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中山的中国近代史论文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孙中山的中国近代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孙中山的中国近代史论文篇一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新视角》
摘要:民族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政纲中宣传最多、影响最大的思想,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 热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大致经历了反满—独立—平等的嬗变。就其历史价值来说,既具有对当时“反满”革命的直接鼓动作用,也体现在此后历次反对外来殖民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国际平等地位的斗争中。就其当代价值和影响来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强调整体性原则,以谋求国家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和平性、开放性特点,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国际新秩序为长远目标,努力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有机统一等内容,无论是对于当前两岸关系的改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构建,还是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具有非常现实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主义;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930;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1)05-0165-04
作者简介:张丰清,华南 农业大学思政部副教授 (广东 广州 510642)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辛亥革命时期各种 社会思潮、救国方案都在短时间内迅速汇集、传播、交流,整个社会也处于翻天覆地的变革中。三民主义是清末民初中国先进 政治思潮的主流并长远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 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而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宣传最多、影响最大。“辛亥革命的不同凡响之处,是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这就为我们考察中国人民族主义观念的演进,及其对于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实际影响,提供了一个令人满意的视角。”①
改革开放以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仅大陆学界专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文献就有近百篇之多。而且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学者和文章。如,80年代林家有先生就孙中山民族主义研究作了较为详尽的回顾,并对今后如何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看法②;90年代张磊分“早期民族主义研究”和“后期民族主义研究”两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后迄止当时大陆学者研究孙中山思想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作了比较全面的 总结和深刻的评述③。进入新世纪以来,郭世佑、蒋金晖就50年来大陆学者对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之源流、内涵、性质和作用,以及学术研究力量、成果和水准,作了详实的评述。文章在对史学界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指出“除了历史学,还有货真价实的民族学,还有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加盟其中,还有少数 论文试图把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放在当时与今日世界民族主义思潮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克服就事论事的偏狭范围,所得结论自然有所不同”(注:郭世佑、蒋金晖:《五十年来大陆学者关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述评》,《东南学术》2000年第4期。)。此外,崔志海认为:承认民族平等,始终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有机统一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所表现出来的三个特点⑥ (注:崔志海:《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几个特点》,《史林》2007年第4期。)。曾成贵教授提出,“‘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形成一超多极的局面”,“继承发扬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要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在 经济上互利双赢,在 文化上维护安全,为构建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注:曾成贵:《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理论月刊》2007年第5期。)。截至目前,国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更多地是以其渊源、演变、内涵为研究对象,对其当代价值虽有涉及但没有深入探讨。本文无意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渊源、内容、性质等进行重复研究,只是想借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之际,以上述各时期各位学者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之演变、 实践、作用、特点等研究为基础,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和现实启示的视角做些粗浅的探讨。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有其曲折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孙中山之民族主义思想曾经历过不同的发展形态: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排满”,即孙中山解释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5页。);“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过渡形态:以民族权利为主导,即以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主义”;“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最终形态: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的世界新秩序为主旨的民族主义,这是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族主义”(注:耿云志:《怎样认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北京日报》2006年11月20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可贵在于,能够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形势的发展适时地赋予其新的因素,不断地修正、充实、完善,打破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的族类意识、华夷观念等局限性,日渐符合当时的实际从而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为解决近代中国革命问题提出了不少带有原则性和政策性的创见,成为指导当时革命实践和政局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如果把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放在当今世界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就会发现无论是对于当前两岸关系的改善,中国当代民族主义的构建,还是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孙中山民族主义谋求民族国家统一之整体性原则对现代的启示
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精神产物,也是推动民族国家发展、巩固的重要政治因素。在族群核心迈向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民族主义是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中国政治文化的价值取向也一直是褒扬统一、谴责分裂,凡是为国家统一做出过贡献的人总备受后人赞颂,而那些搞分裂的人总被后人所唾弃。可以说,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孙中山在从事民族革命运动中自始至终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⑥鉴于民族主义在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这个东西是国家图发达和种族图生存的宝贝”(注:《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4页。)。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写道:“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⑨ ⑩ (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17、440页。)。他主张“南北统一,五族一家”⑨,并一再号召加强民族团结,要达到“五大民族相爱如亲,如兄如弟,以同赴国家之事”⑩。自1919年之后,孙中山在“五族共和”的基础上,提出:“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所谓“国族主义”就是“结合四万万”中国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组成一个民族的国家(注: ⑤ (注:《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17、621;691页。),要求以建设“一大中华民族”来取代“五族共和”。
