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相关论文
高中美术鉴赏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美术必修课程,高中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亦是长期以来的美术教育目标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鉴赏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美术鉴赏相关论文范文一: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摘要]: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鉴赏为主,大量的图象和专业知识加之繁重的学业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必然会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学生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在课改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如何与时俱进,上好一堂美术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角色观念;因材施教;互动;结合实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这就是说。跨入新世纪,社会发展对未来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年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作为处在改革阵地前沿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课的能力,如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爱上美术课,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见解与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与观念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前提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可以做出相应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我对每个要点都尽可能的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例如在《原始人的创造》一课中,当我问到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游戏,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巫术,你倾向于那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时?有的同学说:“游戏”也有的同学说:“巫术”还有同学说:“劳动”。
突然我听到有个同学轻声到:“也许三个可能都有”。是呀,为什么不可能是三个都有呢?他们是相辅相成,共同催近的呢?这位同学看似不太守纪律的话到提醒了我,这样的问题他们提的多好呀?于是我马上微着鼓励那个提问题的同学把刚才的问题再说一遍,请其他同学也回答一下,结果一些同学都认同他的观点,因为游戏也存在于劳动中,劳动的丰收又和巫术紧密相连,巫术又是可能通过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等他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与他们一起来分析原因。
通过这些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我感觉首先,教师要把主要精力转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习能力上来,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的下一代。
二、结合实际,教学形式多变以吸引学生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保证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为保证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的持久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笔者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一、教师授课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在欣赏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等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当地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其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光唱独角戏,做好师生互动。
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不能从头讲到尾,即便教师运用动听的语调,做到声情并茂,学生还是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
其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强化美术作品相关故事情节的讲述,以此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
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拓宽知识面。例如《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的教学活动是“尝试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并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从相册中挑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特点的一张或几张照片,谈谈自己喜爱的理由”,按旧的标准来说,这样的课根本没有“知识点”。
我认为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每一个人个性化的审美观。又如《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求学生以毕加索《格尔尼卡》为参照,以南京大屠杀为题创作一副作品。学生通过作品表现了对战争的反思,表达出如何才能让惨剧不在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的美好情感,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提供了表现和宣泄的载体。再如《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这一课的标题就很能说明编者的意图,每个学生的眼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他们在欣赏艺术作品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个性审美和想象的肯定与自信。
三、以点代面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是上好美术课的最终目的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活动;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一定的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中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要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去学习对美术品的欣赏,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评价,最后教会学生掌握欣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欣赏,以此达到提高审美的教学目的。
一句话:只要用心,我们一定能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高中美术鉴赏相关论文范文二:高中美术欣赏课初探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正是要让学生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涵义,从而提高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美术教师,应结合教育现状和学生特点去探询美术欣赏的发展之路。
一、调动学生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用眼睛去欣赏。要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首先要选择具有吸引力的美术作品。网络丰富的资源能把文字、图片、影像、音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艺术的丛林”中进行真情体验。并且网络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素材资源。德国著名美学家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中国古语也有“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的说法,书上方寸间的作品难以展现原作“典范”和“优秀”魅力。我们要提供给学生欣赏的应是最好的才行,网络就为我们提供了欣赏“最好的”条件。当《开国大典》和《最后的晚餐》如原作大小般展现在学生们眼前时他们怎么会不为之震撼,再加上作品的细部放大,还有作品背景的呈现及为此设创的情境的感染,学生怎么会不为之动容。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互动的教学策略
审美活动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它融感知、个性、情感、想象等因素为一体,是根据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经验进行的,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人因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艺术修养、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年龄等,对作品的理解存在差异。所以美学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抒发对作品的感受,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观点,要充分肯定其敢于思考、敢于开口表达真实感受的行为,再适时加以引导,求同存异。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注重欣赏的模糊层面,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美术欣赏不能成为教师把单一确定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不能成为欣赏的旁观者和接受者。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
美术作品不可能以有限的形象展现出无限生活的全部,总会有一些未定的部分,称之为“模糊层面”,它留给人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情感联想的余地。美术鉴赏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掘学生的感悟潜力,多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特别是抽象艺术,比如欣赏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构图七号》、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没有具体的形象,有的只是线条、色彩、块面、形体以及构图等绘画要素,学生的视觉感知、被激发的情感想象和精神思维程度就会千差万别。 四、注重艺术的批判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艺术批评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不是美术作品本身,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为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叶圣陶先生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体建构的。在教学中,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一些美术的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会欣赏美术的方法,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要让学生懂得美就在自己身边
美术欣赏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美就在自己身边。可以说,美渗透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当中。《向日葵》、《出水芙蓉图》、《拾穗者》、《铜奔马》无不是来自人们的生活,《埃菲尔铁塔》、《鸟巢》无不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应该怎样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审美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发现美、品位美、升华美和创造美。
六、渗透德育是新课程、新理念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需要
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抓住有机联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如欣赏李晔的版画《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让学生能够听到画家的心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为保卫祖国而战”,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珍惜、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在未来的美术教育活动中,笔者将努力发掘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适时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
在当前应试教育没有真正的转变,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效益,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而真正地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高中美术鉴赏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高中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2.对高中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3.关于美术鉴赏的论文
4.高中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5.中学美术优秀论文
6.关于美术鉴赏教育的论文
高中美术鉴赏相关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