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校社团人员管理问题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6-11-11 23:47

高校社团是活跃校园文化、增长学生才能才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近年来,随着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高校社团组织已进入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而这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社团的人员管理问题。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这所地方高等院校为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探讨社团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社团人员管理的对策,以推动地方高校社团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地方高校社团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逐渐壮大,高校学生社团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为一所地方高等院校,重庆理工大学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已经达到1.8万余人,截至2009年10月,有各类校级社团36个,成员约3200余人,占全校学生18%,参加过社团活动的学生占全校学生约56.7%,该校学生社团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当前我国地方院校社团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问卷、访谈的形式对该校学生社团的人员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105份,其中会员问卷80份,管理人员问卷25份,其中,会员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2.5%,管理人员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2%。

根据对问卷的统计分析以及与学生社团负责人和部分社团成员访谈的记录,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学生社团在人员管理中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1 社团人员管理制度不规范

1.1.1 近半社团没有制定“纳新”条件及招聘程序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重庆理工大学56.52%的社团在纳新时都设置了条件,按条件选择会员;但有43.48%的社团在纳新时采用“报名即吸纳”的方式,没有根据社团实际情况制定吸纳新成员的标准或条件,没有对报名人员进行甄选,通常只要是熟人介绍、同专业的师弟师妹、老乡等都可随意加入,拉帮结派现象较为严重。

1.1.2 绝大多数社团没有制定社员发展及培训规划

86.96%的社团没有帮助社员制订个性专长发展规划,只有13.04%的社团开展了对社员个性专长发展规划的指导工作,为社员的个性未来发展进行初步规划。几乎所有的社团没有对社员进行相关培训。社员缺乏发展规划,也就会迷失努力的方向,降低参与活动的热情。没有进行相关培训,会延长社员的适应期,影响社员未来的发展。

1.1.3 大多数社团没有认真落实管理人员考核制度

绝大部分社团都制订了社团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但有部分社团没有开展对社团管理人员的考核工作;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的社团,又没有建立对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即使被评为不合格,由于没有进行结果反馈,本人仍然不清楚存在的问题,因此,没能及时改进不足,未能改善自身绩效。此外,我们还发现,仍有17.39%的社团没有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社团管理人员本身都是学生,没有管理实践经验,如果不进行必要的管理知识的培训,势必会影响到对社团的管理效果。

1.2 社团凝聚力较低

1.2.1 社员流动率较高

经调查研究发现,重庆理工大学各社团普遍存在人员流动频繁现象,社团人员参加社团活动的年限不超过1年的占82.43%。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社团的稳定发展,社团成员之间未能形成紧密联系,从而不利于社团人员的有效管理。

1.2.2 社员的活动参与率较低

经调查,社团活动参与率在30-50%的社员的人数,占社团成员总人数的44.59%;社团活动参与率超过了70%的只有18.91%的社员。社员年度平均活动参与率为45.89%。社员的低参与率,减少了社员之间和社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的联系和沟通,增加了协调的难度和成本,加大了人员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社团活动的质量。最为严重的是可能引发负面的“马太效应”,加剧社团人员管理难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重庆理工大学社团人员存在这样的规律性现象:社员活动参与率与时间成反比例,社员流失率与时间成正比例。一到两个月,社员参与率逐渐降低,社员流失率逐渐加大,凝聚力有所降低;两个月后社员活动参与率急剧降低、社员流失率迅速增高,凝聚力急剧降低;经过四个月(即1个学期)后,社员活动参与率降低程度趋缓、社员流失率缓慢增高,凝聚力降低程度趋于缓慢。

2. 地方高校社团人员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社团活动内容、形式单一

多数社团只是机械式的重复以前的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创新,高层次的活动少,只是停留在发传单、办讲座的层面上,活动无特色,无吸引力,从而影响社团成员积极性,最终导致社团发展停滞不前。调查显示,会员在社团“有活动都会去”的比例为16.22%,“只有一两次没去”的比例33.78%,“偶尔去一两次”的比例为35.14%,从没参加过的为14.86%。在问到为何没去参加活动时,36.48%的人认为社团活动的质量不高,有33.78%的同学认为社团的活动流于形式。可见,社团活动内容的陈旧性、形式单一没有新意是影响会员活动参与率低的最主要原因。

2.2 学校对社团缺乏有力支持

学生社团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指导。地方高校一般都对学生社团给予了一定支持,鼓励社团发展,但支持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的指导。学校政策倾向于学生会,学生会具有在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加分和评优的优势,这就导致了原来在学生社团中的优秀人才转而加入学生会,或者在社团活动与学生会活动有冲突时,将学生会活动作为首选。81.08%的学生在两者活动发生冲突时,往往选择学生会活动。

