成第二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3000个幼儿园学位。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中小学办学水平。继续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类别,加快推进育英中学等10个中小学新建改扩建项目,新增中小学学位1440个。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资源统筹,推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为全区50%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配备家医助理,全科诊疗服务模式覆盖率达60%。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加快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优化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持续打造文化惠民品牌。以冬奥会筹办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项目,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冰雪运动。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和利用水平。扎实开展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区)创建工作

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新建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1万套以上,竣工6700套。加大公租房租金补贴和市场化租赁补贴的覆盖范围和力度,加大全市其他区政策性住房筹集协调力度,积极推进轮候家庭购房货币补贴工作。完善公租房后期服务管理体系,创新监管措施,提高房源使用效率。加快笑祖塔院等棚户区改造步伐,拓宽融资渠道,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完成7700户棚户区改造任务。

(六)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内在发展动力

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群众获得感,为区域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顺应“互联网+”等蓬勃发展形势和政府自身建设新要求,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形成海淀新的比较优势,不断探索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和服务品质的新机制,提高政府服务与社会需求匹配的精准度。大力推广“创业会客厅”服务新模式,启用北部“企业加速驿站”。继续深化投资项目四阶段并联审批试点工作。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巩固扩大同区通办、三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启用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确保新政务服务大厅高效运行。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第二批园林绿化、市容环卫、道路养护领域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深入推进经济领域改革。深化区属国资国企改革,发挥区属国企在区域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打造国有资本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平台。聚焦高端产业、园区发展、城市服务、科技服务,调整优化经营业态,不断提升区属国企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跨年度预算编制方式,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确保财政政策和资金对区域发展的有效支撑。

加快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出台贯彻北京市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意见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街镇职能定位,做好街镇管理体制调整工作,理顺街镇与区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进一步科学划分社区(村)网格,实现网格在城乡各类区域的全覆盖。运用“互联网+”等新思维,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健全社区议事协商会议和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资监管,深度融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大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以城区标准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市管理服务向农村延伸,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整建制农转非工作。认真做好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启动实施农民教育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七)深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法治、创新、廉洁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使区政府各项工作更加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待。

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xx-2020年)》,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依法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主动加强与区政协的沟通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进一步密切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联系,切实办理好各级各类议案、建议和提案。有效落实权力清单制度,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加强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确保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普遍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着力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切实维护法律权威。启动“七五”普法,积极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强化从严治政。始终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区贯彻意见精神,深化“四风”整治,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进一步强化区政府工作人员的纪律规矩意识。严格落实市、区关于落实“两个责任”的意见精神,持续抓好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持续开展“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专项治理,一经发现,严肃查处,并予曝光,决不姑息。

坚持务实勤政。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使命意识和改革创新、担当实干精神,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区域发展。发挥好为民办实事互动平台作用,针对群众普遍关心、代表委员反映的问题,研究办好一批惠民实事。强化行政效能监察督查督办及绩效管理,脚踏实地、一抓到底,扎实推动区政府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关于《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事关全区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区人大、区政协分别提出了专题建议,为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支撑。根据区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区政府制定了《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下面,我就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对我区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年。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谱写了我区科学发展的新篇章。五年来,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创新驱动作用更加凸显,在常住人口年均增长不到3%、劳动力年均增长4%左右的情况下,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0%。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民生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均走在全市前列。大力实施生态文明骨干工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和“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发展空间布局愈加融合、更加优化。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重点村城市化改造完成,整建制农转非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增强软实力,三年磨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这些重大成就,增强了我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首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我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激发了全区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标志着我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指标体系

区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确定的“十三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牢牢把握首都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探索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加快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让海淀人民共建共享更加美好的生活,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区委《建议》,《纲要(草案)》从红线约束、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6个方面设置“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

这里,我就两个方面的重要目标作简要说明。

一是关于疏功能减人口。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贯彻意见精神,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总量要比20xx年(367.8万人)下降15%左右,控制在312.6万人以内。疏功能减人口,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明确要求,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同时也是我们落实首都中心城区功能定位、治理“大城市病”、加快创新发展的基础。“十三五”时期,我们将采取硬措施,坚决完成好这项硬任务,用人口规模调控成果来检验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

二是关于创新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以上,主要考虑是,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调整优化结构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聚焦发展的质量效益,更好地履行海淀在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中所承担的职责使命,特别是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壮大“高精尖”经济实力,对未来首都创新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这个目标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对“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符合市委、市政府对我区的新定位,也综合考虑了区域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增长潜力。

(三)“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是优化提升首都中心城区功能。自觉服务国家、首都工作大局,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城市化,着力优化提升我区作为首都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张为臻博客

二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先行先试,着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三是率先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发挥功能区集聚带动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针对我区的特点,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推动我区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平稳健康发展。

四是深化文化创新发展。着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锲而不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

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城市建设发展的突出位置,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六是共建共享增进民生福祉。增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成全覆盖、保基本、促公平、高效率、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七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建治协调、智能精细、文明和谐的工作思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保障城市安全高效运行。

八是强化持续发展动力。深入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健全倒逼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具有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重大改革,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各位代表:蓝图已然绘就,目标更加明确,我们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主动作为,奋力拼搏,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各方面工作,圆满完成本届政府各项使命,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为开创“十三五”时期海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为首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国家创新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一页更多关于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

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