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游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3 17:58

宗教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宗教旅游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宗教旅游的论文

宗教旅游的论文篇一

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摘要]宗教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热门的思想不断被解放,“宗教热”逐渐成为了当今媒体广泛讨论的问题,当然这个“热”是跟改革开放以前的“冷”的比较,现在主要表现在了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现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佛教 旅游资源 开发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1841年7月,英国传教士托马斯・库克包租火车团体出行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旅游活动,就是为了组织人们参加具有宗教意义的禁酒大会,其实质就是一次宗教旅游活动。在今天,宗教对于旅游产业的影响变得更加多样和深刻。

一、佛教旅游的概念

佛教旅游资源因其独特性、广泛的群众性的特点一直引人注目,其注重精神感受,重视个体的体验是佛教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特点之一。佛教与旅游的关系源远流长,佛教在其产生、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佛教旅游资源。佛教旅游是现代旅游学中宗教旅游的一种。从狭义上讲,佛教旅游主要指佛教徒因为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如朝圣、求法、云游、传法等。从广义上讲,凡是围绕佛教旅游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都可视之为佛教旅游,即:佛教旅游不仅包括佛教徒因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也包括非佛教徒出于兴趣,游览佛教圣地,观赏佛教建筑与体验佛教特色文化等相关的旅游活动。

二、佛教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工作者不能客观对待佛教,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

佛像本是金光灿烂的,是烧香人的香烟把佛像熏黑了,这不是佛教文化的罪过,而是信奉者的盲目和迷信。真正的佛教教理并不相信天堂地狱,而是从理智上求觉悟、求解脱。觉悟是悟人世间的虚幻,超脱是超脱痛苦和烦恼,尽管是出世思想,但以“利他、度他、觉他”为己任,不给人以热烈追求幸福的鼓动或急于逃避地狱的恐怖,而是劝导人求智慧,行善事,惩奸恶。

(二)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商品内涵的挖掘深度不够

众多景区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多停留在低层次观光型旅游产品上,类型单一,结构欠合理,体验型、参与型的佛教旅游产品极少,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景区开发大多注重景区的建设,忽视了旅游商品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外旅游商品占旅游收入的30%―50%,我国的旅游商品只占旅游收入份额的10%―20%,而很多景区的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却不到10%,这不利于发展壮大景区的旅游经济。

三、对于佛教景区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培训教育,打破陈旧观念,客观对待佛教文化

必须矫正理论偏颇,以人世度生的精神来解析,我们如何从宗教的多种含义中择善而从、为我所用,并以此发展佛教文化资源,这是当是旅游开发需要十分注意的。赵朴初先生指出,“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以‘人间佛教’人世度生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有别于封建迷信的“阴间佛教”的“出世度死”,且有了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

(二)在开发方式上,要从观赏性开发向参与体验开发转变

观赏性开发是佛教旅游资源的初始开发,以游客参观为主。由于这种游览形式单调,几乎没有可供游客主动参与活动的机会,游客难以真正亲身体验和感受佛教文化的奇妙多姿,难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旅游收获。参与体验性开发则是佛教旅游资源的动态式开发,除了安排一般性的游览活动以外,还设计一系列与佛教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如组织有兴趣的游客诵经、食斋等佛事活动,参与佛教开光、方丈升座、传戒及佛诞活动。这一开发模式的转变将有力地解决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单调,更加突出佛教旅游的特色性。

四、结论

宗教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除了在维持其自养的前提下,多余的应当回馈社会民生,进行社会慈善活动,开展救济工作。随着休闲时代与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佛教旅游资源具有可开发性,应注意宗教旅游资源的特殊性走出一条全新的深层次文化旅游开发之路。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袁银枝.略论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4(3):29-32.

[3]李平.论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以梵净山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41-46.

[4]周立君.王金伟.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原则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77-80.

[5]潘保明.我国佛教旅游文化开发的偏颇及其矫正[J].旅游科学.2003(4):11-14.

[6]高军.王文洪.世界佛教论坛与普陀山佛教旅游发展研究[J].浙江省情.资料通讯.2006(11):14-18.

[7]李刚.新生态新问题新挑战下道教文化的角色功能[C].宗教蓝皮书.2008:107-109

作者简介:金波(1987-),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宗教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学理论与政策、宗教文化旅游;孙鹏祥(1973-),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蔡溢(1986-),助教,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宗教旅游的论文

宗教旅游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