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创业故事分享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意识及其能力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引擎,因而很多实事与理论指出知识经济的时代即创业的时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经典创业故事分享,希望能帮到你。
经典创业故事分享篇一
自述高中第一次创业经历李开复:曾是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现在是创新工厂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他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最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1977年,我第一次参与了美国junior achievement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学生将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办一个学生公司,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生产和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学习商业运行的方式,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它所带来的效益。参加这个课程,将由学生担任员工并推选一个总裁,由总裁来设定公司名称、产品的推出,以及目标客户。当年,我被推选为主管市场的副总裁,负责销售。记得那一年,我们所创立的公司非常简单,就是从当地的建材市场买来钢材,然后让学生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工厂里来加工这些钢材,我们把钢材切割成很小的一块块圆环,然后在圆环上刻上简单的雕花。
这个小小的金属圆环,就是专门用来扣住餐布的环儿。当时每个周末,工厂里都集中了很多学生在做雕花。在负责推广的过程中,我建议让学生家长来购买,虽然他们其实并不需要。最后,公司虽然有盈利,但是这些产品几乎是在内部消化了。有了这次的切身参与,15岁的我忽然意识到,真正好的产品,其实不是求人去买的,而是必须要有市场需求,真正好的产品是有人来拉住你的手,来恳求你,而我们的企业不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要央求亲属给面子购买,显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不过,这已经充分奠定了下一次成功的基础。1978年,火热的激情又开始在我心中燃烧,在联合碳化物公司的赞助之下,我决定第二次参与ja组织的“ 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而这一次,与众不同的是,我站出来竞选总裁。在我慷慨激昂的演讲中,我结合上一次的切肤之痛,表示“自己的产品一定要有新的创意,而不是等着顾客,用恳求的目光看着他们以施舍的心情来购买,而是带着激动的眼神、惊喜的心情来购买我们的产品。”在这样的煽动下,同学们一致把票投给了我,而我也第一次自豪地在公司的领导名单里写上了,总裁:kai-fu lee。眼前的商业机会让我鼓足了勇气,我很庆幸我再一次选修了这门课,并真刀真枪第一次体验了建立公司的感觉。一直到今天,我从书柜里翻出1979年公司的报告,看到那份已经发黄的由打字机打出的报告《j a s t,a junior achievement company》的时候,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那颗年轻而狂热的心。
1978年,橡树岭中学里的午餐时间被校方缩短。一些同学不断向校方反映情况未果,一时间,学校和学生处于对抗的焦灼状态。没有了我办的校刊,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这时候,我突发奇想,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创办一个公司?我们可以专门生产t 恤,在t恤上写上标语,比如“延长午饭时间”等,这样的t恤一定会受到同学们的追捧。想法一出,和几个死党不谋而合。在火热激情的激励下,我们迅速推选出了领导班子,除了我被推选为总裁外,负责市场的副总裁是麦克·艾森伯格,负责生产的副总裁是大卫·伊利亚斯,此外,还有负责人事的副总裁、秘书等等。作为总裁,我每周组织召开员工会议,在1979年的公司报告里,我还清楚地写着,“1979年的严酷寒冬里,我们开会的地方暖气系统发生了故障,因此,我们整个2月份的会议都被取消。虽然如此,我们的出勤率一直很高,整年的出勤率保持在86%以上。有四个员工保持了全勤,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员工对我们的使命的认可。因为员工不多,几乎每一个员工都参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我们最后一次会议在1979年5月3日召开。”作为公司领导人,我首先面临资金链的问题。
