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形势与政策关于民生的论文
相关话题
简单的说,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形势与政策关于民生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2016形势与政策关于民生的论文篇一
《浅谈当代社会民生建设》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民生建设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加强民生建设的政策举措的阐述,从而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对推进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求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基本内容 建设举措 长远意义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高歌猛进,社会建设也取得较大成效,党和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加大社会建设力度,“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工程正在有效实施。民生,顾名思义,指人们的生活、生计问题。它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是老百姓最注重的问题。其基本问题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
一、民生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教育发展。例如2008年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历史性变革,即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我国教育体制和教学质量都更上一层楼。然而,当代社会,教育仍有着诸多不足,影响社会和谐,阻碍社会进步,教育的严峻性依然不容忽视。
2008年改革政策出台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上不起学”问题基本获得解决,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方面的更深层次的矛盾也暴露出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约束的矛盾等都是此时期相对突出的亟待解决的矛盾。另外,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也出现蔓延的趋势,相对有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等等。教育是民生之基,在当代社会党和政府如何加快解决教育弊端、推进高等教育建设已成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幸福生活的基础。一个社会如果失业率过高,就很难保持和谐稳定,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就业作为事关民生、事关全局的大事紧抓不放。不断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加大就业公共投入,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几年来,我国就业总量一直稳步增长,社会就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首先,我国人口众多,需要就业的人口多,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其次,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结构性短缺日渐严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的需要。如何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人力资源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强国,使每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让所有劳动者的活力和创造力都得到充分发挥,是当前我国民生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收入分配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积极调节收入分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但是必须看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至今仍相对滞后,主要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趋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合理科学弥补收入分配制度的不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当代民生建设的基本要求。
(四)、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新中国建立后从零起步的。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框架体系已初步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持水平稳步提高。然而,医药卫生、住房安居、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问题日渐严峻,事关百姓医、食、住的安全与安心,党和政府如何应对,已不仅仅是新闻媒体关心的问题,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心心念念的问题。
二、民生建设的相关举措
(一)、教育方面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实践,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骤。
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其主要责任在政府,同时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6.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就业方面
1.发展经济促进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来扩大就业容量。所以,今后相当长的的时期内,我们都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
2.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主要包括: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发挥把劳动者、市场、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
4.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政府加大就业投入,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援助,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大政府职业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三)、收入分配方面
1.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体拥有财产性收入。
2.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3.深入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4.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政府硬币扶贫开发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让低收入者有一个基本收入,保障基本生活和权益。
(四)、社会保障方面
1.完善社会保障的基本方针。完善卫生体系和安居工程建设,加强食品监管和环境保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2.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完善相关基本社会保障,例:城镇基本养老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3.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加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基金与税收的征缴,增加缴费收入,强化基金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民生建设的长远意义
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既是我们共产党的宗旨所系,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本质要求。社会建设,重在民生。只有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推进社会建设,才能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时事,关注社会民生,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6形势与政策关于民生的论文篇二
《关于民生财政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 要:本文从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通过分析当前民生财政建设的不足,从如何构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民生财政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进行关于民生财政建设的若干思考,并提出了能够提升民生财政建设水平的若干建议,以便为相关财政工作者提供参考,力争全面促进财政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民生财政建设 若干思考
