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影评的技巧

发布时间:2016-11-12 03:42

一、马麒:影评人,不该仅仅是吐槽

近些年来,影评内容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在中国国内将影评内容推向大众视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央视著名节目《第十放映室》,甚至可以说它是“始作俑者”,在某一年,《第十放映室》用非常犀利的语言,嘲讽了国内众多电影,在网络上还流传着相关的烂片影评合集的内容,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最后导致《第十放映室》的禁播。

禁播并没有影响到观众对犀利点评风格的喜爱,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粗暴的禁播让影评达到了真正的高峰,到底观众对犀利的影评内容有多喜爱呢?举个例子:自从《第十放映室》禁播之后,56网邀请其特别节目《恭贺2013》的节目解说龙斌,进驻56网做了《龙斌大话电影》,根据网易娱乐新闻的消息,此节目从2013年9月正式上线,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播放量逼近2亿,换句话说,每天有超过200万人点击收看。

我们可以想见,观众对此类犀利的点评节目,是有多么钟爱,但在一定程度上,或者也可以说就是因为此事,我们的观众和影评人们,都开始变的不吐槽不舒服,很多观众和影评人,在忽视工业体系支持、电影审查制度等硬件条件的情况下,疯狂而又无情的将国产电影吐了个体无完肤,也间接导致了近些年来,国产质量不错的电影频繁遭遇滑铁卢,而大量的烂片却能始终傲立潮头,得偿所愿的用怀里的人民币叫嚣大众继续朝自己吐口水。

举个实例来说:近期关于《私人定制》的评价,冯小刚导演的表现自然是无可恭维,但我们应该从他怒不可遏的疯狂上,给予他一定的同情和理解,在冯小刚导演开骂之后,知名专栏作家黄佟佟写了文章《冯小刚王朔,大院子弟的最后狂欢》,从导演和编剧的心理分析了《私人定制》,深得大家 认同,但我们同样不可忽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那就是:一部电影的市场定位和其扮演角色,以及观众的观影预期。

让我们试着从这里入手,来分析分析:

1、首先是冯小刚导演为什么要拍摄《私人定制》,答案他自己说的很清楚:赚钱还债。因为冯小刚导演欠着华裔几部电影,之前的电影《一九四二》更是赔了个体无完肤,因为《一九四二》而导致的华谊股价暴跌,最后片方的总亏损估计超过3亿,对此事,导演冯小刚直言不讳的说:“就想拍个娱乐片让华谊挣点钱,别的真没多想。”如此看来,只要不是冯小刚导演拿着刀把你架进影院去,你确实不好说他什么,当然,如果影片《私人定制》是一部十足的烂片,那么观众骂街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作为影评人,如果只是吐槽电影自然无可指责,但仅仅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就有失水准了,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2、一部电影,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它首先有它的受众定位,而它的受众也决定了它的市场定位和上映档期,比如:宗教类电影《第七封印》,你将它放在六一档或者是三八档,那不仅是大煞风景,甚至会给观众被愚弄的错觉,而且可以肯定的说,《第七封印》是进不了国内影院的,再如果,我们将《第七封印》换成《一次别离》,那么将它放在三八档未必不可,接下来,我们更进一步,将《一次别离》换成《七宗罪》,那么估计这部电影放在很多档期都合适,而且观众的接受层面相比较前两部,将前所未有的拓展。

这个问题,作为观众是可以忽视的,但作为影评人不行,就好比我们在冷战结束后的很多年的今天,把电影《解放军在巴黎》作为上纲上线的政治问题对待一样可笑,那么作为贺岁档上映的《私人定制》,要怎么看呢?个人认为,贺岁档电影最起码的主题要有“笑”,像郭德纲先生说的:“你也会说话,我也会说话,那你为什么花钱听我说话?”答案很简单,不就是图一乐吗?对此,冯小刚导演还对自己的作品过度解读了一番,也可能是他在气头上或者真有那个意思我们没看出来,但只要去影院观影的人们,在《私人定制》的观看过程中感到愉悦并笑声不断,那么它就成功了。

