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空松圆活”
太极拳练到较高级的阶段时,身体会产生悬空般的高大之感,全身好似一个庞大的气球。有了这种感觉,便可达到行气自如、活似车轮的境界。欲达此境界,必须先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谈“空松圆活”。
谈“空松圆活”
“空松圆活”虽然只有四个字,然而要真正理解个中含义并准确地体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四个字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有一字之用,四字之间又互相联系,连贯起来更有妙趣。习者要按其道而行,一字一问,悉心体验,施之于身。
根据四字之间的关系,以下分为“空与松”和“圆与活”两个方面来论述。
谈“空松圆活”一、空与松
太极拳运动不可只讲“松”而片面地追求大松特松。没有“空”的存在,再“松”也无法进入太极拳的高级阶段。要使身体的肌肉、骨节松开还比较容易,但要达到“空”的境界则很难。因此,必须在“空”字上下工夫。
在太极拳运动中,“空”与“松”必须分清,但又不可舍弃任何一方。这两者之间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赖、共同作用的。如果一味地追求“松”,而没有“空”的依存,必然会产生“丢”、“塌”、“散”的弊病,这样的松无法产生巧妙的作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一忌。反之,如果一味地追求“空”而没有“松”的有机配合,又必然导致空而无物,即只有主观上的幻觉而没有客观上的变化,这样的运动也无所作为。习练太极拳必须求达意识和物质运动的统一,而不能使意识成为物质运动以外的幻想。因此“空”必有“松”,欲“松”必有“空”,只有达到二者间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行气运劲的目的。单一地求“松”或求“空”,都违背太极拳运动辩证法的原则。
平日行功走架,必须认真细心地揣摩“空”与“松”的意境。欲使肌肉骨节松开,思想上则要有“空”意;欲空时,思想上则要有“松”意。这样练久之后,才能达到“空”与“松”的对立统一。只有迈出了这一步,才有希望踏上太极拳高级阶段的阶梯。
很多初习者练拳,未尝举手思想先紧张,随之肌肉骨节也紧张起来,继而感到周身僵硬、行动不便。要使动作不紧张,首先要从思想上做到舒松自然,时刻不忘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做到心静体舒。久而久之便能达“空”而意向上升、“松”而气向下沉,肌肉与骨骼有分离之感,接下来便可以求达“圆活”之趣了。
谈“空松圆活”二、圆与活
练习太极拳要达到“活”的境地,气势必先圆满。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谓“圆则活,方则滞”。要踏进圆活的境地,则必须掌握“气势”和“八面支撑”。
气势是由人体内在的功夫决定的。气势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愈大则功夫愈深,即所谓“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习者平日进行行功实践时,对于气势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而追求气势的基本条件,便是有驾驭“空”、“松”的能力。圆活是离不开“空”、“松”这个先决条件的。如果习者的肌肉骨节还未达到一定程度的“空”、“松”要求,“圆”、“活”也就无从企及。只有具有了达到“圆”、“活”的要求的“空”、“松”才能极尽其妙。
既然气势要求圆满无缺,那就必然要限定一个范围,而不可任其漫无边际地散失。有范围,就必然有其中心和边缘。习者在平日行功时,就要设想一个能够听从意念支配的、以腰为中心的气势范围。在运动中,时时刻刻都要尊重这个范围,一举一动既不可超越其边缘,又不可不及其边缘,这样气势便能趋于无角无棱、没有缺陷的饱满境地。
气势的边缘离中心愈远,则气势愈大。气势要由精神来支撑。只有精神能支撑八面,气势才能饱满而不萎屈;反过来,气势又须包围精神,如此才能使精神不外漏。达此要求,气势便臻圆满,神气始能鼓荡。
在精神支撑八面时,必须以腰为中心,用意产生八条线去向八个方向支撑。八条线必须线线相等,只有这样气势才能圆满。如果这八条线长短不齐,气势便会出现凹凸。所以,习者在求达精神支撑八面的同时,又必须使之八面相等。
习者平日行功走架,必须重视气势和八面支撑的关系。起初未能领悟而不能由己,须悉心体认,日久便能施之于身。开,是气势的放大,必须以腰为中心向八面推动;合,是气势的缩小,必须以腰为中心收缩这八条线。无论是气势的放大还是缩小,气势的边缘永远是被动的,主动在腰,腰为主宰。
掌握了上述要领,气势便无散漫之病,不论前进后退、左转右旋,一举一动,周身气势圆满而不失气球之理。与此同时,两手在一举一动之际,与两胸之间也就有了圆动之势。
有圆,必有活。活的动力在内而不在外,外随内动,劲无断续。动者,为气转动,而非形之动。周身成为一家,气自然能遍及身躯,于是能八面转换而旋转自如,我意欲往何处气即能行往何处,意气自然能达到物来顺应的境界。至此,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屈伸开合,一举动气便能运行转换自如,而活就在其中,所谓“气如车轮,活似车轮”。
谈“空松圆活”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