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军精武标兵事迹材料6篇
爱军精武标兵们无畏生死,在各种演练和习训中表现勇敢和优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军精武标兵事迹,希望对大家有用~
爱军精武标兵事迹1
马立新,1966年10月出生,1983年10月入伍,先后毕业于海军潜艇学院、海军指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和军事学硕士学位,现任海军某潜艇艇长。先后被评为海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全军优秀硕士研究生、海军青年学习成才标兵、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马立新心系潜艇事业,坚持瞄准世界海军发展前沿,刻苦钻研相关专业知识。他主动放弃职务晋升机会,考入海军指挥学院合同战术研究生班。学习期间,先后研读了《战术学概论》、《合同作战指挥》、《世界兵种知识》等数十种书籍,收集整理了50多万字的学习资料,撰写的十多篇研究文章,在《海军学术研究》、《世界海军训练》等专业杂志发表。研究生毕业后,面对新型潜艇装备,他与全艇官兵一起拿着图纸摸管路、操部署,逐个熟悉装备结构和工作原理,夜以继日查阅了100多册、50多万字的装备图册和资料。
作战指挥系统是潜艇的“神经中枢”,是全艇信息网络的汇集终端,为攻下这个科技含量最密集的“制高点”,他给自己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较短时间就做到了开关、按钮“一摸准”,功能、程序“一口清”。他根据实战需要,向厂方提出多项改良建议被采纳,特别是在指控系统中加装了两种解算程序,大大缩短了搜索目标的解算时间,提高了潜艇的快速攻击能力。
他打破常规抓训练,摸索总结了“多方协同开放式”、“合同对抗捆绑式”等6种训法,不仅提高了潜艇转、走、攻、防能力,而且提高了训练效益。为了让艇员正确领会战术要领,他坚持将每个航次、每次演练可能用到的战法搬上讲台,逐个讲解,再组织艇员认真操演每个动作、每个程序,直到全体艇员熟练掌握战法为止,大大缩短了艇员在实际演练中的反应时间。
爱军精武标兵事迹2
李中华,1961年9月出生,1983年7月入伍,现任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特级飞行员,空军级试飞专家,双学士学位,是我国3名国际试飞员之一。荣获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6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次。
李中华牢记使命职责,勇于献身试飞事业,勤奋钻研航空科技知识和飞行技术,多次执行重大科研试飞任务,飞出了某型飞机的最大马赫数、最大动升限、最大过载值等诸多极限数据,出色完成了某型飞机失速尾旋、小速度特技飞行等科研试飞任务,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安全飞行2200多小时,能够熟练驾驶三个机种26种机型执行任务和进行风险课目试飞,正确处置空中险情18起。
“低空大表速”是对飞机结构强度的可靠性和颤振特性最有力的检验。李中华勇敢地挑起了歼X飞机“低空大表速”课目试飞这副重担。战鹰以雷霆万钧之势,从万米高空呼啸而下,一点一点向飞机的极限设计值逼近。飞行速度每增加一个单位而产生的噪音和视觉反差就以10个单位递增,飞机随时都有解体的危险。他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最严格的科学态度完美结合起来,飞出了在飞机不解体的前提下飞机速度所能达到的最大逼近值,创造了国产飞机在大气层中最快飞行速度的纪录。
战斗机的失速尾旋被世界航空界称为“死亡陷阱”。飞机一旦进入尾旋状态,就像进入了巨大的磁场,翻滚着螺旋式急速下坠。李中华与战友经过精心准备,多次驾机进行试飞,成功探索出冲出“死亡陷阱”的方法和经验。后来,他又完成了风险更大的倒飞尾旋,并成功处置了尾旋中的发动机空中停车险情。
爱军精武标兵事迹3
潘海亮,1973年11月出生,1991年12月入伍,1996年7月入党,现为第二炮兵某导弹发射营士官。他立足本职,刻苦钻研,多次夺得上级组织的导弹专业技术比武冠军,先后被第二炮兵树为首届“十大砺剑尖兵”,被总政树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导弹武器系统复杂、技术密集,仅仅会指挥操作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很强的分析排除故障能力。专业训练中,有时为了搞清一个现象,潘海亮主动向专业尖子请教,深入分析排查,一问就是一大堆问题,一查图纸就是几个小时。遇到故障,他就帮着递工具、打手电,故障排除到凌晨一两点,他就跟到一两点,并及时写下记录和心得。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很快成了旅里排除故障的行家里手。2001年实装操作中,他发现发控台电爆管等效器灯不亮。虽然这个故障在导弹不点火的情况下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在发射时就可能造成弹毁人亡的严重后果。他在仔细分析了原理后,对涉及到的21条电缆逐条进行检查,对340多个节点逐个进行测量,经过两天两夜的努力,终于找到原因,并写出了《电爆管等效器灯不亮故障快速检修法》。
作为一名专业骨干,只求自身过硬不够,只有使全班、全排乃至全连、全旅都过硬,自己的过硬才更有价值。为此,潘海亮主动向旅里申请担任控制专业培训教员,将自己长期摸索总结出的理论学习心得和操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为提高学员们的学习效率,他把学习时间合理分配,采取“四分之一”教学法,即四分之一时间专业理论授课、四分之一时间自学钻研、四分之一时间讨论消化、四分之一时间实装操作。这些年来,潘海亮先后带出15名优秀发控师、128名技术骨干,其中89人成为基地和旅技术尖子。
爱军精武标兵事迹4
刘鑫,1968年12月出生,1986年9月入伍,现任沈阳军区某防空旅参谋长。从排长到参谋长,变换8个岗位,都有科技成果问世。先后被总部评为“两成两力”建设先进个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被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人才标兵、学雷锋学苏宁学习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5次,荣立二等功1次。