民生财政,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财政体系,伴随着我国对民生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民生财政建设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大关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生活保障领域、就业领域等重点领域,民生项目的投资更是呈直线增加态势。无容置疑,民生财政建设已成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点项目,在当今社会经济体系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从“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出发,对关于民生财政建设做出详细思考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伴随着经济的良好发展,社会事务需求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也引发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民利益诉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改善民生建设的难度,民生建设改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要知道,民生财政是“庶政之母”,加强民生财政建设能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压力,消除社会经济矛盾,确保社会经济得以长久稳定发展。以下就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展开分析。
1.1、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改善民生财政建设,宏观角度上是要求财政建设从社会经济体系架构改革出发,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在社会保障领域、教育领域、住房保障领域、公共卫生领域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消耗,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种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而达到“中国梦”与“人民梦”的相互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民生基础。
1.2、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多方面要素支持,宏观角度上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财政分配功能作用与地位,着重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把财政支出向人民群众保障领域转移,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包括公共卫生医疗设备、教育、社会住房等社会服务问题,进一步缓解社会民生矛盾。
1.3、是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具体体现
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普遍增长,且多数地方占到了当地公共财政支出的50%以上。以安徽省为例,据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2012年,安徽省民生支出3161.2亿元,增加553.8亿元,增长21.2%,占全省财政支出近80%。”一系列数据说明了民生支出比重正在不断优化。可见,加强民生财政建设,必须把财政支出重点向人民群众公共需要或公共服务转移,解决公共服务不到位的局面,进一步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2、民生财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2.1、管理体制问题
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拨款的形式也向复杂化、多样化趋势发展,政府投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然而,财政管理体制中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决策权都在上级领导手上,下级领导空有管理头衔,却无法实施正确的管理权限。这种不平衡的决策方式,使得地方政府压力加大,导致很多民生政策无法落到实处。除外,由于财政局财政管理的组织建设不完善、财政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职能分配不明确。财政局在进行财政管理工作时,缺乏健全的财政管理监督与控制体系,甚至出现私自挪用单位内部资金、私设账外账,避开财政监督把单位预算外的收入据为私有,进行公款玩乐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财政局的经济利益,民生财政建设受到影响。
2.2、财政约束问题
从现阶段我国政府的财政决算预算看来,财政管理模式单一,无法精确、完整地反映出政府的债务、资金等情况。从财政局发布的财政预算信息来看,财政报告不够全面,对资金使用细化不到位,存在多方面不足,极容易滋生腐败行为。由于财政资金管理缺乏足够的公开透明度,这种模式下的财政报告也缺乏足够的约束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生建设工作开展的难度。
2.3、资金管理问题
首先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相关的一些民生领域尚未完全向社会资金开放,再加上社会公益、慈善等民生领域制度建设不健全,使得社会资金流入民生建设领域的渠道单一,民生建设支出仍然需要附属财政投入。
其次是民生资金使用存在“越位”与“缺位”现象。民生建设项目虽然遍布社会各大民生领域,然而发达地区却相比于经济欠发达或者偏远地区更为深入。
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在这种经济条件较好的大环境背景下,出现“越位” 的情况就比较多;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受到经济限制,一些应用政府承担的民生领域得不到相应的建设,多会出现“缺位或不到位”的状况。显而易见,民生建设现阶段还存在明显的资金管理难题,出现地区建设不平衡现象。
3、完善民生建设的几点可行性策略
民生建设工程意义重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针对当前民生建设工程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加以改变,才能提高民生建设水平,以更好地发挥民生财政对扩内需、调结构,促和谐的多重效应。
3.1、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通过把财政支出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设施等方面转型,凸显社会公共保障在国民经济总值当中的比重,加大公共设备与产品的供给,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相互统一,让民生建设项目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得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3.2、要以财政改革为先导,强化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实践证明,行政改革与财政建设制度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财政建设制度的变革会引发行政建设改革同步改革。因此,财政制度改革可以作为先导,现行一步进行改革,引导政府行政改革。例如通过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整合到统一的平台,加强对单位基层和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确保财政管理记录、财政报告信息和其他财务管理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在企业岗位设置上,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制定比较合理的,操作性强,有激励性的考核方案,形成相互激励、相互制约为主体的运作模式,以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3.3、继续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照顾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政府。民生建设工作不仅联系着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处室,与千家万户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当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一些欠发达地区及基层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财政财力不足。民生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建设。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应重点建设,而一些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区的地区应充分放权,给予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其快速发展。
4、结语
民生财政建设工作的进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不单是为了优化民生管理,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使民生财政建设发挥最大的功能效应,从而改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关于民生财政建设做出思考,以找出提高建设水平的可行性策略,对于实现民生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光荣.解决民生问题的路径研究综述[J].东方论坛,2012(03).
[2]胡建国.对安徽省构建重大民生资金监管工作机制的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
[3]杨志安,闫婷.关于民生财政本质的探讨[J].商业时代,2012(17).
2016形势与政策关于民生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