除了一个公司的赞助,我们发起了100多个股东投资我们的公司,然后找了橡树岭一家生产t恤的工厂为我们生产t恤。每一件t恤上都写着“longer lunch”,还画着一条很长很可爱的腊肠狗。我们生产的第一批t恤是纯棉的,但是,我们很快发现这样的产品既会缩水又会褪色。于是,大家一致商讨决定,只有往t恤的材料里加入35%的人造纤维或者涤纶,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又经过几轮的试验,我们发现,当t恤的材料由50%的棉和50%的涤纶组成时,才既不缩水,也不褪色,虽然这样做,会使t恤的成本增加一点。当时,我们采取“直销”的方式销售t恤,比如找到有高中生的家庭,一家一家地去敲门推销,这样做虽然效果不错,但是销售进度确实比较慢。两个星期下来,我们只售出了几十件t恤,感觉不成规模,于是,在1978年的圣诞节以后,我们大胆采取了新的销售模式,寻找批发商和专卖店。我们一下子卖给了批发商100件,地方零售商60件。我们会给批发商10%左右的佣金。根据当年我的记载,“莎伦和谢尔莎是两位最好的推销人员”,因为她们开发了最新的渠道。不过,我们这批高中生终究对机器不熟悉,许多t恤在印上腊肠狗的过程中出错而报废。这个生产过程中存在的 “不合格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净利润。在当年的报告里,还清楚记录了我们的困惑,“我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不合格率超过了我们原定的5%的目标,高达16%。这影响了我们的利润。”不过,每个人都带回家很多作废的t恤,作为干活时穿的衣服或当成抹布。1979年年中,我已经对建立公司的整个程序了如指掌,我第一次像模像样地撰写了公司的财务报告,不但包括《收入报告》、《资产负债表》、还有《清算报告》,我第一次知道了公司的运转需要现金流的顺畅,我们知道批发商对于付账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他们需要30天才给我们结账。
我也第一次知道,当我们把商品销售到田纳西州以外的公司时,田纳西州的税率是不适用的。在写财务报告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个股东得到64.90美元的回报,这个结果创造了我们高中有史以来最高回报率的公司。让我更自豪的是这个公司经过评比,得到了1978年全美junior achievement的第一名,成为了那一年的“company of the year”。这次小小的成功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金钱的收获,而且是收获一种“我可以成功的”信念。它让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宝贵的成就感,有了对生活无所畏惧的冲动,让我大有去建立一番新天地的勇气。就如同初到美国后,我大声念出1/7等于多少的时候一样,别人认为我是数学天才,而我在这种鼓励中得到了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时刻影响着我今后的选择、生活、行为方式。勇于选择,有一颗勇敢的心,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经典创业故事分享篇二
1999年2月,不满20岁的潘俊海高三辍学,打算外出务工。坐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想起不辞艰辛为自己筹措高昂学费的家人时,他就一阵阵心痛。
“当时家里还背负着5000多元债务,供不起弟兄三人同时上学,祖母在田间劳作时还晕倒了好几次,这些都深深刺痛了我。”上车的那一刻,潘俊海最后回望了一下家乡,然后抹去眼泪,闭着眼大步跨上了车,直接走到最后一排坐下,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
初到北京,没有一技之长,潘俊海只能做体力活:当搬运工、在建筑工地当散工、在大排档打下手。1999年7月,潘俊海进了一家兼做炒栗子的饭店。他没想到的是,从此便与炒栗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吃苦,农村出身的潘俊海并不害怕。“一开始出来叫卖很不好意思,但如果你不叫,东西就很难卖出去。所以我只有硬着头皮叫,三天下来,周围谁也没有我叫得响。”勤奋、踏实、好学,年轻的潘俊海受到老板——一位安徽老乡的赏识。3个月后,他跟随老板,到青岛炒栗子。
然而,由于市场萎缩,栗子店很快就关门了,潘俊海也随之失业。“我不甘心一辈子过这样平淡的生活,我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一番事业。”困境中的潘俊海,萌生了自己开炒栗子店的想法。
万事开头难。做生意首先需要一笔资金投入,用于原始材料的购置。对于潘俊海来说,要拿出这笔资金相当艰难。但既然要干,就必须坚定地迈出这一步。他的家人跑东家问西家,询亲戚问好友,东拼西凑了2000块钱。然而,这点钱根本不够添置设备的,只能用来采购少量原料。
他先是靠部分赊欠的方式,向供货商进了一批货,又与店面房东商量,靠利润分成的方式冲抵房租。为了能多攒些钱购买原料,平日里他总是省吃俭用,不舍得花钱,只顾拼命多干活儿。
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潘俊海初次尝到了甜头。然而好景不长,周围店铺也开始炒起了栗子,后来由于不正当竞争以及房东的排挤,潘俊海黯然离开青岛前往温州。
因为诚信守信,供货商付清军愿意赌一把,赊欠给潘俊海10多万元原料。温州炒栗子市场广阔,潘俊海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潘俊海和亲友开了4家店,在温州挣了人生第一桶金——3万多元,还清了欠债,购置了机器,备足了原料。
从“栗上皇”到“粒上皇”
随着温州市场的逐渐饱和,潘俊海决定开辟新市场。2000年10月,他怀揣9万块钱,开始了广州之旅。意想不到的是,他在这里遭遇了从商以来的第一次“滑铁卢”。由于市场不景气,加之当年栗子严重减产,潘俊海亏损了5万元。