海湾战争爆发后,刘鑫强烈地意识到,仅靠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首先从军事英语学起,坚持每天背记30个单词,每天提前1个小时起床读英语课文,每天用所学单词造20个句子,每天用英语写1篇工作生活日记。走上领导岗位后,他又向公共英语拓展,先后自学了《许国璋英语》、《科技英语》等专业教材。1999年1月,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现在,他已能够熟练地阅读原版的英文资料,比较准确地听懂英语广播。
2002年走上装备部长的岗位后,他把信息化知识、中外先进武器装备、我军及外军的作战理论等作为主攻方向。作为一名部门领导,业务工作以及活动、应酬也不少,为集中精力学习,他对自己“约法三章”:非对口业务不陪同,私人聚会不参加,休息时间不外出,并坚持每天至少闭门学习一个小时。几年来,他系统学习了数十本信息化书籍,开发了十多个军事应用软件,顺利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三级考试,并先后在军内多家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某新型装备列装后,为尽快形成作战能力,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发现,这套武器系统在某些方向存在个别不足,为使装备达到最佳效能,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在预警范围、射击精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使装备的综合作战效能明显提升。这些年,他先后取得33项革新成果,其中获国家专利、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四等奖11项,平均每半年就有一项成果。
爱军精武标兵事迹5
刘向阳,1969年10月出生,1986年11月入伍,现为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副团长。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2004年被北京军区评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2005年被北京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面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救援场景,刘向阳感到,仅凭工兵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训练要求的,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救援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为此,他给自己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坚持边训练边学习,把救援基础知识、新装备参数性能、英语常用对话等相关知识记在小卡片上,随身装在口袋里,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反复看、反复记;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专家建立了热线联系,遇有救援难题,随时随地请教,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了救援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由他牵头制订的训练方案,一次性就通过了国家地震局专家组论证。他还利用参加国际救援交流和比武的时机,向国际同行请教,学习先进救援理念和技术。
几年来,刘向阳带领队员先后研究出了竖井横坑救援、高空救援、车辆救援、废墟下黑暗无氧搜救等10余种救援方法,编写了《救援器材作业指导法》、《专业训练指导法》、《中小型机具训练指导法》等7本教材,为救援队的训练提供了基本依据,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使救援队训练水平和业务技能迅速提高。2003年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参加国际救援,在阿尔及利亚抗震救灾中成功搜救出一名12岁小男孩,是38支救援队中成功搜救出幸存者的两支队伍之一。
爱军精武标兵事迹6
冯世清,1977年11月出生,1994年12月入伍,现任兰州军区某师参谋。先后被师树为“军事训练标兵”,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机关干部”,2次破格提拔,提前晋升一级工资档次,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把每一项工作都当作锻炼提高的机会,把每一项任务都当作检验能力的考核。”这是同事们对冯世清的评价。
当参谋后,不管是领导安排的任务,还是老参谋交办的事情,冯世清都认真负责,力争出精品、出样品。每完成一项任务,即使领导比较满意,他也多方征求意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扬长补短,不断进步。每一次训练,他都用心记好笔记,并把单位时间内的训练情况制成图表,认真分析训练规律,科学安排训练时间和内容,努力提高训练效益。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2002年底,为备战新疆军区司令部参谋业务比武竞赛,团里选拔了8名专业技术精、业务强的参谋参加师组织的强化训练。两个月后,一名参赛队员因病退出训练,团里临时决定让冯世清顶替。破格入选、参加竞赛,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他暗下决心:哪怕脱皮掉肉,也要进入军区预赛!为此,他制订了一个“追赶训练计划”,从第17名开始一个一个地赶,一名一名地超。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努力,最后在师选拔赛中,他获得总分第五名,顺利过关。2003年4月,冯世清参加新疆军区司令部参谋业务比武竞赛,夺得装甲兵专业第一名,荣立二等功,并由正排职破格晋升为正连职。
爱军精武标兵事迹材料6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