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类型 学校文化理念

发布时间:2017-05-08 07:43

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一样,拥有自己的文化。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纷繁复杂,不同学者对学校文化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什么是学校文化,欢迎阅读。

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为了达成学校教育的以上功能,学校必须充分地利用各种因素,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定义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两类: 第一,广义定义类。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第二,狭义定义类。概括之,有“校园文化”说,以“校园文化”来指代“学校文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有“校风”说,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有“文化艺术活动厅”说,认为学校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如歌咏、舞蹈、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有“教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学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等等。 学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德育隐性课程。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

学校文化类型

简介

以学校文化的呈现形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两部分

显性文化

显性文化包括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校园活动仪式等。

1、校园建筑具有德育价值:学生在不会“说话”的校园建筑里学习、活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道德教育。

2、校园仪式具有德育价值: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学校仪式,既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

隐性文化

隐性文化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

1、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校园人际环境。

班级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会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建立友爱、信赖、关心、负责、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最有德育价值的校园隐性文化。

2、丰富校园的精神生活,“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苏霍姆林斯基”

3、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书香校园”,通过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学生读好书,在阅读生动感人、充满人性美的道德文选或文学作品中,激发对真善美之情以及对假丑恶的憎恨感。

从学校德育的对象来进行划分,可以将学校文化分成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

学生

1、尊重学生权利。学生文化是学生孕育理想信念的摇篮。

2、尊重学生需要。关注学生、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实现人的发展的教育目的。

学校文化规划

我们的学校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如何能在风口浪尖站稳脚跟,我想“规划要先行”!学校发展规划就象运动员赛跑中的起跑那样重要,它是学校发展的纲领文件,它是学校自评的测量依据。学校规划的制定,并不是学校领导拍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也不是专家闭门造车写在纸上的,而是要充分发动各方面的力量,汲取大家的智慧。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必须意识到这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其次必须认识到这是学校行为,需要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协同作战。它不仅仅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过程。需要经过全面回顾学校原有工作,并进行系统地诊断,从而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应发展规划,它体现着学校领导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它表达着师生家长共同的愿望和憧憬,它描绘着学校自主发展的美好蓝图。 如何描绘这张蓝图?

第一,学校发展机遇要分析。就是要从国家及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发展的走向来把握学校的未来发展趋势。要对学校所处的地理、社会环境与其他学校发展相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发现并把握学校发展的契机。

第二,学校相对优劣要分析。就是要认识到学校在地理位置、课程建设、公共关系、师资、教学质量、生源等方面所具有的长处,并充分发挥这些长处,以推动学校的良性运行。当然,认识学校优势,并不能忽视学校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只有正确、全面地分析优劣所在,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

第三,学校发展历史要分析。历史传统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我们要认真研究多年来的遗留传统,以及在发展目标上能多大程度地得到社会和学校师生的认同,尤其是在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学校特色能否有助于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只有总结过去,才能面向未来。

第四,相关利益群体要分析。利益群体包括与学校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群体。包括:受教育者、投资者、教师、学生、家长等等。无论这些群体与学校的相关程度如何,都要充分重视其需要,并将其合理的建议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这一方面能保证学校按合理的方向前进,不会有所偏失;另一方面,也能确保学校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储备各种潜在资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学校发展规划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个部分是: 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发展规划。三个构成部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四个方面的内容: 学校现状分析:是对自身所具有的基础、问题等进行全方位地梳理,明确在同一地区、同类学校中所处的位置及特色是什么;发展目标展望:是陈述学校在某一时段的发展目标和程度,包括办成什么性质、什么类型、什么水平的学校。发展要素确定:是规划的主体部分,即学校选择要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及领域。设置保障系统:是指为服务于发展目标和发展要素而需要提供的人、财、物等资源及相关的学校制度设置。总之,制定发展规划不是为了追求完美的发展蓝本,而是追求更有效、真正发挥作用的行动纲领;学校发展规划不追求逻辑严密但更求实效。

因而,在制定学校规划时有几点关注是必须的

一要重视调查研究。正确地把握自身条件,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自身不足,明确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重点发展项目,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要独立思考特色学校的创办。特色学校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全面科学规划和有计划地建设。校长应改变从属思维的定势,改变被动思维的模式,大胆创新,使学校个性化、特色化。

三要制定具有可能性、重点性和伸缩性的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精心设计的规划,必须是“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否则,规划的各种作用都将变为零。同时,设计的规划中所制定的目标,必须是带有较大重要性的指标,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十分必要又必不可少的目标。而且,制定规划中的目标要有一个弹性,要留有余地。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持有一颗虔诚的事业心去对待所处的职业,改变“忙,盲,茫”的工作状态,克服“泛、烦、凡”心理状态,主动发展,自觉成长,在 “忙”中受益,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一个知名的教育品牌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努力过程,更是一个综合各种因素的整体推进的过程,因此,要打造学校品牌,需要切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精心做好学校发展规划,从而促进学校的实效性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学校文化方法

