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介绍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精神受中国的影响但是又有自己的一套精神文化,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第十五代传人、里千家流派家元千宗室先生在其所著《“茶经”于日本茶道史上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被后世尊为‘茶圣’的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日两国人所共奉之最早和最高的经典著作。不仅日本的茶种、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而且中国的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的意境’,那种对幽洁、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也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的原型。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均对日本茶道的理念和世界观有深刻影响。”可以说,日本茶道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融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绘画、建筑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日本茶道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要通过茶会,让人们学习茶道礼法、增加见识、远离浮躁、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正如桑田忠亲先生说的那样:“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发展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规范和理想。”如今,日本茶道已走向世界,并被许多国家所认同和赞赏。分析和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精华所在和促进中日两国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一、“茶禅一味”的思想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禅僧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于中国寺院。在茶道大师千利休之前创立“草庵茶汤”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参禅而受禅旨印可。村田珠光从日本高僧一休宗纯那里得到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一张墨迹,这一墨迹是与“茶禅一味”有密切关系的茶道界的宝物,后来成为茶与禅结合的最初标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迹挂在茶室的壁龛里,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一是表示对圆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与禅宗的思想相通的。“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之开山。”珠光“在四张半榻榻米的小茶室里,面对圆悟克勤的禅语,以本来无一物的心境点茶饮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于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执”、切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同时他也揉合进了当时流行的“连歌”中的“冷枯”之美,在当时一直以唐物为中心的完美豪华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种残缺的美。珠光曾说“明月也嫌无云时”,比起一览无余的满月,于云中时隐时现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给人一种朦胧美。珠光茶室中还表现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张将“唐物”与“和物”合为一体,备前烧、信乐烧等日本的瓷器也都进入茶道。珠光追随一休参禅,将“茶禅一味”的精神贯彻于饮茶中,把当时流行的禅院的茶礼仪、奈良庶民茶、贵族书院茶揉成一体,给其中注入禅的精神,并根据此精神,对茶室和茶具进行改良,使茶进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异彩。
禅与茶道的结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传播者这种客观的历史背景,但禅与茶在精神上的内在联系应当说更为重要。这种现象并不是日本所特有的。中国禅宗也有相应十分生动的例证。据传,有一天,唐代赵州从谂禅师问一位外来的僧人是否到过他这里,对方说曾经到过,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来,赵州同样问他是否来过,对方回答没来过,他也吩咐:“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问赵州为什么让来过的和没来过的都去吃茶,于是赵州便喊了一声:“院主,吃茶去!”僧人待客以茶,似乎并不仅仅是以茶解渴,其中当另有深义。日本的茶道脱胎于禅这一母体,茶道理念中的“和、敬、清、寂”就是禅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也是禅僧的墨迹以及书法创作的最高追求。在茶人们那里,茶道过程的一举一动无非都是茶理的自然流露。在这个意义上,茶道就是禅的生活化。
“茶禅一味”,其真谛在于禅,其主旨也在于禅。日本茶道历来就注重于感悟茶性之美,包括:茶意之美、茶味之美、茶香之美、茶色之美;同时也讲究茶会时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境之美以及人之美。
