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康社会的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康社会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小康社会的论文范文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人力资源论文
一、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发展理应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重要支撑在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十八大首次提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新要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五位一体的战略系统工程,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人力资源的支撑。人力资源发展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如期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任务。为此,党的十八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于准确判断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基础上,作出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重大部署,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保证和智力支持,是中国富民强国大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应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二、当前构建人力资源支撑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发展有了显著进步。但是,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人力资源的发展还面临着严峻挑战。首先,人力资源的发展与庞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相伴。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增加,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口越多越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多的人口必然带来教育、就业、交通、医疗等一系列社会压力。我国是人口大国,到2013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再加上单独生二胎政策全面放开,未来若干年内我国人口净增人数不可避免地有一定幅度的进一步增加。庞大的人口所造成的诸如住房、教育、就业等各种社会压力将长期存在。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每季度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自2002年起一直维持在4.0-4.3%水平,2014年上半年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如果从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调查失业率看,我国失业率更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9月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将给世界传递持续发展的讯息》就指出,2013年上半年中国调查失业率为5%。其次,人力资源的结构与分布不够理想。在我国潜在人力资源中,男女性别结构比例失衡与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特征并存。2013年年末,我国男性人口69728万人,女性人口66344万人,男女总人口性别比约为1.05:1;65岁及以上人口13199万人,比2012年年末增加485万人,占总人口的9.7%,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此外,人力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也非常大,且产业分布格局不合理。从地区差异角度看,西北、西南等不发达地区,人口密度明显低于中东部发达地区。在人力资源产业分布格局方面,据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中,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占比31.4%、30.1%和38.5%,尽管相比较于过去有较大的改进,但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仍然偏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当前,中国总体经济实力排名在世界前两位,但是,人力资源的平均素质状况尚不能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和地位相匹配。纵向自比,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有大幅度提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9.05年,比2000年的7.85年提高了1.20年。但横向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较大差距。2010年美国25岁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4年,日本为11.6年,分别比我国高3.8年和3年。这种差距意味着我国总体受教育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事实上,中国人力资源的平均素质,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调查分析显示,在OECD国家和“金砖四国”中,2005年中国的基础实力指数、研发实力指数和科技效能指数的分值分别为0.002、0.025和0.053,分别排名第17、10和7位,三个分类指标中,中国人才基础实力国际竞争力相对较低,反映出当前中国就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中国人才资源的平均素质,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最后,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力资源发展机制尚不健全的同时,还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益激烈的人力资源国际竞争压力。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人力资源发展,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争取实现“人尽其才”的改革措施,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仍处于从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受国家及单位财力的限制,还存在暂时满足不了人才资源发展需要的现象;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对某些高技术、高投入科技项目的需求还有限,不利于该领域人才有效发挥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力资源发展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在许多单位、部门还存在现有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力资源能力的竞争,是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发展机制的竟争。世界各国正在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培养、吸引人才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力度,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世界各国不仅重视本国人才,而且还通过各种手段引进人才。西方发达国家还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强了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的争夺,简直到了白热化程度。近年来,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各类人才成为发达国家争夺人才的重点,各种人力资源公司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展开人才大战。
三、推进人力资源支撑的策略思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积极推动我国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需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基础上进行积极探索,从理念和实践层面上采取积极应对之策。首先,确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理念。在传统的自然经济、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里,由于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很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资源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突出,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工业革命之后,科技飞速进步,金融资源快速积累,科技和金融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不同程度上模糊了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价值。当前的知识和信息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切资源的创造者和经济社会发展主导者的角色彻底突显,人力资源成为最现实、最具有活力的第一资源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需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人才优先发展,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发展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其次,有效掌控人口数量和调节人口结构的同时优先发展教育。长期不懈地有效掌控人口增长是解决中国其他经济社会问题的基本条件。要加强对人口现状的研究分析,通过多方案预测对人口发展趋势做出明确分析,在适当控制生育和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通盘考虑基础上,制定一个适度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综合方案。在当前中国人口数量已是既定事实的情况下,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必须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人力资源发展的最主要内容和基础性途径就是教育投资。对于我国来说,只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尽快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中国推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为此,我们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造就高素质人才。第三,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构建良性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发展环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各项制度,改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创新人力资源工作机制,特别是创新人力资源培养开发机制、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流动配置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加快形成激发各类人力资源创新创造活力的人力资源制度优势。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积极构建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政策体系,大力营造优质人力资源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重才敬才、识才用才、引才聚才和优才留才等多层面环境,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关于小康社会的论文范文二:小康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论文
1.新农村与农村体育文化