学校文化自我诊断通过分析教师性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透视学校的组织状况,进而反洗学校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教师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需通过教师行为的内隐概念去体会和感悟,这就决定了学校文化自我诊断切入点、基本方法、步骤的特殊性。

一、学校文化自我诊断的切入点

1、自我诊断从司空见惯的行为入手 只有对行为、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把握本质,因为行为、现象是本质的体现。通过分析行为就能发现组织和组织文化。比如:在教学方面,教师怎样备课,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课后如何反思,如何总结……。这些都与学校在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评价方面,教师对待评课的态度,评课的方式,评课的重点话题,评课的具体过程,评课的标准…。.这些都与学校的评课要求,评课的具体措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在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方面,班委的产生,班级问题的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联系,班级中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些都与学校德育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在教师学习进修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方面,教师学习进修与学校发展关系的处理以及与学生成长关系的处理,教师学习进修的方式和标准……这些都与教师管理,特别是校本培训管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在教职工人际关系方面,干部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干部与教师的关系…这些又都与学校中的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2、具体确定、现象的切入点 在学校中,每日每时都存在大量的行为、现象,由于处在同一个组织文化的背景下,所以领导者常常是见怪不怪,很难进行深入的思考。即使感觉到了问题,也是就事论事地进行批评,纠正教师的某些行为,似乎教师的行为是教师个人因素的接过,忽视了这种行为背后的组织文化的影响。这种批评、纠正可以暂时改变某个人的某种行为,但对整个学校发展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因为这种纠正未能对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未能触及教师行为背后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 那么,如何确定学校文化自我诊断的切入点呢?

校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1、与他人比较。无论是外出考察,还是兄弟学校交流,或听到教师对他校某方面工作的反映,或看到他校的某些资料……校长都会自然地进行本校与他校的比较。抓住不同的方面,进而对本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与相关制度进行分析,就进入了组织文化的自我诊断状态。这个切入点是通过对“同类工作的不同组织文化背景进行比较”而确定的。

2、解决工作困难。工作困难是普遍存在的,尽管困难的性质不同,但解决困难的方法、解决困难的过程进行分析,可认识到组织文化的积淀过程。将面对困难的态度和行为自觉地与导致其态度和行为的内在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即进入了组织文化的自我诊断状态。这个切入点是通过“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过程”而确定的。

3、总结成功经验。一项工作结束,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结束后,我们都要做常规的总结。以往,我们的总结往往停留在某种做法的得失上,尤其是将成功的做法简单地“挂向”教育思想和工作态度上,忽视了个性行为的内在背景。恰恰是这种内在背景,揭示了教师在组织文化的渗透下,所领悟到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能在总结经验中自觉地研究个体的行为,就进入了组织文化的自我诊断状态。这个切入点是通过“认识成功”而确定的。 总之,选择切入点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当前关注的工作重点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二、学校文化自我诊断的基本方法

自我诊断的基本方法是集资料法、座谈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于一体的综合调查法。 资料法是对诊断内容的相关制度和管理文献进行分析,以判断组织在相关方面的价值追求及对教师行为产生的的作用。同时,资料法也包括对教师个人情况记录的查阅,以发现教师某种教育行为方式的发展过程,从中体会学校制度和管理内在机制。 座谈法是以随机方式对一部分教师进行调查,以此发现教师群体在某些方面共有的行为方式或一致性的思想认识。 访谈法是对个人进行深入了解。与座谈法相比,它更具体和深入。在访谈中,由于背对背,便于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在操作中,要注意访谈对象的确定。

三、学校文化自我诊断的步骤 选切入点进行自我诊断一般步骤为:

1、设计自我诊断方案 方案具体内容包括:诊断题目、诊断目的、诊断内容、诊断对象、诊断“六步法”的具体操作、诊断方法、获取资料的基本要求、诊断时间及过程、完成诊断报告的时间等。

