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在新的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飞跃的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范文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开拓农村文化产品供给的多渠道,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在供给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推进各方的合作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向互动模式,例如政府扶持当地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反哺发展地区文化;政府主持兴办各类民间文化机构,从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政府支持建设农村群团组织,并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等。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一、引言
农村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之国家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农民阶层的分化以及农民文化需求的多层次性使得农民对于农村文化管理与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建设与管理主体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是新时期建设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而多中心治理为探索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这一报告,报告认为:治理即“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多中心”首先是由英国学者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中提出,美国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之后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多中心治理理论在实践和理论的综合研究中主要内容有:首先,公共物品的特殊属性要求政府为主要的提供者;其次,多中心治理主体具有的复合性,比如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非盈利组织等;然后,政府与市场密不可分,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政府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同时主张决策下移;最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多样化就是多中心治理要实现的最高理想目标。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之于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1.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的封闭格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被打破,农民的收入和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阶层布局在原有的以农为本的阶层布局基础上开始重新分化与组合,这对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农民群体分化为: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劳动者与个体工商户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和农民管理者阶层。不同阶层农民群体的形成,使得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主体呈现多中心性。同时,不同阶层农民的文化生活、文化素养、文化诉求的差异性也要求农村文化进行多中心治理。
2.农村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使然。
文化的快速发展与文化的广泛传播是分不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完善,以及城乡流动的加快,农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大,眼界日益开阔,思想和行为更加独立和自由,随之农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思想方式及思想文化领域都呈现出活跃状态,社会意识和价值观也呈现出日益差异化、多样化的趋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先进文化与低俗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这些被激发的多元化成长的农村文化在进行文化交流碰撞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价值观混乱、精神信仰迷茫等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呈现感官化、媚俗化现象。对这些多元化的文化进行治理,也促进了多中心治理方式在农村文化管理中的应用。
3.农民多层次文化需求成为推动农村文化多中心治理的内动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让人民同享文化发展成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与现代传媒深刻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样式,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大的内在需求。新时期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丰富,不仅体现在娱乐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生活上,这就与我国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形成强烈矛盾。多种类、多层次、多手段、多形式的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农民对文化的强烈诉求。
四、多中心治理理论下农村文化管理的路径分析
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确认在农村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着多中心结构、多中心主体、多中心形态、多中心需求等,本文认为可以在多中心治理理论框架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
1.多元主体共同合作治理。
1.1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助推文化职能转变。文化管理中,政府必须占主导地位并发挥其主导优势。其主导的内容应该包括:确定文化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文化管理宏观战略和政策制度体系,宏观调控和指导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以及开展艺术教育、组织对外文化交流等。确保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优化农村文化管理的首要条件,然后政府要因时因地制定好农村文化发展规划,明确定位自身的角色与功用,同时要逐步实现自身传统向现代的角色转变,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文化宏观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1.2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提升文化管理职能。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中的利害主体是农民,必须从农民需求及其切身利益出发。根据陆学艺等人对农民阶层的划分,我们应根据农民各阶层特点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农村管理者阶层是是“社会主义一元性主导文化的倡导者和现代文化的实践者”,应继续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引导者作用。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一般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且具有勤劳、开拓、进取的优秀品格,应重点鼓励其参与乡村公益事业。农业劳动者阶层,勤劳、朴实、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在努力提升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应鼓励传统民间文化的继承。农民工阶层更多的是在农村与城市间流动,要进一步发挥他们的城乡文化传播者作用。农村知识分子阶层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力量,应进一步调动其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丰富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1.3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辅助功能。首先,要重新定位村民委员会这一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村委会不仅是政府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领导者,同时也是政府行为的“代言人”,一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另一反面也严重削弱了其作为群众代表的自治性与服务性,只有摆正位置才能真正使国家农村文化建设项目落地开花。其次,应鼓励其他非政府组织真正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其中民间组织应该是重点,帮助农村文化走出资金、人才不足的困境。农民最喜爱的文化产品往往是出自农民本身,相比于政府,民间文化组织更具有针对性。
2.培树主导文化形态,凝聚文化合力。
2.1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为基础。传统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特有的风俗习惯,是与当地群众生活联系最为直接、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化活动方式,也往往作为一种主要模式在当地农民文化生活中得以延续传承。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鲜明的地域地方特色是农村文化的根基,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大力组织传统民俗文化、文物古迹、非遗等的各种宣传活动,积极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通过发展民间组织,弘扬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树立农民对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信仰,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
