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导语: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究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想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大搞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可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笔者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三、教会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有困难了。首先,要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口头称赞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建立起榜样。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指导学生互教助教,促进学生集体学习。培养学生预习、自评、点评、当小老师、互改作业、互测等互教能力,减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系数,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系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
尝试:课堂学习“计算:123-98=?”
第一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计算。
第二步:让学生分组讨论。
第三步:让组代表展示(对比)
1.123-98=25;
2.123-98=123-100+2=23+2=25。
第四步:学生点评。
第五步:学生总结,找出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找出结论。
第六步:巩固练习。
整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探究和钻研,让学生尽情发挥。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高,都乐于动手动脑,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而且很感兴趣,学生的收获甚佳。
二、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情境会让学生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和活跃的思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人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特定氛围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这样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等集中在一起,构成教学软件,产生极佳的逼真的效果,学生会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处于生动的情境中必然乐学。又如针对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的特点,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产生兴趣。
教师要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适当创设情境,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之火,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乐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各种生活实际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清除畏惧感和神秘感。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在上《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则广告:“好消息,清仓大处理,本店所有商品一律按原价70%出售,欢迎各位前来选购。”然后再亮出各种各样商品,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想:
1.看了广告得到哪些信息?
2.你会怎样做?
生1:知道这家商店所有的商品现在的价钱相当于原来的70%。
生2:知道如果买100元的物品只要付70元钱。
……
师:好的,我们走进这家商店,要求同学们每个人买一样自己喜欢的商品,并算出该付多少钱。
学生兴趣来了,自主选择,尝试计算。
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购买的商品和所要付的价钱?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通过这样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身临实景,感到熟悉真实,兴趣盎然,他们不但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与快乐,还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快。不少的教师也认为: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时,同时也会喜欢这位教师的讲课,情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确有推动学生勤奋学习的功能,在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对待学生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如父母。对基础差的学生,不要冷冰冰地对待,不要嘲弄讽刺他们,要尊重他们,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小点可取之处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给予表扬与赞赏。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
教师要按照兴趣的迁移规律,设法使学生对整个课堂学习都充满信心与兴趣。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叫后进生回答问题,叫后进生到黑板上板演等等。当然,我出的题目都符合他们的知识水平,他们基本上都能答对,即使一时答不上来,我给予提示,让他们不要紧张,开导他们的思路,让他们争取答对,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特长和爱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我班里有一位男学生对画画特别感兴趣,但原来的数学科学习成绩很差,在一次数学公开课教学中,我特地请他在黑板上画图分析,并对他的画图分析给出了好评,后来这位学生对数学课渐渐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我就是利用他画画的有利因素,提高他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他的数学成绩。
教学实践证明,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优化课堂教学是一条“捷径”。我们教师有必要去探索、去研究、去总结,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而奋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