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读书笔记,毛泽东传读书札记
毛泽东是我国的开国领袖。读了他的传记,大家有何心得?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毛泽东传读书笔记,希望你有所收获。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篇一
记得是什么时候看了《恰同学少年》,只记得当时看得有点热血沸腾,从那时起,一直想更多的、更全面的去了解里面的历史人物。虽然都是些感觉特别熟悉的人,可却从来没有系统的读过他们的传记。再次动了这个念头却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今天了。
生活、工作总是牵绊着自己,让自己妥协,去放弃一些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呵呵,这种说辞更像是自己懒惰的借口)不管怎样,我今天还能真正从行动上去关注自己的内心,这就算是可喜可贺的了!
希望自己以后无论多忙,都应该记得与自己的心交流。
从中感悟:对认定了的事,要敢于采取哪怕惊世骇俗的行动!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篇二
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很深。母亲病逝后,他在《祭母文》中这样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父母的教养对儿童成长的关系很大,学堂的教育则影响着少年未来的发展。
少年时的毛泽东很相信孔孟之道,喜欢读被塾师称为“闲书”和“杂书”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旧小说。
毛泽东读了这些故事,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里的老人们互相讲述。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作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对这一点纳闷了很久。他开始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他觉得这样是不平等的。
农民们自然常要反对这种不平等。《水浒》里汇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毛泽东心目中的英雄。这种影响是意味深长的,在后来艰难备尝的革命生涯中,《水浒传》一直是他放在手边常常阅读的书。
毛泽东在旧小说里关注的事情,在现实社会中也发生了。一九一○年四月,长沙发生了饥民暴动。清政府派兵镇压,暴动者的鲜血染红了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被杀者的头颅高高挂在南门外示众。这件事让毛泽东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他觉得那些参加暴动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结果无辜被杀。这使他很痛心。几十年后,他感慨地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
一个叫李漱清的维新派教师从外地回到韶山,毛泽东很钦佩他,常去听他讲各地见闻,特别是维新变法的故事。这期间,读到一本十几年前出版的叫《盛世危言》的书,作者是郑观应,书里讲社会要改良,毛泽东非常喜欢。这样,他开始知道一些发生在山外的当今中国的大事,感到中国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了。毛泽东也不愿再守着老样子不变了。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篇三
毛泽东对他认定了的事,是敢于采取哪怕惊世骇俗的行动的。他断然决然地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他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他的学习十分勤奋,像牛进菜园一样,不停歇地埋头读了大量中外书籍。他兴趣最大、收获最多的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特别是严复翻译的书,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他几乎一一读过,可以说相当集中地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他在这个图书馆第一次看到那里墙上挂着的一张世界大地图,那是每天经过时都要看到的。他才知道世界原来是多么大,中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湘潭县在地图上根本没有。这个发现,对一个走出乡关才一年多的知识青年来说,感受特别新鲜和强烈!
又一个半年过去了。
毛泽东的自学生活虽然“极有价值”,但已难以为继。他遇到了难题:父亲不支持他这种似乎是漫无目的的读书,拒绝继续供给费用。同时,他寄居的湘乡会馆也被占了,住进了些被遣散的湘乡籍士兵,经常滋事打架。这里不能再住下去了。
他不得不面对现实来设计自己的未来,而对人生的选择似乎还处于徘徊状态。这时,他已是不乏阅历的快满二十岁的青年了。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毛泽东著作》读书笔记
2.与革命有关的读书笔记3篇
3.党的18大读书笔记
4.经典名著阅读笔记3篇
5.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6.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毛泽东传读书札记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