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论文
意识形态作为人类社会独有的精神现象,在其进入学术研究视阈之前就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认知和确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是科学建构和规范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题的研究领域的逻辑起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全文如下:
【摘 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着丰富的内涵;文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同时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概念,它的本质是一个总体观念概念的总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有阶级性、隐蔽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
(一)观念的上层建筑。
19世纪,“意识形态”一词在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马克思那里,他将意识形态理解是与一定经济基础所适合的观念上的“上层建筑”,这个理论包括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主要有哲学、艺术、经济、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等形式。马克思在他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就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指的是“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一直存在,意识就始终都是这种产物”。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虚假的体系。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从本质出发深刻地揭露了意识形态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意识。马克思指出:“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那末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像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与此同时,伟大的恩格斯也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就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掩蔽自身与社会经济事实进行联系的客观过程。
(三)统治阶级的工具。
马克思在其理论中又阐述了意识形态其实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一种思想理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因此可以认为,意识形态是属于每一个社会形态中统治阶级的理论思想。统治阶级施行某种仪式形态其本质目的就是促进资产阶级自身利益,使得阶级压迫得以延续下去。这里要说明一点,“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二、意识形态的特征
(一)阶级性。
前文已经提出,意识形态是属于某个社会阶级集团的对于社会关系的观点,为自身的集团利益以及群体本身的社会利益做理论基础。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主流地位的始终是属于统治阶级的。马克思认为,不管在哪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都是要占领主要地位的,同时其思想也起到维护统治的精神力量,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统治阶级支配着社会中的物质生产资料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对于一部分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们的思想,必然会受到来自于统治阶级的控制作用。此外,随着统治阶级内部对于精神劳动以及物质分工的逐步出现,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一部分研究意识形态的思想家,他们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往往会编出大量的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甚至将这类思想边做成为谋取生存的基本手段。可以说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精神产物,就是意识形态,它的本质以及倾向都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
(二)隐蔽性。
因为马克思是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的研究分析,使得他的意识形态的观点总体上是一个持否定性的,他认为意识形态的最根本特征是用神秘的方法来扭曲现实的东西。换句话说,意识形态和现实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反映,而是一种模糊的、隐藏的关系。总之,意识形态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最根本目的是努力将本应该解释的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而隐蔽起来,从而为统治阶级服务,巩固自身统治地位。
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长治久安的统治状态,意识形态一直在自觉或是不自觉地隐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相,而且如果有一个新的新阶级想要推翻旧统治阶级,也会把自己的利益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然后再将其描述成为一个整体性的且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理论。在一个新阶级进行革命时,他们也总是代表全社会,进行反对统治阶级的活动,同时出现的新思想、口号和观念,而这些东西总是有着普遍性,这其实就是对这个阶级本身利益的隐藏。
(三)实践性。
本质上来看,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因为意识形态本身就是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所产生的,因此人们才愿意在主观上接受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在努力提高对于意识形态认同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学说、社会理想以及革命成果,马克思主义就是来自于实践,形成于实践,并且也是发展自实践。马克思注意的产生及发展都是以社会实践为根本依托的基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阐述的: “共产党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必须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并且按照实践这一客观存在的标准,来不断修正。根据具体实践的需求,不断完善及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不会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幻想,也不会是僵化的教条。
相关文章:
1.论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论文
2.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精神内涵论文
3.分析西北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缘化
4.高三政治常见主观题解析
5.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论文
6.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真内涵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