进入公元九世纪后期,日本停止了向中国派遣唐使的传统。这时官方单向的学习停止,民间的双向交流开始。日本的岛国文明不同于中国的大陆文明,中国地大人多,物产丰饶,而日本面积小,资源匮乏,就必须把学来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做到举一反三。所以,九世纪后日本虽然还在学习中国的文明、文化和技术,但茶道作为日本向中国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把禅的内涵引入茶道,那么今天流传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席间的茶水也早就被可口可乐代替了。”日本人选择茶来赋予特殊意义,只要理解了禅,就不难理解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由于寺院禅宗的影响,人们常常过分注意禅和佛教的关系。其实禅具有全部中国文化的背景,它不仅与佛相连,也和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个参悟了禅的人。世界本来也许有一个终极真理,如果人们能够完全理解这个真理,那么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寿有限,我们短暂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领悟所有的道,这个矛盾成为人类所有哲学的根源问题。前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规则,后人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可以从比前人更高的起点上去领悟人生,从而更加接近真理。
茶道里“禅”的内涵,在于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规则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繁复而熟练的茶道礼法是为了使人超然物外,浓如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语告诉人们处处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们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时光来领悟。
二、“和敬清寂”的意境
村田珠光之后、千利休之前,日本茶道史上杰出的茶人是武野绍鸥。绍鸥的茶道是对珠光茶道的继承和发展。绍鸥酷爱文艺,跟著名的歌学家三条西实隆学歌道,并将歌道理论导入茶道,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他对珠光的茶室、茶具进行改革,使之更趋于谦和、素雅。绍鸥还与千利休一 起,借助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创立了茶道阴阳位置图,提高了茶道的正规程度。绍鸥和千利休把珠光尚未使用的“和敬清寂”一词用于茶道,并在茶室、茶具上使“和敬清寂”精神得到进一步体现。
日本茶道是指沏茶、品茶的一定程式。更深入一层来讲,日本茶道是一种以饮茶为手段的礼仪规范,它涉及哲学、宗教、文化、艺术、伦理、礼仪等多个领域。茶道的基本特色是恬静和朴素,在百忙中挤出片刻闲暇,以达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日本茶道讲究文化道德修养,它要求茶人必须作到“四规七则”,四规即“和、敬、清、寂”,这是贯穿整个茶道礼仪的宗旨和精神。“和”指的是和悦、和谐、和平;“敬”指的是心灵诚实、尊敬长辈、爱护朋友和晚辈以及主客之间、茶客之间互敬互爱;“清”表示茶室、茶庭等饮茶环境清洁、清净;“寂”是日本茶道的最高美学境界,表示幽雅、幽闲、宁静,要求茶人凝神沉思、摈弃欲望。“其中‘和’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而且还包括人与物之和,人与自然之和。”七则是:茶要提前准备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凉;室内插花要自然;一定要守时;雨天要准备好雨伞;要把客人放在心上。七则的宗旨也是要求主客之间、茶客之间通力合作、和谐相处办好每一场茶会。
进入现代以来,茶室虽多非草庵,但是茶道的简素精神不变。参加日本明治神宫一年一度的传统春季茶道仪式,到了茶室入口,就会看见那里置有一个利用天然石凿成的石钵,钵内满是苔藓,盛满了纯净的水。进入茶室之前,用石钵里的水洗手和漱口,以起到净化精神的作用。走进茶室,置身其间,首先就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室内别无其它摆设,不繁不丽,席地而坐,将视线投向壁龛,壁龛里挂着一幅古字残片,置身于这科独具匠心的艺术空间,会引起人们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茶道仪式就在这种静寂的氛围中开始了。此时,如果将视线投落在窄小的榻榻米上,在自然的光照下,庭园的竹子透过纸窗投在铺席上的影子,简直就像泼上去的一幅竹水墨画!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茶客落入冥想,就会心生一种美的“空寂”与“幽玄”。置身于这种境界,对千利休“径通茶室来品茗,世人聚此绝俗念”这样一首和歌就会有更深切的体味。
三、“世代相传”的茶道精神
从村田珠光到武野绍鸥再到千利休,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全国并走向海外。可以说,日本茶道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且又与能乐、俳句、水墨画、庭园艺术等结合起来,在“茶禅一味”与“和敬清寂”的精神影响下,形成了一门综合的文化艺术。今天仍继续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在日本,茶道组织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国,研习茶道的人数以万计,其中大多数为女性。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延续数百年而不衰,并且发展势头越来越盛。就是因为在日本茶道界采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武心波先生在《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指出:“家元制是日本特有的社会制度。从字面上理解,家元即‘家之根本’。但这里的‘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庭,而是专指有某种特定技艺者的家族或家庭。家元是指那些在传统技艺领域里负责传承正统技艺、管理一个流派事务、发放有关该流派技艺许可证、处于本家地位的家庭或家族。以这样的家庭或家族为首,常常可以繁衍出一个庞大的组织。”在这种家元制度的支配下。各茶道流派都竭尽全力发展自己的组织,而且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组织不断涌现。