2、实施自我诊断方案 即实施诊断“六步法”。“六步法”是进行自我诊断的核心方法。“六步法”不是简单的六问六答,它是调查过程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从教育现象一步步地共同进入现象背后的组织文化,甚至组织改造的过程。调查者能否根据“六步法”有效地解释组织文化的状态并提出组织改造的内容,关键是调查者对“六步法”的理解和运用。(1)“六步法”将被调查者与调查者共同视为调查主体。被调查者通过对自己的行为思考,协助调查者进入组织文化层面去认识问题,帮助调查者进入组织文化层面去认识问题,帮助调查者通过诊断过程达到诊断目的。被调查者不是诊断对象,更不是资料信息的提供者,而是诊断中研究问题的主人。“六步法”需要“转换才能达到目的。“六步法”要求调查必须明确六步中每一步的目的,同时搞清楚每两步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内心调查结构”。在这一结构指导下,根据切入点的问题,结合被调查者的特点,调查者设计出“接触性话题”,“探讨性话题”等,形成调查过程中的使用“调查结构”。实际调查中运用的调查结构使调查始终处于“深度会谈”状态,以便最终实现“内心调查结构”的目的和任务。

3、整理和分析资料 在诊断过程中不断筛选观察过程中体现组织文化作用的“深描”性文字材料,提炼访谈、座谈中多数人无意识中流露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从中归纳出他们共同的观念和行为。有了诊断过程中对现象“深描”的资料积累,诊断报告就有了基础素材。对整理后的资料应做4个方面的工作:(1)针对诊断的内容,学习相关的最新理论,运用新的理念构思出该方面理想的组织模式,并提出理想组织的基本思路。(2)寻找主观与客观的差异。反思管理者主观理解中的组织、学校文本规定中的组织、实际运行中的组织以及被管理者主观愿望中的组织,将不同的组织“悬挂”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3)分别整理管理者主观理解中的组织、学校文本规定中的组织、实际运行中的组织以及被管理者主观愿望中的组织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组织变革的切入点。(4)根据对理想的组织和对组织变革的切入点的考虑,用文字的形式明确新组织的规定。在规定中,要特别关注能否实际运行以及保留一定的开放性。 为使诊断过程资料清晰简洁,建议在诊断中采用表格式记录方法。

4、撰写学校文化自我诊断报告 学校文化自我诊断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1)诊断的主要行为现象。(2)管理者对行为现象的观察和描述。(3)对教师、学生、家长、管理人员进行访谈或座谈的内容及结论。(4)将管理者主观理解中的组织、学校文本组织以及被管理者主观愿望中的组织“悬挂”起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5)对行为的原因及组织文化做出分析。(6)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变革的切入点和具体的管理安排。

学校文化理念

校园建设规划的理念创新主要包括规划理念的转变,规划立足点的转变,投入观念的转变以及功能分区理念的转变等内容。在模式转化的过程中,十分明显地产生出两个“社会化”,即一是部分校园职能的社会化,二是校园内的后勤服务体系的社会化。这样,与之相应,校园建设规划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搞“校中校”的规划与设计,而是要从校园总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生活区、后勤区的规划与设计;同时,还要从学校与所在城市两者的发展高度,从结构优化与功能分区的角度来考虑建设规划。

以往,在实际的建设规划中,人们往往强调如何保持和体现出某种设计的流派风格,而如今,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我们则应该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和校园原有风格的同时,着重强调如何体现出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教育与教学目标、学科建设规划和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诸多元素与环节。应该说,这是一个建设规划立足点的转变问题。具体来说,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要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氛围,而且它还要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优化环境。这些体现即是校园规划建设理念的创新。同时,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中,我们还应具有对内、对外的开放意识,突出公众参与理念、特色理念以及人文关怀理念,突出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

知识经济的技术支撑和物质技术基础是网络,因此,人们又把知识经济称作网络经济或信息经济。在这一宏观背景下,21世纪校园建设规划的投入应该是重在智能化的投入,应该是主张建设智能化的校园,即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和投入,把校园的各个方面整合成一个系统,并和外部世界连成一块,实现网络管理。实践证明,这种校园远比求全求大更有效,因为,它既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运用先进手段,集中学科化优势,发挥大学最基本的学科的最大作用,同时,又能节约人力、财力和智力资源。

中国近代社会,大学校园的基本特征是“校园趋向城市化,校园建筑趋向一体化,校园功能趋于综合化气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校园模式开始由封闭型向分散、开放型转变。这表现为:学科建设不断分化、综合,学科教学用房不便交流向有机开放型转变:许多高校形成了校园社区化的格局,校园空间内外开放;科界线被打破,交叉融合发展。校园基本特征的上述转变,要求在规划理念上,应该由传统的机械功能分区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区域互动。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与之对应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则把教室、教学楼和教学区作为重点。而当今的教育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其实践能力为目标,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课堂外的教育。显然,与之对应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就应该同时重视教学空间和非教学空间、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联系,重视校园、校舍自身与社会不可分割的联系等。

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类型 学校文化理念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