2.3 社团监督制约机制缺位

据不完全统计,52.17%的社团没有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会长及副会长等管理人员没有实行监督制约机制。就目前重庆理工大学社团监督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尽管监督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监督制度也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但由于这些监督制度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无法完全落实到位,对管理人员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加之,有些管理人员存在功利主义色彩,缺乏责任心,严重破坏了社团的文化氛围。

2.4 社团缺乏魅力型核心成员

学生社团作为一个非正式组织,社团的组织机构松散,对会员的约束力有限,其运作更多的是依赖核心成员自身的能力、责任心、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那些规模较大,较有影响力的社团,都具有几个魅力型领导者,他们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交际能力、管理经验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位会员。据了解,近半数学生把社团领导者是否具有个性魅力作为自己加入该社团的一个标准。有60.81%的社员是因为在社团人际关系紧张而离开社团,有47.3%的社员是因为不喜欢领导者的风格而脱离社团。可见,社团是否具有魅力型核心成员对吸引会员积极参与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社团前几年还红红火火,却突然间销声匿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团魅力型核心成员的离开。

3. 地方高校社团人员管理的对策

地方高校社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但是地方高校社团与部属高校相比,在人员管理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我们应该借鉴部属高校社团人员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完善社团人员管理制度。

3.1 改善社团外部环境

人的行为是个性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即B=f(P·E)(B表示行为;P表示个性;E表示环境)。换言之,社团及其会员的行为是会员的个性和学校创设的环境的函数f。可见,学校环境直接影响着社团人员的行为和管理效率,所以我们将改善学校环境作为改善社团人员管理的重要要素。

3.1.1 学校应在硬件方面对学生社团给予大力支持

学校应该从经费、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对社团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为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学校应切实提高社团地位,将学生社团组织与社团活动纳入学校教育与教学的整体规划中,对社团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并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以及考核,使其充分发挥好对社团的指导作用。

3.1.2 校团委要加强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校团委是指导社团工作的主要力量,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团评估体系和社团管理人员考核系统,对主要社团干部实行定期考核,务必要杜绝考核不严、评估不公正现象。建立完善的利益导向体系,要定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社团、工作出色的社团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和优秀的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社团工作,鼓励社员个性专长发展。要彻底改变学生“社团无用论”、“社团低人一等”和“只有学生会才能锻炼人”等错误思想和片面观念,营造“人人用社团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的校园氛围。

3.2 不断丰富社团活动的内容及形式

地方高校的社团普遍存在着活动较少、多数质量不高、参与不广、影响不大等问题。为了树立社团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社团就要避免“为活动而办活动”的短期行为,要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内容上要注重创新,以校园先进文化指导,更多地体现时代生活需要。在形式上要多样化,尽量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此外,学生社团还要不断拓展活动范围,走出校园,迈向社会。

3.3 培育优秀社团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是构建高校和谐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大学文化品位的体现。学生社团文化是社团在长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为社团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社团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我们认为,优秀的社团文化应该特别注重创新。创新是生命的源泉,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社团只有不断进行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才能增强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强自身的凝聚力,使社团不断走向成熟和壮大。

3.4 提高社团管理者的素质

没有不好的组织,只有不好的管理者。社团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是社团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一是选拔优秀的管理者。建立科学的选拔制度,以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为标准,坚持民主集中制,选拔优秀的管理者。二是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通过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从专项技能、实践能力、管理技能等方面对管理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强化管理者技能。三是强化自我管理意识。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思想,以情感人,以心聚人,通过自我管理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四是管理者要不断学习。管理者要自觉参加教育培训,努力学习,将所学的管理知识运用于社团管理实践,利用自身魅力带动和影响社团整体积极健康发展。

3.5 规范社团人员管理工作

学生社团要做好人员规划、选择性纳新、社员培训、社员发展规划以及考核奖励等工作。在纳新时要制定人员招聘计划和条件,根据自身实际,确定纳新人数,改变“人多就是大”的错误认识。要创造机会培训有潜力的社员,进行接班人开发与培养,防止管理人员的断层。在考核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社员实行定期考核制,并及时反馈,奖励优秀,一般不惩罚,以促进竞争。

学生社团也只有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加强内部管理,营造和谐氛围,使社团管理更加规范。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方高校学生社团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高校学生乃至全社会的目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探讨高校社团人员管理问题与方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