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沟的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4 17:28

中华民族的“代沟”问题与其他民族相比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代沟的哲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代沟的哲学论文篇一

代沟”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

中华民族的“代沟”问题与其他民族相比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中国的父母倾向于把儿女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作为宣泄自己曾遭受压抑的工具。

在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感受,越来越注重亲子关系的今天,“代沟”似乎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什么是“代沟”?“代沟”是怎么形成的?面对“代沟”我们又该如何解决?也许著名心理学家林和生的专业指导和亲身经历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代沟”是一种“俄狄浦斯情结”

按照一般的认识和字面的理解,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代沟”是一种年龄问题,是在生活于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之间,存在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上的差异。

而按照精神分析,人类永远都有俄狄浦斯情结,最早提出有这一情结的人是弗洛伊德,但他的观点也需要因循时代的发展而改进。

一个人自婴儿时期开始,就会被他/她的父亲或母亲影响着,这个影响他/她的人是代表生活的人。或者被称为生活的代表,这个人会用生活的规则来约束、要求成长中的婴儿。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生活代表,用生活的规则来要求。生活的规则。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道德、法制、法律法规、社会习俗,还包括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如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学到的所有科学和文化知识,都属于规则系统。如果以动物喻人,人类的规则就如同丛林中的规则,要生存就要遵守规则。

然而人的天性是不喜欢被规则所要求的,每个人都希望自由自在地成长,不想循规蹈矩,但人类社会从开始就要求我们要循规蹈矩,即遵守各种规则以及规则系统。于是我们从小是被规则压抑着长大的;规则就像是一个模型,我们就像铸模一样是被塑造出来。

其实每个人身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相互作用的东西――逆反和依恋。具体到亲子关系,谁是生活中的代表,用生活规则要求我们,我们就倾向于逆反他/她,反之则依恋他/她。逆反和依恋是心理学中的两种成分,它们相辅相成,就构成了俄狄浦斯情结。不只是婴儿,一直以来,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就慢慢形成了这两种成分,依恋和逆反的矛盾。总的说来。这个矛盾是人们对生活规则的逆反和适应的两面。人到了青春期,这种矛盾就会达到爆发的阶段,因为在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大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受到的规则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和严格。

“代沟”的“非时代”性

很多孩子在青春期开始学会了抽烟。酗酒,跟坏孩子交往,早恋,与老师、家长作对,离家出走,打假斗殴。故意违反组织纪律。这是将能量向外表达的体现。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的例子,比如杀父母、老师,砍外婆的事件:而有些孩子将能量向内在转化,专做伤害自己的事情,由于一些孩子的心理能量较小,会出现一些心理症状,如强迫症、失眠,或者是躯体化症状(即心理问题以生理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感觉得了什么病,甚至郁郁寡欢,产生心理上的挫折感。变得沉默寡言,极端的例子便是自残及自杀。

这是存在于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其实与外部时代的变化本身是没有关系的。每个时代都有“代沟”问题。只不过这个问题在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显得尤为严重。我们的时代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一、剧烈地变动。价值观念、传统道德规范、伦理标准,包括教育的有效性、家长的权威性,纷纷分崩离析,这是社会的剧烈变动导致的;

二、客观存在的社会因素。这是一个充满很多诱惑的时代,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游戏及一些值得探讨的内容,包括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负面因素,存在于互连网、电影、刊物中的低俗内容等,对于青少年,这群处在爆发年龄的人的影响很大:

三、法制观念的增强。青少年现在除了知道生理上能与成人抗衡,同时懂得这是一个讲求法治的社会。青少年也拥有法律的权限,可以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四、学会自我反省。这个时代越来越讲求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青少年的天性。成人开始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来反省人类文明,反省并不代表人类文明是错的,而是说明现在文明中有很多特征是人们过去没有意识到的。时代开始呼吁成人去理解孩子。孩子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结刚好处于爆发的阶段。于是这个时代的“代沟”问题就尤为明显:

五、“个人主义”当道。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当前特别提倡张扬人的个性,可以说这个时代就是青年人的时代。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有了自由表达个性的机会。于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下被压抑了几千年的“总账”可能都要被清算了。因此这个时代面临的“代沟”问题是极为可怕的。

有中国特色的“代沟”问题

中华民族的“代沟”问题与其他民族相比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中华民族向来是仁德内敛的,不像其他西方国家的文明强调张扬个性,而现在这一代人个性的张扬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

上一代的父母的个性一直得不到张扬,按照西方文明的思路,即他们的自我没有得到实现。直到父母老了。他们这种长期被压抑的、希望自我实现的欲望并没有消弭,而是被压抑在无意识的深处,于是他们就把儿女当成了实现自我欲望的工具。

如果按照世界眼光或西方文明来看,中国父母对儿女的爱,实际上是有问题的。西方文明普遍认为,中国父母对儿女的爱不是爱。而是自私,他们把儿女当成了向这个世界讨要说法的工具。

中国的父母总会这样抱怨:你看我为你辛辛苦苦一辈子,你还这么没出息。但其实父母和子女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努力父母的生活,子女努力子女的生活。二者之间应该有基本的独立性,每一代人都有权利去争取自我的实现。

但是中国的父母倾向于把儿女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作为宣泄自己曾遭受压抑的工具。但中国父母的自私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这个社会剥夺得太多了造成的,他们背负着中华民族沉重的历史。毫无办法。因此大多数中国父母有这种想法也是情有可原的,或这说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到了今天,我们应该具有一种反省或觉醒的意识了:中华民族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转型。尽管这个转型很艰难,也许需要很多年,但我们正处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

现在的中华民族已经不同于过去了。现在的父母也开始懂得去追求自我了。但是仍有一部分父母要把过去很多没有实现的东西强加到儿女身上,还有一部分父母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其实这两种表现都是不健康的。这两种父母表面上是为子女考虑,实际上却是在为曾经被社会亏欠的自己找填补,以牺牲子女天性的代价,为自己向这个世界报仇雪恨。

父母因自私把孩子当成自我实现欲望的工具,使得我们的孩子受到一种中华民族的特有的压抑。当全球一体化。西方价值观慢慢渗透进来的时候,中华民族孩子对父母的“代沟”和爆炸式逆反,就被中华民族特有文化下的两代关系扩大化了。所以说现在我们的父母也在为我们的历史“还总账”。

心理学家也会遭遇“亲子危机”

“我也是个自私的父亲,我也会要求孩子,但我不是要求他的学习怎样,而是在道德上要求他,这是我个人的心理特征。然而很多父母没有太多的道德观念,只讲学习和出息。”林和生坦言。心理学家和普通人一样,也会遭遇“亲子危机”,但是他们能及时地反省自己,并做出行之有效的改变。

自从有了人类,父子之间仿佛就存在着永恒的冲突。但在林和生看来,任何亲子间的冲突,其实本质上都是家庭系统的三角冲突,只是表面上表现为双边冲突。

在这个前提之下,林和生开始回忆他和儿子之间的冲突。有段时间。林和生的儿子向他直接表达了彻底的否定,甚至否定了他的学术工作。在林和生看来,儿子内心的冲突时刻存在着,例如儿子对创造性文化工作的诉求:他有着远远超越自己年龄的哲学才华,曾经发表过《From the Death I Come:林赫然箴言录》,然而他平时从不读书,几乎对一切文化和文化人没有好感。其实这是儿子内心对林和生本人的否定所致。林和生曾跟儿子说过,“你可以逆反我,但不要逆反人类文化。我还没有那个能力能代表学术或人类文化,没有那么伟大,但他直到今天对文化都有一直深刻的逆反,主要因为他把我当做了文化的代表。当然这其中也有他对文化的‘反向作用’(即内心对文化的热爱无意识地表现为对文化的逆反)。”

在10多年前,当林和生的夫妻矛盾产生并爆发出来的时候,儿子曾经跟他妈妈说过要自杀。他曾经在寒冬腊月只穿一条短裤,用一条很长的浴巾斜披在什么也没穿的上身,把头发染成红色,在乐山的小城里走路,像一个嬉皮士般的游走的苏格拉底。林和生知道儿子当时的内心是极度痛苦的。