3、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观影预期。观影预期因为属于观众的无意识,所以很难察觉,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预期,比如新拍了《超人》、《007》等电影,不少人在观看之后,可能会说:“什么垃圾电影,超人是那个样子吗?”也可能会说:“詹姆斯邦德越来越不像了。”但问题是:你见过超人?你见过詹姆斯邦德?没见过你怎么能说不像呢?由此可见,我们的观众在决定观影之前,已经对电影有了自己的预期,那么《私人定制》的预期是什么呢?冯氏幽默。对此问题,和上一个“你在看《私人定制》的时候笑了没有”,本文都不做出回答,以免卷入其中,但其实各位心理已经有了答案。

当我们弄清楚这些问题之后,再来看电影《私人定制》,相信大家能做出自己的判断。

在最后要说的是,近些年来,国内很多影评人和患有吐槽病的人,过度追求辛辣犀利的点评,以至于从网络到现实,什么事情都要先吐为快,而且还要攀比谁吐槽的好,最直观的体现是,新浪微博新添加的功能:神最右(→_→)。对于此类个人喜好问题,当然是没有高小雅俗之别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民吐槽的时代里,我们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

二、和菜头:怎么写影评

影评其实和情书一样,把很简单的三个字用极为复杂的方式表达出来。情书的核心就是三个字:我爱你。至于说你多么美,有多么吸引我,我没了你怎么吃不下饭,那全然是修饰,用来证明我确实爱你。影评的核心也是三个字:好看吗?好看,为什么好看。不好看,片子的缺点在哪里?

所以,影评是最好写的。“赞!”,这是影评。“烂!”,这也是影评。影评的最基本功用就是表达观众的好恶,然后可能的话,再补充一些理由上去,证明你并非是简单好恶。有没有这种分析过程并不重要,态度表达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你的影评是要写出来给人看的,那么别人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是这部影片好看不好看?你的经验,可以做为他的参考。

很多网友说“哎呀,影评很难写啊!”这主要是指电影的分析部份。一般的观众看完了电影以后,很难说出导演是什么风格,曾经执导过什么片子,片子的主题来源于哪里,其中有什么人文精神。但是作为观众,有必要一定要去谈这些东西么?那些东西只是作为一个注脚,去论证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孬。要是觉得必须写上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影评”,那就是把盘子里的萝卜雕花当主菜对待了。

事实上,电影杂志上也好,报纸专栏也好,很多影评云里雾里大侃一通,让人心惊肉跳不已,面对作者的电影知识感觉毛孔痉挛。但是读完几千字以后,可能心头却是非常茫然:说那么多,这片子究竟好看不好看啊?大家看电影,是因为好看而去看,不是为了电影知识去看,不是为了去受电影教育,不是为了去“引起深深的思索”。

影评按照文体分两路走,一路是说明文---讲讲导演是谁,片子花了多少,用了什么CGI,在哪里取的景,内容精彩不精彩,出彩的地方在哪里,不足地方是什么。这种影评的好处是能迅速让读者对电影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透过资料判断是否值得一看。

另一路是抒情散文---其实应该叫做影感,就是你看了片子有什么感受。这种经验对别人非常重要,因为这种体验是可以供别人分享和回应的。每个人看完电影以后的感觉各不相同,而别人的感受是可以透过影评来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大家也会因此而相互交流,交换这种体验。如此,人生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看电影》、《新电影》、《环球银幕》上的影评都是不足作为借鉴的,因为他们收费。媒体上的影评可信度非常低下,往往为投资商所左右。在正式媒体的影评和普通网友的影评之间做选择,我宁可选择后者,因为他不收钱,他是诚实的,不会为票房而去造势。在一篇5000字的专业影评和网友一个字的评语之间,我更看重后者,因为它直接而不加矫饰,不会把我最需要的信息掩藏在一堆修辞里艰于寻找。