2.2坚决抵制和批判落后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和管理中,落后文化和低俗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和农村社会有着巨大的危害,我们要坚决抵制、批判和改造。产生于小农经济的农村文化中封建文化占有重要份额,我们要努力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消灭封建迷信文化。产生于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也在我国逐渐蔓延。由于农民整体艺术修养水平偏低,道德自我批判能力较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影响,庸俗、媚俗文化在广大农村也有蔓延之势,要通过规范农村文化产品市场、文艺演出内容等,引导农民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升农村整体的文化品质。
3.探索多元化的文化服务方式。
3.1创新文化传播手段。文化的发展在于传播。文化能否更好更快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取决于文化本身的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和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电视、广播、报纸、公益文化活动等传统方式一直是农村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与传统的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交互性、即时性和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当前,网络已经迅速走入农民家庭,其普及率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可以说,互联网开启了农村文化传播的新时代。
3.2开拓文化产品供给渠道。我国农村文化产品是以政府供给为主,例如送文化下乡、办文化大院、设农家书屋等,但这些供给方式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开拓农村文化产品供给的多渠道,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在供给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推进各方的合作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向互动模式,例如政府扶持当地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反哺发展地区文化;政府主持兴办各类民间文化机构,从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政府支持建设农村群团组织,并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等。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郑风田;刘璐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20
2、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的若干思考陈坚良;科学社会主义2007-02-20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范文二:创建和谐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创建属于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我党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大局出发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提升新农村的和谐文化
要使得社会主义的建设更加和谐、有序,必须有相匹配的文化作为支撑。所以群众文化的作用也正体现于此。现阶段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略显得单一,农民的创造力容易被忽略,因此不少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落后,这些滞后性也容易造成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有助于调节每个农民的个体行为方式,同时也可以保持与维系该群体认可的文化心理,可以使得农民的认同感得到强化,树立农民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农村集体的凝聚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稳定,可以说,群众文化的开展在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或缺的。在农民群众心中,他们认可的群众文化是经过自己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明显的思想价值观念,这些文化中也饱含了他们优良的传统和先进文化思想,他们不仅认可这种文化,而且善于把这种文化表达出来,所以他们也可与通过这种形式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才艺,使得自己的心灵得以愉悦,使得和谐的风气在当地形成。民众的欢笑即是社会和谐的音符。因此,在建设新农村文化中,必须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可以增强凝聚力的功能,使得群众可以更好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不和谐的“声音”,起到维护社会稳定,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的作用。
二、重塑新农村乡风文明,规范群众的道德与行为
重塑新农村乡风文明也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的要求,作为意识形态精神性的文化式样,群众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承担着规范集体成员的作用。比如在不少群众文化创作的作品中,宣扬儒家思想中忠孝节义、圣贤风范等作品占比很大,这些作品在有形无形中都承担了劝善抵恶的功能。而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农民感受到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丰富了农民们的群众文化生活,也让他们通过文化娱乐的熏陶,受到正面的道德教育、体会到文明,这样的群众文化有利于规范新时代下农民们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行为准则、是非判断等,使得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高度的统一,所以说,群众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一个社会教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而依据国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群众文化需要在内容上不断深化、创新,让群众在自愿、自觉地条件下,恪守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并把自觉地把这种道德和规范传递到更多的家庭、群众当中。
三、激发新农村文化的活力,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群众文化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产物,更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表达形式。群众文化的开展,可以给新时代的农民更多的娱乐享受和审美情趣,而且群众文化更多的是从农民自身的内在需求而创造出来的,带有符合新时代农民的情感需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更是满足了农民们日常娱乐的需求。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力实施下,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民们对越来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他们希望可以通过交流、参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从这个角度上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农民群众在民间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在经过适当的支持与鼓励农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到群众文化的建设中来,可以帮助农民群众提升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可度、参与度与创造能力,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的热情,激发新农村文化的活力。
四、具有经济功能,促进新农村繁荣发展
国家提出要建设新农村,而这种要求更深的内涵是推动农村的整体发展,其中就包括了经济的发展。而可以积极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同样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因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活动,艺术产生的作品从内在条件上说具有商品的属性”,群众文化也以艺术展现为基础的,更是适用于农民的自身需要和要求的。群众文化可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由产品到商品的质变,就可以给当代的经济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总之,如果可以在建设新农村文化的过程中,把握好一个群众文化的原则,走推陈出新、贴近农民日常需求、文化特点的道路,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打好群众文化的文化战略,积极引导和开发群众对文化的创造力,培养出一批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群众文化形式,可以通过市场运作的有效机制,把这种群众文化的优势发展成为产业优势,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繁荣发展。
五、结语
创建属于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我党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大局出发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从文章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徐学庆华中师范大学2007-04-01
2、关于防止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的三个建议俞孔坚;中国园林2006-08-15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相关文章:
1.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2.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4.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战略原则
5.农业经济发展论文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