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论文
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和文化机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渠道、主阵地,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通过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教育、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内容、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方式、搭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教育平台、加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路径来实施。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引导青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依托学科建设,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活力;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工作队伍;重视阵地建设,形成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完善机制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制度保障四个层面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路径
本文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及缺陷入手,循着解决问题和弥补缺陷的思路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尤其在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性和吸引力不足的背景下,整合高校资源,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进一步探索具体措施和有效途径,以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无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依托学科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活力
学科建设是是高校开展理论研究、学习的平台和基础,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龙头。任何一门学科想要实现持续、良好的发展都必须有理论研究的支撑。所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可以说是一项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措施。
1.1搭建马克思主义学科平台
2005年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升为一级学科,并下设六个二级学科。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全国高校己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9个,硕士点474个。同时,在教育部的推动下,不少高校纷纷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凝聚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了系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行列,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散发着创新的活力。2009年,教育部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项研究课题,激发了学者投身探索大众化的热情,使得大众化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
1.2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由此可见,伴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永葆活力。同时,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研究,将马克思主义深邃、抽象的理论运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为他们解答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只有做到思想“接地气”、形式“聚人气”,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走下书本、走进学生、内化为信念,培养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2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工作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坚定政治方向,精干业务素质的马克思主义工作队伍,能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普及工作,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1发挥高校党政、宣传干部的作用
首先要改变高校党政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参与度不高的现状,积极发挥其领导、表率作用。高校党政干部要在战略高度上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加强学校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统一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学校教学、科研中的重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搭建平台。学校宣传部门要明确职责,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路线、方针、政策。
2.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工作队伍建设
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在内的教师工作队伍,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力量。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首先高校要通过严格的选拔,将思想正、作风严、水平高的人才加入到队伍中来,能够通过教师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来教育、影响学生。其次,重视人才培养,组织教师定期参加相关的学习、培训、选派教师骨干到名校进修、开展学术讲座、研讨会,着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最后,健全激励和保障机制,定期评比、表彰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在职务、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鼓励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他们投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2.3培养高校大学生骨干
大学生骨干是活跃在大学校园里,在大学生群体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先进学生代表,是实践并传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锋队伍,发挥其自我教育、同辈教育的作用,影响、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信仰、拥护、践行马克思主义。
3重视阵地建设,形成多元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
注重阵地建设,不仅能拓宽马克思主义教育领域,而且能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总体水平。高校在抓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主阵地之外,还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阵地、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拓展课外实践阵地。
3.1抓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主阵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要重视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并从中受益无穷的优秀课程。
3.2大力建设校园文化阵地
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大学生置身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之中,潜移默化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人。高校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方便学生开展各类活动,发挥校园广播电视、校报校刊、宣传栏等传播媒体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形成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和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此外,还要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讲座、研讨会、理论报告加以严格管理,绝不能向学生传播错误观点和反动言论。高校必须要保持警惕并坚决抵制腐朽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
3.3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
当前网络时代,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网络阵地中意识形态领域上的主导地位。整合学校的相关资源,建立、推广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网站,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最新成果转化为电子、数据和网络形式,确保大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权威、最新鲜的信息。优化校园网络,引导和净化BBS论坛,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坚决抵制不良信息和反动思潮。
3.4拓展课外实践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范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诉求。高校要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升社会实践的效果,使大学生能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完善机制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宣传教育工作的持续改进,也需要不断健全机制体制,完善保障制度。
一、建立全员共建机制。聚集各方力量,上至高校领导,下至教职工及广大学生都要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积极投身其中发挥作用。
二、建立经费投入机制。高校应该把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工作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并建立经费持续投入、稳步增长的机制。有了充足的经费支持,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有考核就会有发展动力,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成果作为考核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中去。
四、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地预见在推动大众化的进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列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长效作用机制。
相关文章:
1.浅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实现路径论文
2.试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实践研究论文
4.毛概论文:做好群众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石
5.政治论文
6.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起到的作用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