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危机百姓生活小论文
金融危机对于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影响不小,今天小编跟大家一起来浅谈一下金融危机下的百姓生活,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金融危机百姓生活小论文篇1
金融危机对企业员工生活的影响
(摘要)为了考察金融危机给企业员工生活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在江苏、浙江共调查了25家企业的548名员工,结果发现: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员工的月收入总体变化不大;13%的员工有过失业经历,7.7%的员工曾被降职;危机前后,员工的消费或储蓄金额占收入的比例都产生了明显变化;员工首选压缩的消费项目是娱乐休闲费用;36.3%的员工觉得危机后物价涨幅严重,28.28%的员工的投资有或多或少的损失。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员工;生活状况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并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使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物流行业、工程机械行业、证券市场、零售业、石油和化学工业、出口贸易等领域遭受到重创。
2008年10月28日法制晚报称,因金融危机而来北京心理问诊的人数比同期增加一倍,其中85%的人担心裁员;2009年3月4日广州日报报道,81.9%的广州受访市民认为金融危机已对自己经济生活造成影响,其中超过三成的市民表示影响很大。
企业大规模裁员现象也时有发生。如2008年10月间东莞合俊、俊领两家玩具工厂倒闭,造成约7,000余名员工失业;此后浙江、福建等地区也有诸多企业纷纷裁员、降薪以降低成本,进一步引起员工的恐慌和抗议,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出口受到了较强的抑制。而江浙地区地处长三角,经济相对发达,出口贸易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如2007年江苏的外贸依存度就达到了119.4%,2008年浙江的外贸依存度达到68.8%。因而,江浙地区的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大。
本研究抽取了江浙地区来自25家不同企业的548名企业员工作为调查对象,从经济收入、工作、物价、储蓄、消费、投资等方面来考察金融危机对企业员工带来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研究者在江苏和浙江内共调查民营、国有、外资、合资企业25家,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04份,其中有效问卷548份,有效率为91%。(表1)
(二)研究工具。在前期访谈与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自编《金融危机对企业员工生活影响调查问卷》,该问卷经专家与企业人事部门相关人员审核,反复修改而成。问卷内容涉及员工人口学信息、月收入、失业、降职、物价观、消费方式、消费与储蓄理念、投资损失等。
(三)数据处理。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金融危机对员工月收入的影响。图1比较了金融危机爆发前(指2008.1~2008.9,下同)与金融危机爆发后(指2008.9~问卷填答日,下同)企业员工月收入的变化情况;总体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员工月收入的变化不大。(图1)
(二)金融危机对员工工作(失业、降职)的影响。图2表明,金融危机爆发后,有71名员工曾经失业过,占到样本总数的13%;图3表明,有42名员工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曾被降职,占到样本总数的7.7%。(图2、图3)
(三)金融危机对员工消费、储蓄的影响。图4显示,金融危机爆发前,有455人愿意将收入中30%~45%或更多的资金拿出来消费,而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人数降到416人;金融危机爆发前,消费金额占收入资金的比例不到30%的员工只有93人,而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人数增加到132人;这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后,有更多的人选择压缩自己的消费金额,以降低消费水平。(图4)
图5表明,金融危机爆发前,有189人的储蓄金额占收入的比例低于15%,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人数增加到230人,说明有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储蓄的必要性;储蓄金额占收入15%以上的人数,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图5)
(四)金融危机对员工消费项方式的影响。图6显示,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员工首选压缩的消费项目是娱乐休闲费用(占41.24%),其次是出行旅游费用和服装鞋帽等生活用品,因为这些都属于弹性较大的消费项目;而对于粮油肉蛋蔬菜等食品、燃油等交通费用、家居用品、水电气暖等较刚性的消费项目,选择压缩这些项目的员工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图6)
(五)金融危机对员工物价观、投资的影响。图7表明,199名员工觉得金融危机爆发后物价的涨幅严重,占到样本总数的36.3%,308名员工觉得物价涨幅一般,占到总数的56.2%,觉得物价没有上涨的只有41人,占调查总数的7.5%。(图7)
图8表明,金融危机爆发后,有61.3%的企业员工一直没有参与股票、证券、房产等的投资,10.40%的人参与了投资但没有损失,28.28%员工的投资有或多或少的损失。(图8)
三、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2009年2月份正是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时候,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搜狐新闻中心联合对北京、上海、广州3市1,042位18~60周岁常住居民进行了电话访问,并撰写《金融危机已动摇了居民消费信息》一文,文中指出:六成受访者认为当前物价上涨问题依然严重;消费信心受影响,40%的受访者计划压缩2009年的消费,中等收入者压缩消费的弹性更大,压缩原则是减衣不缩食,服饰与娱乐行业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刺激消费,中间收入阶层不可忽视。
本研究于2009年12月份取样,调查发现:36.3%的企业员工觉得物价涨幅严重,56.2%的企业员工觉得物价涨幅一般,仅有7.5%的企业员工觉得物价没有涨幅;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员工对消费金额有不同程度的压缩,而压缩内容首选娱乐休闲费用、出行旅游费用和服装鞋帽等生活用品;另有13%的企业员工因金融危机而失业过。
由此可见,与2009年2月份相比,金融危机对企业员工的影响正在削弱,但因金融危机而失业的员工仍占相当比例,企业员工压缩消费、增加储蓄的现象依然存在,其中物价偏高可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同时也提示政府部门,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消费可能更需要增加居民就业、增加人们的收入,从而提升人们的消费信心。
(二)建议
1、进一步促进就业、拉动消费。一部分人就业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从而实现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有利于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几乎导致了全球就业危机,面对严峻的形势,许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就业、拉动消费的政策,如财政、货币政策,经济刺激计划等,以此提高对中小企业、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
2、稳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起伏跌宕。危机爆发之前,“热钱”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国内物价涨声一片;2008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又开始担忧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此后,伴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人们又开始担心通货膨胀的可能。如调查所示,36.3%的调查对象觉得物价涨幅严重,这表明当前的物价问题在民生中呼声较高,亟待解决。
3、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关怀。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打击,大量员工失业,频繁更换工作,参与投资的员工蒙受了经济损失等;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关注企业员工的心理变化,指导他们正视危机的影响,协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1]倪斌.美国金融危机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江南论坛,2009.1.