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村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所有农村群众所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思维模式、价值观、态度、人生追求、认知风格等等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上的深层次的结构,它可以表达出一个农民的性格特征、文明程度和精神境界。陈建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中,对体育文化的四个层次进行具体界定,即:物态文化层,指的是农民群众所使用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状况;制度文化层,是由在农村地区体育活动中集中的各种体育行为规范构成;行为文化层的基本特征是农民群众在参与体育运动显现的;心态文化层指的是农民群众对于体育的态度与认知情况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与意识等等”
2.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挥的重要意义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农村,农村体育是在体育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在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强健体魄的需求上有着直接而积极的作用。新时期的农村体育具有新的内涵,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中其意义是非凡的。
2.1实现小康社会需要从建设农村体育文化下手
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会议指出,小康社会是社会、自然、环境和人协调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那么同时,新时代里,农村也将作为重点和难点在体育领域中出现,没有农村体育的小康也就是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不完善的。近年来,党和国家在三农经济发展上的努力是卓有成就的,但人们的精神需求并没有随着物质的分别丰厚而有明显的改善,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实是越发明显的。
2.2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村体育文化
进行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里,当群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观念等思维模式上产生差异的时候,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可以增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民族的向心力,促进团体内部个体的团结和整合。这样的文化,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可以形成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在提高人的素质,磨炼人的意志,修缮人们的精神起着深渊影响。由于健身活动所形成的组织形式更加轻松,人际情感更加融洽,因此,体育文化建设对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道德价值观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排除不健康的文化,以及摒弃农村落后的观念,促进社会环境的优化和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3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离不开体育文化建设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给人以健康的机体,这是大家所共识的,同时,良好的精神面貌能使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保持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和坚强的承受能力。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比重占了绝大部分,那么农村人口的素质也就制约着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作为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的主体,广大群众的健康状况也就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也是有效地强化农村民俗和民风建设的途径,对于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提高群众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效力。
3.阻碍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
在经济高速运转的当下,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体育,处于不全面、不平衡的状态,还不能够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分析其原因,制约因素有如下几点:
3.1农村体育文化的资源投入不足
首先,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物质上存在短板。全国第五次体育场馆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各类的体育场地约850080个,但是,占全国总人口一半的乡镇人口,只拥有体育场馆69537个,仅仅占了总数的8.18%。很难想象,有许多农村孩子是未见过单杠和足球的。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基础设施的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体育人才的不足导致了体育文化建设在引导上的欠科学性。很多地方,由于学校条件艰苦,造成了农村体育师资力量长期缺乏,这让大部分的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不能够得到科学的指导。除此之外,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的人才类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直以来是数目珍贵的。2003年,在我国的9亿多人口的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18000名,平均5万名农村人口只有1名。这些都使国家在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3.2农村体育文化的组织机构不完善
政府管理系统和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组成了我国的农村体育管理机构。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体育行政部门有很大的依赖性,同时,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的作用就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调查显示,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活动点的增长量所占比重仍然很小。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方面的工作引导还有于增强,体育协会自身管理职能更有待于加强,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还需要继续大规模地挖掘。
3.3农村体育文化的意识缺失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对体育是缺乏了解的,对体育的价值、功能的认识仍然较为肤浅和保守。时至今日仍深深沉淀在农民头脑中的还是类似“劳动就是身体锻炼”,“无病就是健康”的错误观念。农民群体对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了解,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制约我国农村体育深入发展的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从客观到主观,除了上述状况阻碍小康社会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外,还有很多细枝末节的状况因为未能受到重视而会在未来变成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像有限的农村体育场地资源存在着闲置与浪费的现象等等,都是现在需要重视起来的地方。
4.构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科学对策
4.1加大农村体育事业的多方面投入力度
首先,加强资金投入,加大对建设农村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实践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元化,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建立由社会、集体和个人等多方面投入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和开放型的运作风格。这样可以有效克服因为国家投入不足而导致的体育场地建设跟不上的状况。其次,人力资源方面,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力度,组织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院校学生等多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断扩大全民健身的志愿者队伍。
4.2强化组织领导
完善农村体育管理工作县、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和带动功能,加强对农民健身工作的领导,把农民健身作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可以成立体育工作小组,加强体育服务意识建设;定期举办体育知识培训班,经常举办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等等,总之,任何有利于发展发动农民群众健康体育的方法途径都可以积极运用,有效发挥。除此之外,农村体育要充分发挥农民体协、文化站等的体育组织机构和爱好者协会等的社会体育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与政府行政机关相互配合,自下而上地进行民间体育文化的开展,形成和谐的互动氛围。
4.3加大体育活动宣传力度
促进农村体育生活化、社会化可以利用现代大众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体育文化。各级体育组织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全面普及健身知识,形成崇尚健康科学的良好舆论环境。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法定假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突出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努力打造喜闻乐见、感召力强、影响力大的活动品牌,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宣传的内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宣传体育健身理论知识,如健身方法、运动技术、健身常识等;第二,宣传体育文化,如体育新闻、逸闻趣事、体育赛事等;第三,宣传新的生活观念,如体育休闲观念、积极人生观等。通过参与这些内容丰富的社区体育,农村居民得以更深层次的接触体育,培养观念。
4.4因地制宜搞农村体育文化的特色建设
长期以来,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是我们所强调的,更多的宣扬城市对农村的表率与导向作用,同时却忽视了对农村特有的文化的整理挖掘。我们常在在理论上承认农村文化的重要性,却“一刀切”地规划成了毫无特色的模样。其实,我国民间的体育活动是有很广阔的开发潜力的。如舞龙灯、赛龙舟等在内的许多的体育项目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至于在少数民族农村里,其绚丽多彩的体育项目就更加夺目了,包括射箭、摔跤等在内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就多大977种。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够从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目光投向各地在发展进程中创造和成长起来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不拘泥于现代体育的书本化指导,而去充分挖掘这些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或许能够在不断地融入新的内容的同时,开辟出一片农村体育发展的新天地。
5.总结
小康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全社会来说都是一项复杂的作业,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达到措施一下就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广大的群众的共同努力,着重对于现实的把握,着眼于长远的策略规划,才能实现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成长。
关于小康社会的论文相关文章: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城镇化特征分析论文
2.关于社会发展论文毕业论文
3.时事政治论文范文
4.产业经济学小论文
5.关于创新的议论文5篇
6.形式与政策收获论文2篇
7.关于马克思和近代史的论文
8.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关于小康社会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