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旅游攻略

发布时间:2016-12-06 17:32

山东济宁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另外,文学史上,也有“三孔”之说。中国山东省的西南部的济宁市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孔夫子生前在此开坛授学,首创儒家文化,为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烙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和社会体系,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石。今天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三孔旅游攻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三孔旅游景点介绍: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6进庭院。院落狭长矗立着13座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道南的8座亭中,4座为金、元建筑,东起第三、六座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余4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

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趺,名曰贔屃(bi,xi),据说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9子,各有所能,贔屃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碑亭中最早的是两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皆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这块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贔屃,水盘,约重65吨。这块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革命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十三碑亭院两侧,东建毓粹门,西建观德门,供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称为东、西华门。这是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大成门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中路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

于大成门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的问题。

三孔旅游攻略

杏坛

“杏坛”二字,这就是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北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却无记载.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

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拽。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两庑

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房子叫“两庑”,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这配享的贤儒大都是后世儒家学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在唐朝仅有20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多达156人。这些配享的人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现今两庑中陈列着历代石刻。

“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东庑中保存着40余块汉、魏、隋、唐、宋、元时的碑刻,最为珍贵的是“汉魏北朝石刻”共22块。西汉石刻,首推“五凤”;东汉石刻,以“礼器”、“乙瑛”、“孔宙”、“史晨”碑为隶书珍品;北朝以“张猛龙”碑为魏体楷模。西庑内陈列的100多块“汉画像石刻”,也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这些石刻,内容丰富,既有神话传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捕捞、歌舞、杂技、行医、狩猎,是研究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细致精巧,有的粗犷奔放,各具风格。两庑北部陈列的584块“玉虹楼石刻”,是清乾隆年间孔子后裔孔继涑收集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临摹精刻而成的。这些石刻原被弃置在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楼下,1951年移入孔庙,1964年装镶展出,供书法爱好者欣赏。

大成殿

从杏坛北望,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黄色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兰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3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径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书。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原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后重刻。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细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记下了雕刻的龙的总数,共1296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据说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筑艺术,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郭沫若曾为之赞叹。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西位东向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头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执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礼制。塑像都置于木制贴金神龛内,孔子像单龛,施十三踩斗栱,龛前两柱各雕一条降龙,绕柱盘旋,姿态生动,雕刻玲珑,异常精美。四配十二哲两位一龛,各施九踩斗栱。龛前都有供桌、香案、摆满祭祀时使用的笾、豆、爵等礼器。殿内还陈列着祭祀孔子时中和韶乐乐器和舞具。殿外悬有10块匾额、3副对联,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生民未有”匾额,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时中立极”等匾额。每块匾额长6米多,高约2.6米,雕龙贴金,精美华丽。

殿建于两层台基上,前连露台,高2米多,东西宽约4.5米,南北深约35米,镌花须弥石座,双层石栏干,底层莲花栏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两块浮雕龙陛。露台是祭祀时歌舞行礼的场所,现今第逢孔子诞辰(农历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乐舞----八佾舞。

寝殿

沿大成殿回廊后转,层栏围绕,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庙三大建筑之一的“寝殿”(另两大建筑为奎文阁、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

寝殿阔7间,深4间,间金妆绘,枋檩游龙和藻井团凤均由金箔贴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牡丹一如皇后宫室制度。殿内神龛木雕游龙戏凤,精美异常,龛内有木牌,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

亓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宋国人,19岁嫁与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况古籍很少记载,直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才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92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孔子死后,“即孔子所居之堂为庙”,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已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

圣迹殿

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殿系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图”。圣迹图每幅约宽38厘米,长60厘米,其所表现的圣迹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庐墓为止,并附有汉高祖刘邦、宋真宗赵恒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于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字下正中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边是吴道子画的”孔子凭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寿于宋绍二年翻刻石上。在这些画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赞,有宋代绍圣、政和等年号和题跋。殿内还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篆书的“大哉孔子赞”,还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孔林

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开成现今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进入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株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女贞、五味、樱花等各类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神道