回想起那段日子,潘俊海感慨地说:“十几个人在仓库搭上木板睡在一起,洗澡就到公厕里用水龙头冲,每天早出晚归找销路。母亲知道我过得苦,在电话里哭了起来,当时这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但不管何时,家里人总是相信我,我也从没放弃过。”
有家里人的支持,即使面对再大的压力,潘俊海也没有退缩。他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能坚持;他更加明白,为了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只有加倍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潘俊海顺利与世界零售巨头吉之岛签订了合同,开始向超市供应炒栗子。2002年至2005年,靠着辛勤的付出和点滴的积累,潘俊海的 日 渐丰厚。
2005年下半年,潘俊海投资20多万元,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栗上皇”, 寓意“每一颗栗子皆为皇家上品”。不到三年时间,他的“栗上皇”炒货店就发展到20多家分店,产品也由之前单一的炒栗子扩展到瓜子、花生、核桃等多种干果炒制产品,“栗上皇”也改名为“粒上皇”
“颗颗精选现原味,粒粒有情粒上皇”。潘俊海坚持恪守“质量就是生命”的原则,不遗余力地抓好每一个生产环节,建立了高素质的原料采购队伍和严格的检验队伍,产品也因此畅销全国,就连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企业也慕名前来洽谈合作。目前,潘俊海拥有炒货分店48家,分布在广州、佛山、合肥等城市,年产炒货1000多吨。
经典创业故事分享篇三
1990年,丁仕源出生在广东梅州,3岁时他跟随下海经商的父亲搬到深圳居住。上了小学,丁仕源学习成绩平平,酷爱装扮的他总是穿着时尚的窄脚裤,踏着经典款的NIKE鞋,招摇地行走在学生中间,俨然在表演一出出别致的时装秀。现在执掌的活动策划企业让他拥有1200万元(合180万美元)的财富。
同学们视他为潮男,老师却把他当成脆弱的鸡蛋:“做人要做内外兼修的玉石,而不是不堪一击的鸡蛋,像你这样不学无术,外表看起来挺光鲜,里面装的都是水,迟早要被社会淘汰。”丁仕源对老师近乎贬损的批评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他说:“我在学习方面的确不如他人,可我有自己的兴趣所在,有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经常把家庭作业放在一边,沉迷于研究妆饰。
创业就要相信自己
勉强考上初中后,父母和老师都很着急,丁仕源却过得格外自在充实。他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服装和模特上面,一有空闲就掏出各种流行服饰书籍钻研,还总把零用钱积攒下来,购买各种心仪的服饰,然后穿着在学校里摆POSE。尽管周围充斥着批判的声音,但丁仕源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努力方向没有错。
初二时,机会终于来了。丁仕源看到有家服饰类报纸招聘记者,他意识到这是自己进入服饰行业的难得机遇,于是瞒着老师和父母,虚报年龄报了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把心思全部花在学习专业服饰知识上,利用周末逛商场,调研了深圳所有的服装市场。
创业就要不辞疲惫
不久,深圳举办服装企业博览会,丁仕源决定提前体验一下当服饰记者的感觉。他特意穿上西装,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记者,然后尾随会场上的采访记者走到展台前,在旁边偷听他们交谈。采访记者离开后,他又向展台负责人索要服装企业和老板的联系方式。他不知疲倦地努力,仅用一天时间就攒齐了300多家企业和老板的联系方式。
报社招聘进入面试环节,丁仕源穿着一套深色西装,信心满满地走到面试官前。面试官提的所有问题,他都做了出色的回答,但他却在对方宣布结果前主动做了坦白:“原谅我填写了虚假资料,其实我刚满14岁,可我特别渴望得到这个岗位,所以……如果贵公司愿意录用我,我定会全力为你们效劳,并把自己课余做的调研成果,包括数百家服装企业的联系方式全部免费提供。”
付出就会有回报
他把自己记录下的深圳服装市场情况,连同通过博览会整理的服装企业信息呈献在面试官面前,面试官大吃一惊,禁不住夸道:“虽然你年龄最小,却是最用心的应聘者。”
最终,丁仕源从数百名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因为年龄原因,他最终被破格录用为学生记者。从那之后,他一边继续学业,一边当记者,还兼做广告代理,结识了一大批服装企业老板。一年后,他在另一家全国性服装报纸找到了一份兼职,借助更大的平台,他结识了大量优秀模特。他把企业和模特的需求结合起来邀请模特帮助企业举办了一系列展示活动。
白手起家变千万富翁
在掌握了众多媒体、企业和模特资源后,丁仕源创办了丁叮文化传播公司,组织策划了数十场大型国际文化活动及世界模特大赛。如今,刚满22岁的丁仕源身家已过两千万,被誉为中国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富豪。
丁仕源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鸡蛋理论,他说:“当年我经常被老师比喻为鸡蛋,我也觉得自己比那些玉石学生差了一大截,可是后来我才知道,鸡蛋也有特别和普通之分,一枚双黄的鸡蛋,往往要比单黄的鸡蛋更受欢迎。所以,我一直告诫自己要多留心,凡事都要比别人多用一份心,只要做一枚双黄鸡蛋,照样可以取得成功。”
经典创业故事分享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