言为心声,修辞只是不得以而采取的修饰,引用文献只是因为作者对自己不自信,所以要拉外援来助威。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趣味是影评的第一要务。看电影本来是为了放松娱乐,看了影评以后居然把喜剧都给看沉重了,那样的人生是失败中的失败。

影评是世界上最好写的文章,因为一个字也得,一万个字也得。但是最关键的是你得拿起笔来写。

三、萧秋水:我为什么写以及怎么写书评影评

我写书评影评的习惯,其实比较早就养成了,不过以前是由着性子来,时间和兴趣充足的时候,就写,反之,看了也不写,进入今年,做了一个较大的改变:每看一本书、一部电影,必须写书评影评,而且,如果是好书好电影,评论就不能三言两语了事。

今年,截止到今天,我总共读了133本书,书评肯定超过133,因为有的书不只写了一篇书评,有的书评是补以前的,这些书评,虽然有长有短,但都是认真写的,从来不用书摘糊弄事——骗人骗己又有什么意思呢?

读书,有不少书都对自己有过触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记录下来,其实也容易遗忘,有时候,翻读以前写的书评,对比如今的感受,会加深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影评方面其实我很惭愧,我觉得不如以前写得好,现在是努力要恢复以前的水平。

我真心不认为我的书评影评写得好,我只敢说:我是用心写了,目前就是这个水平,还需要进步。正是因为知道水平不行,所以才需要锻炼,在写评论的过程中,回顾、思考、提炼,组织语言适当地表达,而且,不想重复,不想用固定不变的语言形容(比如“很好”),作为锻炼自己思考和表达的一种方式,提炼出中心思想,尤其是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是我最为关注的,因为,是我在读书看电影,我希望和现实结合,发挥它的作用,我是读书观影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我在写的时候,也不会多去考虑,我的书评影评对其他人是否有作用。有没有作用,不是我说了算的,而是其他人看了以后结合自己的需要去判断的。我有时候对比别人的评论和自己的评论,会发现有些点是我没有观察和思考到的,但我也不会再补充进我的评论中去,因为,那时候的所想所写,也就是那样了,时间的局限性。

有的书,我读过很多遍,却一直没有写过评论,比如《遥远的救世主》、《三体》,以前是感觉自己的水平不够,不敢动笔,现在改变了看法,明白到必须要尝试,如果一直不敢试,要等时机成熟,可能总不会有成熟的时候,还不如写下来,以后有新的想法再写。

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虽然语文成绩不错,但也特别讨厌那种写出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做法。直到现在才明白,那种枯燥的基础训练,其实有它的意义。我现在所做的总结,其实得益于当初的训练。

写评论,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所以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而不是大量引用原文。引用可以,但要在必要的地方引用,而不是整篇书评,80%都是引用,就算背下来整本书又怎样呢?读熟《红楼梦》的意义不在于背下来,而是在心中拥有整座红楼图卷,不管人物关系多么复杂也了然于心,人物形象鲜活浮现于脑海,故事的警世性、诗词的优美等,都吸收进来,才是真懂。

在写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有些细节没有记忆清楚,所以会再翻书、再看电影,这个复习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的过程,理解,有时候需要这样探究的精神,而不是凭借模糊的印象就可以,那样,的确不够科学和严谨。《云图》我看了三遍,再加小说原著,才写了两篇评论,是影评和书合在一起的综合感受,而且是从两个角度。我看《魔鬼代言人》多遍,有时候是关掉字幕,凭着自己记得的剧情,再去体会,而虚荣带来的恶果,我虽然没有经历,但已经起到阻止我虚荣心的作用,这就是电影给我的启迪——书与电影,其实都是真实人生的补充,而评论,强化了这种体验。

以上,谈不上是经验,只是心得体会。我仍将用心地写评论,这是我成长历程中的印迹,一步,一个脚印,不虚浮,踏踏实实。

写好影评的技巧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