但如果反过来由林和生的儿子来回忆那段往事,他一定会否定父亲的说法,他会把小时候挨打的过程和细节极度放大。这就像弗洛伊德讲的。人的记忆是选择性的记忆,选择性的遗忘。这个问题在心理学上很重要,就是双方都认为对方是选择性的记忆和遗忘。

林和生认为他跟儿子的记忆是无法去辩解的,但是如果把人的一生拉开来看。就会看到某种特征并不是一个人的本质特征,而是在特定的时间、条件和关系中才表现出来的特征。

林和生的儿子目前独自创业开了一家Pizza店,经营得还不错,也算是一个有为青年,这让林和生感到很骄傲。尽管儿子总在抱怨还没有谈过恋爱,但林和生告诉他:一个人是否真的结婚或谈恋爱,在心理学上来说这不是本质。如果你真的走进人生。比如独自开Pizza店谋生。其实就是在跟整个世界谈恋爱。正因为如此。林和生的儿子越来越能懂得父亲的内心,父子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健康。

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林和生的儿子曾经听过他讲的几次课,后来儿子这样总结:治疗一个人就是治疗他的亲密关系。这也是林和生给存在“代沟”问题的亲子提出的建议:一个人出现问题其实是他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亲密关系,即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间的关系。

人类要运用自己的觉悟,认清自己的处境,就像要认清每个人都会死去一样,不能害怕死亡。由于历史文化等遗留问题积重难返,这就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尽早地觉悟,就像性教育一样,主张越早越好。“80后”这一代人,已经开始为人父母,在他们身上承担着很重的责任。对于亲子关系,他们如能做到及时反省,不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夙愿强加到子女身上。未来的亲子关系趋势就是好的,是良性循环的。这应该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一场“光荣革命”。

上帝给予人类的与其他生物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自我意识”。有了自我意识,人就知道自己会死,就会恐惧。但解铃还须系铃人,人类要用自我意识去认识自己。古希腊柏拉图时代,德尔斐神庙上的神谕就说:“人啊,认识你自己!”提倡社会多些沟通和思考,让人类认识到自身的真相,包括亲子关系、“代沟”的真相,它们是现实的存在的本来面目。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因为他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鲁迅曾说:“论到解放子女,本是极平常的事,当然不必有什么讨论。但中国的老人,中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深了,觉悟不过来。譬如早晨听到乌鸦叫,少年毫不介意。迷信的老人,却总须颓唐半天。虽然很可怜,然而也无法可救。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入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节选自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最好的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尊重个性的发展和快乐教育,让孩子独立探索世界。有两点是父母必须要做到的:一是对幼小的孩子进行危险的提醒,二是树立孩子的法制观念。

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你的孩子本质上不是你的孩子。而是老天的孩子。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他们是上帝的孩子。我们不过是他们在这人世间的监管人、监护人,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保障他们的衣食住行和他们的安全,以及告诉他们应该遵守的法律规则。其他的一切都应该遵从老天的安排。

“虽然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痛苦,但我们不能指责生活,只能自己去舔伤。”林和生最后这样说。“代沟”问题爆发了,亲子关系出现危机了,其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我们已经意识到如何去做才是正确的时候。却依旧因循守旧。坐视不管。麻木不仁地沉默。

林和生简历

林和生祖籍山东,1954年6月27日生于四川乐山,1981年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数学系,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硕士学位,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犹太人卡夫卡》《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凡高传:在人性的麦田深处》《绝望的一跃:孤独天才克尔恺郭尔》《克尔恺郭尔的精神意义》《和谐世界的人质》《犹太人海涅的信仰》《约翰・多恩的生命本色》《特朗斯特罗姆诗作的柏拉图意向》《悲壮的还乡》《忧患与安居:大地震之后的建筑现象学》《文翁石室:科举制与文官制度的摇篮》等,译有《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拒斥死亡》《分裂的自》《论人的天性》等。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代沟的哲学论文

代沟的哲学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