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24 08:4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篇一

《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论文关键词:农村经济 发展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概括,然后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问题,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1 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1.1 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1.2 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1.3 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2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2.3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3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3.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3.3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4 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志玲,张丽琴.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驱动力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农村经济,2006,(3):30-32.

[2] 陈红宇,胡月明,章牧,等.广州市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2004,(5):21-25.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篇二

《 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探讨 》

论文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要想改变这一根本局面必须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按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

1.1 改革开放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我国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党执政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明确提了出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对农村土地实行公有制,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下,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开始进入“以苏联为戒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强调农业机械化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当时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以这两方面建设为重点,全国掀起了一股脱离国情和农业生产规律的,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的热潮。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挫折之后,我党对农业现代化提出要实行“四化” ,即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电气化。但是,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与党的政治路线上的“左”的错误搅和在一起,使我国农村所有制关系带上了超越阶段的倾向,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结果事与愿违,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仅没有加快,反而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效益低下,农村发展缓慢。

1.2 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革新土地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承包的关系,集体统一管理公共提留,统一经营集体企业,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1999年,我国将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写入新修订的宪法。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并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出来,农业现代化建设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素质低下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五普”数据表明,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15%,其中6亿在农村。根据我国目前每亩耕地投入的劳动力计算,农业只需1.5亿劳动力,剩余的4.5亿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据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农村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为492人,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人数为5316人,而城镇分别为8899人、21265人。2004年在占我国劳动力七成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高达87.11% (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15%,小学文化程度占29.12%,初中文化程度占50.14% ),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10.10%,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1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18%。在2004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当年转移总量的23.15%,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达62.19%,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为10.12%,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仅占0.17%,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为12.17%。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低下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将产生不良影响。

2.2 农业科技含量低,机械化水平不高

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10-15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则超过了90%,而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仍然只有45%。而且,中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 30%-40%,真正具有规模的甚至不到20%,多数技术研制出来后,被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实际作用。而美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80%-85%,其他的农业大国,如英国,法国,德国也在50%-60%。农业生产手段整体比较落后,特别是机械植保水平、机收水平、工厂化育苗水平相当低,部分镇(区)整地机械化水平也较低。农技机构和农技队伍还比较薄弱,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离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

2.3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种植业占较大比重,虽然经过几年调整,仍未有较大的改观。农村第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由于我国按劳动力平均的农业资源极少,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过于细小,经营分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多数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缺乏竞争能力,属于劣势产品。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4 生态环境破环严重,制约现代化发展

根据生态经济学观点, 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 它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越密切。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是在“以粮为纲”的主导思想下发展起来的,过去粮食产量成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和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粗放经营,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据悉,目前中国年使用化肥量四千一百多万吨,平均施用量每公顷四百公斤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每公顷二百二十五公斤的安全上限。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化学农药残留在作物体内形成一定的累积,造成人畜中毒;许多农产品也因农药残留超标而不能出口或遭退货,造成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3 加快我国农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只有加大科技教育培训的力度,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和对科技的吸纳能力,才能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和技术推广应用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确保农村每个适龄儿童都有学上并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对经济发展快、基础条件好的地方,要逐步普及高中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二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目前,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就直接加入劳动力大军之中。针对这一现状,要考虑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加大职业教育的比重,使多数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学到一些职业技能,为其以后求职打下一定基础。大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三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为农民走出传统农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大力发展面向农村为主的高等教育,政策上要重点向农村倾斜,使相当比例的农民子女通过努力,都可以接受到高等教育,使他们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长远之计。

3.2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

当前应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立法和调整农业土地政策,推动土地合法有序流转。政府应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是同时,政府必须严厉打击各种土地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全面推广和使用农业机械,改变我国人力、畜力为农业生产主要动力的局面。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开发和生产适应不同土地规模,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设备和农机具,为土地的精耕细作创造条件,为提高土地产出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3 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体系

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单单要在物质设备上与国际接轨,同时在管理理念上也要更新。为此,要加快转变管理理念,尽量减少政府对企业、农民经营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组织农民和企业等市场主体,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让企业、农民有更多的自主经营的机会。各级政府部门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和落实政策,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各项服务、协调各方面关系,以及运用经济法律等调节手段上,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布权.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9).

[2]邓汉慧,邓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3]张晓山. 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几点思考[J]. 经济纵横, 2008,(1).

[4]王安军,徐金春.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8,(3).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篇三

《 论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

【论文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 科学内涵 重要意义 对策措施

【论文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本文就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进行了论述。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各项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保持和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一、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1.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人类农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自然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创建智慧农业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比较科学的提法是: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产业的协调发展,更加依靠劳动者创新,创新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还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正确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还必须科学地认识其特征。现代农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机械化。充分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行机械作业,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二是农业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提高单产,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逐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三是农业增长方式集约化。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农业增产的基点转到以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农业经营循环的市场化。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农业各生产要素的配置都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要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五是农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要求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六是农业生产绩效高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它的高优化,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优势所在。七是农业劳动力智能化。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八是农业发展产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必须拉长产业链向纵深延伸,不能局限于农业内部要着眼于农业产业的深加工。农业发展要向农业深加工争效益,依托龙头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运营。

2.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3)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增粮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从现在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看,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顺利发展。

1.积极探索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要针对目前农业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突破区域、产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引导农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因地制宜采取有效可行的形式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2.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保证粮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一要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继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二要大力发展水产业。加强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提高品种改良水平和良种覆盖率,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和管理技术,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加强水产养殖品种病害防治;三要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发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注重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3.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必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要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地。三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农业实用科技知识。

4.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切实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一定要逐步增强农产品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意识,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和检疫工作,注重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

5.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使乡镇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同时要改革户籍制度,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人口应允许就地登记落户,鼓励他们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并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加快生产要素配置,提速农产品流通。

7.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农民技能水平。加强农民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抓好农村幼儿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的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同时办好县、乡(镇)成人教育学校,为农民开展中、短期培训,把提高农民“应知应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对于即将转变为城镇居民的人员,要切实加强从农民到市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非农化转移;对于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人员,切实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其实际水平和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知识型农民。

有关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推荐:

1.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2.农业农村论文

3.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4.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5.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6.浅谈农业经济相关论文

7.农业经济发展论文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