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然学术论文抄袭作品
自然指宇宙一切事物的总体;狭义指地球一切事物的总体。小编整理了高校自然学术论文抄袭作品,欢迎阅读!
高校自然学术论文抄袭作品篇一
“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
摘 要: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总观点“自然的人化”,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背景下遭到了质疑,“自然的人化”固然有其重要意义,但这个意义不是绝对的,而且在当下它的积极意义更多地表现在发现被忽视的自然美,实现人类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自然的人化” “人化的自然” 自然美
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围绕“美是什么”进行了论争,而当下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则更多地将视野投向一直被忽视的自然美,以应对环境危机带来的种种挑战。早期,实践美学学派认为美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产物,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基本思想也是:美是人化自然的产物。在当前环境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李泽厚“自然的人化”让我们开始怀疑人与自然的关系真的只是征服与被征服?人类对自然的美可以肆意破坏?这种怀疑早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有所体现:人依靠自然界这一人的无机的身体生活,也就是说,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与自然界长期交往。就这一层面来说,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即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①
一、“自然的人化”的提出
《手稿》中马克思提出这一命题只是想论述人类劳动实践的本质,揭示由于人类劳动从而使人构成了对自然界的一种新的关系时表露出来的……因此,这就必然为后来的阐释者在解释“自然的人化”这一观点时进行创造性发挥提供了较大的思想空间。②李泽厚在美学大讨论时期发表的多篇论文中,有六篇直接或专门谈到了“自然的人化”。1959年7月发表的《山水花鸟的美》首次提出了“自然的人化”,在此之前的多篇论文都是用“人化的自然”。这两种表述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人化”是就“人化”的过程而言的,“人化的自然”是就“人化”的结果而言的。1957年发表的《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一文引入了马克思《手稿》中的一段话:“在社会中,对于人来说,既然对象的现实处处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都是人的现实,也就是说,都是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规定,那么对于人来说,一切对象都是他本身的对象化,都是确定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也就是他的对象,也就是他本身的对象。”①说明自然在人类社会中是作为人的对象而存在着的,自然这时是存在于一种具体社会关系之中,它本身已是一种“人化的自然”,而这“人化的自然”的社会性是客观的,它不是人类意识情趣之类的主观所能决定的或主观意识所加上去的。同年发表的《关于当前美学问题的争论》,他首先批判了蔡仪、朱光潜对自然的客观性的认识,然后引用了马克思“只有通过客观上展开的人类生活的丰富内容,才能使人类的主观感受性丰富起来”。这句话,来说明只有通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发生多方面的、丰富的关系,从而使自然从客观上具有丰富的社会性质,使自然日益“社会化”,这样,人类对自然的美感欣赏能力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和变化。李泽厚在此基础上,进而概括出“人化的自然”是指通过人类实践来改造自然,使自然在客观上人化、社会化,从而具有美的性质。人与自然的丰富关系得以展开是因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化”――客观实际上的“自然的人化”(社会生活造成)和艺术欣赏中的“自然的人化”(意识作用造成)。
二、“自然的人化”的含义
李泽厚“自然的人化”命题虽然来源于马克思“人化的自然”,但他不是机械地照搬“人化的自然”范畴,而是对其做了一些修改和发展。“李泽厚的这一实践论观点坚持物质生产活动对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前提性的规定意义,只在美的本质和根源方面探讨美学。③但他在《关于当前美学的争论》、《山水花鸟的美》、《美学三题议》等几篇论文中,或明确或笼统地给“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下了定义。例如,“‘人化的自然’指通过人类实践来改造自然,使自然在客观上人化、社会化,从而具有美的性质”。“整个自然的美,因为社会生活的发展造成自然与人的丰富关系的充分展开(这才是所谓“自然的人化”的真正含义)。”“所谓‘人化’,并不是说只有人直接动过的、改造过的自然才‘人化’了,没有动过、改造过的就没有‘人化’。而是指通过人类的基本实践使整个自然逐渐被人征服……所以‘人化的自然’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个成果。”从李泽厚对“自然的人化”划分可知“自然”不仅指外在客观世界,而且也包括人的身体、五官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等,《论美感、美和艺术》中他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和丰富的,人对自然的美感欣赏态度的发展和改变,正是以自然本身对人的客观社会关系的发展和改变为根据和基础……总的说来,自然美就是社会生活的美(现实美)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异化’的存在形式。”人对自然的改造是“外在自然的人化”,对自身的改造是“内在自然的人化”。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自然的人化”概括为:是指人类在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物质实践活动中,外在自然被人类改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同时人也具有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社会性,具有欣赏美的审美能力。
三、“自然的人化”促成自然美
随着“自然的人化”的发展,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候,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够,对许多自然现象比如打雷、闪电等感到恐惧,那就更别提发现自然美。但是当先进的生产工具出现,生产水平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以前让人感到恐惧的事物,因为人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丰富而变成人类审美的对象。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说“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而这种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④在《美学四讲》里,李泽厚认为“外在自然的人化”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内在自然的人化”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二者共同作用使人类具有了欣赏自然美的可能与能力。李泽厚在《〈新美学〉的根本问题在哪里?》中引用了马克思《手稿》中的几段话来强调他所提出的“自然的人化”,来说明自然与人类的历史现实关系使自然成为人类的现实,自然的美、丑根本上取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状况和程度。《美学三题议》作为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成熟之作,在谈自然美时,他首先批驳了朱光潜的“人化的自然”说,他认为朱光潜的“人化的自然”是意识作用于自然,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人化”――实践(生产劳动)作用于自然的“人化”与意识(审美或艺术活动)作用于自然的“人化”混在一起了,他的“人化”和实践观点归根到底是一种“意识形态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意识中的‘自然的人化’虽然不是自然美存在的本质,却是我们欣赏自然美的现象;它虽然不能创造现实中的自然美,却能创造艺术中的自然美”。李泽厚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人化”并不是指赋予自然以人的主观意识(思想情感等),而是指人类的基本的客观实践活动,指通过改造自然赋予自然以社会的(人的)性质、意义。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并不是只有人直接改造过的自然才“人化”了,那些没被改造过的自然实际上也被“人化”了,只不过它是间接的改变,直接改造的常表现为外在自然形貌的改变,间接改变的则是内在关系的、整体的改变,但也是属于“人化”的范畴。
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正是伴随着内在、外在自然的人化而进行的,当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人类就开始要求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发展的步伐。因此,新时期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自然的人化”命题本身就存在价值选择的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怎样的“人化”是适度的、可持续的。而今,基本的生存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物质生产水平也相当发达,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变得紧张,人类早期的征服自然的行为,自然正一点一点地还给人类,在生态文明被广泛提及和倡导的时代,不再是主体对客体的征服,而是自我与世界的理解与和谐相处。醒着的人终于觉悟,要么叫醒沉睡的人打破这牢笼,获得生的希望,要么在沉默中死亡。当中国美学转向这样的自觉时,不仅满足了中国美学发展的现代性需要,也让中国美学获得了新生。
注释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② 张天曦.20世纪中国美学四家论稿[M].北京:大众文艺出 版社,1999:161.
③ 薛富兴.李泽厚后期实践美的基本理路[J].广西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④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3:243.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张天曦.20世纪中国美学四家论稿[M].北京:大众文艺出 版社,1999.
[3] 薛富兴.李泽厚后期实践美的基本理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4]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3
高校自然学术论文抄袭作品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