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之所以不断被人们加以强调,就是因为民族主义强调民族国家作为一个社会单元整体共同抵抗外来民族侵略,即民族主义的整体性原则。这也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价值所在。孙中山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够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注:《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8-529页。)“在促进当代中国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自觉运用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弘扬民族复兴、民族平等、民族统一这样一些核心价值,发挥中华文化的凝聚作用,形成新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势在必行。”(注:曾成贵:《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再认识》,《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重温孙中山祖国统一的主张,更能 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海峡两岸顺应时代的主张应该是共同继承、弘扬孙中山谋求民族国家统一之整体性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国家统一、国家强盛、国民福祉为至尊和第一价值。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和平性、开放性对当代民族主义构建的启示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复合民族,自古以来形成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价值取向,这种和平取向的民族性,在近代遭受西方国家侵略以前,是以处理民族大家庭内部的民族关系的形式存在的。在这种民族精神的长期涵育下,中国人性格中具有一种厌恶战争、期求和平与安定的 心理定势和行为选择取向。晚清以来,西方 政治制度和三权分立、适者生存等新思想的传入,为国民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有识之士开始尝试以新的角度看待内政外交中的各种情况与问题,开始以开放、吸收的态度来处理国际事务。孙中山长期流亡国外,能够从中国看世界,又从世界看中国,逐渐完成了从最初的“排满”汉族国家经由五族共和再到中华民族国家观念的嬗变,并尽量使中国的 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趋势相吻合,试图找到一条和平发展的大同道路。与一般民族主义者所不同的是,孙中山具有广阔豁达的开放胸襟和远大目光,以及追求世界和平、 社会大同和“天下为公”的理想。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欺凌压迫的同时,他又反对盲目排外,坚持国与国之间以“益增睦谊”原则去处理各种关系,主张把西方列强的侵略者同这些国家的人民严格区分,把西方国家的政治、 经济和 文化侵略同与这些国家的正常交往区别开来。因此,他主张“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6页。),以和平主义“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⑤,“三民主义不但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爱国主义思想体系,它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振兴,对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注:廖大伟:《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实践,使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已发生了逐渐而深刻的变化。在今天和未来的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已经进入并将更深地融入国际社会中。重温孙中山倡导的“益增睦谊”原则,将有助于构建把本民族利益和他民族利益放在平等地位上考虑的新型的包容型经济民族主义,使当代民族主义具有更丰富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真正成为发展民族经济的巨大动力,持续推动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和争取更高国际地位的抱负。随着国力的增强,我们更应该在与他国的关系中吸收孙中山民族主义中的和平性、开放性特点,在维护本民族利益的基础上,致力于改变不公正的世界秩序,以促进人类社会更加公正与美好。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长远目标对当今和谐世界构建的启示
孙中山既是一位民族主义者,又是一位同情被压迫民族遭遇、关心被压迫民族独立、解放的国际主义者。他反对列强侵略,追求世界和平、社会大同的主张,带有明显的国际和平主义倾向。“孙中山先生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巨大贡献在于:不仅把民族主义同民主、民生幸福紧密地 联系起来,而且突出地强调民族平等的观念,既不容许其他民族压迫和奴役本民族,也不容许本民族反过来去压迫和奴役其他民族,而是提倡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注:金冲及:《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孙中山在争取中华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过程中,坚决反对西方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倾向,主张联合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和主持正义的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把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与世界其他被压迫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起来。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是这样解释的:“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③(注: ④ ⑤《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8、253、231、226页。)。1920年以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明显地开始以争取建立世界各国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国际新秩序为主要内容。他指出:“我们今日在没有发达之先,立定扶倾济弱的志愿,将来到了强盛时候,想到今日身受过了列强政治经济压迫的痛苦,将来弱小民族如果也受这种痛苦,我们便要把那些帝国主义来消灭,那才算是治国平天下。”③然而他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将民族主义视为实现世界主义的基础,提出:“我们以后要讲世界主义,一定要先讲民族主义,所谓欲平天下先治其国。把从前失去了的民族主义从新恢复起来,更要从而发扬光大之,然后再去谈世界主义,乃有实际”④,“我们要发达世界主义,先要民族主义巩固才行;如果民族主义不能巩固,世界主义也就不能发达”⑤。
“孙中山民族主义完善后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开放性和自主性来概括,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注:廖大伟:《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孙中山建立和平的国际新秩序的看法,反映了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不是对立的,这种民族主义“不仅是以包含国际眼光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世界主义的前提,而且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客观条件”(注:桑兵:《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关键是在于如何正确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既反对不切实际的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主张在完成民族主义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世界主义的大同理想,努力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有机统一。
当今,一超多极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之中,建立世界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国际新秩序任重而道远。要在21世纪建立世界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国际新秩序,就要 总结和继承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以爱国主义为基点,以富强中国、提高民族素质为方法,以国际主义为视野,促进民族主义良性功能的发挥。在国际交往中,既坚持地位平等,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在国际 组织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又以和而不同的理念,积极构建和谐世界。
浅谈孙中山的中国近代史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