[2]杨自辉.剖析金融危机对物流行业的影响[J].商业流通,2009.1.
[3]邹十践.初探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和冲击[J].交通世界,2009.3.4.
[4]曾志坚,徐迪,谢赤.金融危机影响下证券市场联动效应研究[J].管理评论,2009.2.
[5]钱伯章.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石化,2009.2.
关于金融危机百姓生活小论文篇2
浅析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2008年以来,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2010年,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不是十分明朗。尽管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当前的大趋势仍然对我们国家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此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些分析研究,探索应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党在我国已进入总体小康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应对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的挑战与风险的必然选择。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改革开放促使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矛盾大量出现,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急剧增加,就业就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涉及千家万户,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正如我们知道的,随着大学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数目巨大,而社会每年能提供的职位有限,使这些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人面临着工作岗位的残酷竞争。这一现象在大城市尤为突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100多万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当前,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的蔓延,在造成经济整体下滑的同时对策,会影响到企业对于招聘人数的削减。具体地说,金融危机席卷中国,无疑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出口受到抑制, 出口的减速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这必然会减弱企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
1.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因此,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增量就业。
同时,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也在不断地计算现有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在我国,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降低对新增人员的需求,因此,大学毕业生将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目前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弹性降低,而城市有将近5000万的下岗职工,农村有大约1.5亿的剩余劳动力,加之现在每年6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使本就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许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
当前形势下,有相当比例的大学毕业生还抱有对未来工作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在城乡选择方面偏好大中城市,在地区选择上偏好东部发达地区;在就业部门与单位选择上,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在对就业与择业的认识上,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等,这都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变得十分“困难”。
3.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1)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这些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方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地毕业生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2)可供大学生选择的工作机会其实并不多,好多高校和就业部门组织的招聘会其实只是在形式上注重企业的数量,而忽略了到会企业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
(3)许多高校没有找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点,过多的注重了数据,而忽略了实际情况的掌握;也有一些高校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就业指标,想尽一切方法完成就业率,没有把真正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的相应的高度。
4.高校就业教育指导滞后
许多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也形式单调等。
二、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对策
1.政府层面
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1)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
短时间内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政策壁垒,尤其是关于户口和流动问题,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大学生涌向大城市就业难的现状对策,但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量学生纷纷积压在大城市求职的状况。
(2)国家应该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
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由于这些机构更看重的是求职者的综合性素质,而对专业的要求相对宽泛,从而可以缓解这个特定的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国家还可以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
(3)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4)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5)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协调学校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除了制定所谓的就业率指标外,更应该注重宏观上的规划和指导,合理引导高校的招生规模以及市场经济结构。
2.大学生自身层面
(1)正确认识现状,分析现状
处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残酷的现实不容逃避。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应当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我国目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态势不错,这应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信心。有关人士认为,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现状和自己,多去关注目前的经济形势、国家的政策动向、就业的形势,而不是茫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自怨自艾,要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及早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在制定职业规划时不能仅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职业的合适性以及对社会的现实性。要明白你适合做什么,你能为社会奉献什么。以平和的心态合理定位,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不要受到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基础。
(3)挖掘人脉资源扩展求职渠道
在发达国家,即便是劳动力市场中介体系相当完善的条件下,基于人脉资源的社会网络资本的使用在大学生寻找工作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已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典型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就业市场紧张的环境中,人脉关系资源的使用对于成功求职就显得格外重要。虽然在我国大学生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选择父母的人数最多,但是由于专业上的联系,校友资源的挖掘应该更加充分。如果各个大学或学院能够注重校友资源的建设与维护,这将对大学生寻找工作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4)提高心理素质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与焦虑感。许多大学生抱怨生不逢时,刚毕业就失业。他们应该尽快调整心态,要积极乐观,勇于接受挑战,要相信“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窗”。尽管遇到多次的挫折对策,也要乐观面对失败,把它看作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大学生不妨将就业的过程看做是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通过求职的历练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
3.高校层面
(1)高校应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把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灵活的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在招生过程中应根据本校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确定生源和数量,避免盲目招生;在培育学生期间应注意提高师资力量,加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有能力的大学生;在学生将近毕业期间,应加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服务,解决因供需脱节和因信息不畅产生的就业问题。
(2)主动与市场、社会接轨,考虑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办学,在专业课程设置、招生规模大小等方面与企业等进行协商,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及早了解、参与企业活动,减少与企业用人机制之间的差距,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大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
(3)理顺就业指导工作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就业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新专业工作时,提出建设性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三、结论
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是有“危”也有“机”,如果我们抓住机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多头并进促进高校就业工作,这对于应对未来的大学生就业,无疑将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牛耀堂.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 郑州大学学报,2009,1.
[2]代洪甫.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提高对策[J]. 人才资源开发,2009,1.
[3]唐永红.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
关于金融危机百姓生活小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