北出曲阜城门,就见两行仓桧翠柏,如龙如虬,夹道而立,这就是孔林神道。道中巍然屹立着一座万古长春坊。这是一座六楹精雕的石坊,其支撑的6根石柱上,两面蹲踞着12个神态不同的石狮子。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初建时所刻,清雍正年间却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样。石坊上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斑鹿、团花、祥云等,中雕二龙戏珠,旁陪丹凤朝阳纹饰,整个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

坊东西两侧各有绿瓦方亭一座,亭内各立一大石碑。东为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明代官僚郑汝璧及连标等所立,上刻“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十个大字;西为次年二人立的“阙里重修林庙碑”。两碑均甚高大,碑头有精雕的花纹,碑下有形态生动的龟肤。

洙水桥

由至圣林门西行为辇路,前行约200米,路北有一座雕刻云龙、辟邪的石坊。坊的两面各刻“洙水桥”三字,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韶立,南面署雍正十年年号。坊北有一券隆起颇高的拱桥架于洙水之上。

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合流,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春秋时孔子讲学洙泗之间,后人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但洙水河道久湮,为纪念孔子,后人将鲁国的护城河指为洙水,并修了精致的坊和桥。桥的南北各有历代浚修洙水桥的碑记洙水桥桥上有青石雕栏,桥北东侧有一方正的四合院,称作思堂,堂广3间,东西3间厢房,为当年祭孔时祭者更衣之所。室内墙上镶嵌着大量后世文人赞颂孔林的石碑,如“凤凰有时集嘉树,凡鸟不敢巢深林”,“荆棘不生茔域地,鸟巢长避楷林风”等等。此院东邻的另一小院,门额上刻“神庖”二字,是当年祭孔时宰杀牲畜之处。

享殿

洙水桥北,先是一座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挡墓门,后面就到了供奉孔子木主的享殿。去享殿的甬道旁,有四对石雕,名曰华表、文豹、甪端、翁仲。华表系墓前的石柱,又称望柱;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用以守墓;甪端,也是一种想象的怪兽,传说日行1万8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翁仲,石人像,传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均称翁仲,用以守墓。两对石兽为宋宣和年间所刻,翁仲是清雍正年间刻制的,文者执笏,武者按剑。甬道正面是享殿,殿广5间,黄瓦歇山顶,前后廊式木架,檐下用重昂五踩斗栱。殿内现存清帝弘历手书“谒孔林酹酒碑”,中有“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等诗句。解放战争时,朱德总司令曾在此殿内召开过军事会议。

孔子墓

享殿之后是孔林的中心所在--孔子墓。此墓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墓周环以红色垣墙,周长里许。墓前有巨墓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黄养正书。墓前的石台,初为汉修,唐时改为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清乾隆时又予扩大。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名为携子抱孙。

子贡庐墓处

孔子墓西的3间西屋为子贡庐墓处。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3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3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3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享殿之后,另有一座灰瓦攒尖顶的方亭,称“楷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一棵古老的楷树,即摹自其南侧的“子贡手植楷”。相传子贡奔丧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间遭雷火焚死,后人将枯干图象刻于石上。

楷亭北有3座四角多棂碑亭,为驻跸亭,北面绿瓦所复的碑亭是为纪念宋真宗赵恒祭祀孔子所建的,中间及南面黄瓦所复的二碑亭为纪念清帝玄烨及弘历祭祀孔子所建。“跸”是黄帝出行的车驾,此三亭即黄帝祭祀驻车之处。亭内尚有当时的石碑。

孔尚任墓

沿环林路东行,在孔林东北方向,过一石坊后,路旁立一巨碑,上写“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这就是清初茂名剧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墓碑。由此向西,有一座上书“鸾音褒德”的墓群,孔子的后裔孔谦、孔宙孔彪、孔褒等均埋葬于此。自汉墓群西行还有明墓群,那里墓冢点点,碑碣累累,石兽成群,明代著名书法家李东阳、严嵩等所书写的碑石立于其间。

漫步孔林深处,饱览林内瑰宝,使人感叹不已。

于氏坊

为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传乾隆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由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此坊为纪念于氏而立。

三孔旅游攻略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