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传、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这种在技艺界勇往直前、永不言败、不断努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追求。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死后,他的第二子少庵继续复兴千利休的茶道事业。少庵之后,其子千宗旦继承父业,终生不仕,专心茶道。千宗旦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分别继承祖业,承袭或创立了茶室不审庵、今日庵、官休庵,并分别称为“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被茶道界统称为“三千家”。除了三千家以外,继承千利休茶道的还有千利休的七个大弟子。400多年来,三千家作为日本茶道的中流砥柱领导和支持着日本的茶道文化事业,使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传,并获得巨大的发展。
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
由于唐宋以来茶文化的繁荣,以及当时中日之间人员与贸易来往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茶文化的东传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据相关研究,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最早可追溯到平安时期,学者滕军在《追随与自立的轨迹——日本茶道史述》一文中记载:“在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的过程中,空海(774—835年)以及另一位日本高僧最澄(767—822年)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据《日吉神道秘密记》记载,西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回国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的茶园。”由于当时产茶量有限,所以日本本土出产的茶叶仅供皇亲贵族与高僧享用,被称为贵族茶,并在弘仁年间(810—824年)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弘仁茶风”。
随后,经过镰仓时期的寺院茶、室町早起的斗茶、室町中期的书院茶,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传入阶段。其中,镰仓时期的高僧荣西,将宋代的饮茶文化带回了日本,并撰写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时的茗饮活动在佛教寺院中盛传而形成寺院茶,后来又分为禅宗与律宗两大系统,这种将佛家思想与茗饮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几乎贯穿了此后日本茶道的发展史,是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内涵的发源之处。
室町中期的书院茶时兴之后,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逐渐脱离了中国文化的直接影响,进入到文化自觉自立的阶段。这其中,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位高僧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滕军对此也做出了精彩的总结:“在从书院茶发展至日本茶道的转折点上,村田珠光发挥了伟大的作用。他使茶与禅相结合在一起,开辟了‘禅茶一位’的茶道思想境界;他使简素的民具与精美的唐物相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和汉兼带’的茶道实践准则。
在日本茶道史上,继村田珠光之后,在千利休之前,有一位杰出的大茶人,即武野绍鸥。武野绍鸥的茶道是对村田珠光茶道的继承与发展。珠光将禅学导入茶道,确立了茶道的核心思想,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导入茶道,创意设计了诸多茶道的具体内容,为促使日本茶道的最后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继村田珠光与武野绍鸥之后,千利休在承接前贤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凭籍超人的艺术天分和丰臣秀吉的赏识,拓展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千利休使茶道成为了禅宗的另一种修禅方式;使茶道成为了禅的另一种表达;使日本和物的朴素简约之美得到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确立了日本民族独特审美观的自信。”经过这些茶道高僧的努力,茶文化完成了在日本的本土化过程,由此确立了日本茶道文化的民族性特征。这其中,千利休对后世茶道的影响最为深远,他的茶道由其子孙及弟子继承与发展,在此后四百年中形成表千家流、里千家流、武者小路流等诸多流派。
在江户时期和明治时期,日本分别形成了抹茶道与煎茶道,被视为日本现代茶道的确立。日本学者富田升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一书中记载:“江户时代,抹茶道从将军家和大名家获得茶职,地位较高,可安享于宗家制度。随着明治维新的到来,抹茶道失去了其经济的俸禄,直至明治中期急剧衰退。明治中后期至大正,益田顿翁和高桥帚庵等近代财阀风流人士,不因循宗家流派作法,而是通过大茶人的登场,使抹茶道步入了复兴之途。当时,经日清、日俄战争,国粹主义的强烈倾向及第一次大战前后的景气,对其复兴起了促进作用。大正期,茶道用具价格出现了异常高涨的现象,抹茶道进入了鼎盛期。
明治初期至中期,一个意想不到的潮流形成了,这就是与抹茶形成了鲜明对比的煎茶。煎茶最初是由隐元和尚将明代的煎茶法带入日本的,依其来源,煎茶标榜中国的教养和文人趣味。文人墨客聚于书斋,不拘格式地饮茶,赏玩器具和书画,赋诗作词,极尽文房清玩之趣。江户后期至末期,煎茶脱离了这种本旨,形成了重视煎茶用具和茶道礼法的煎茶道。逐渐地,煎茶开始游艺化,并扩大了民众基础,这是不可避免的潮流。”现代日本茶道的确立,以及日后广泛的传播,使得日本茶道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外界了解日本的一个窗口。
日本茶道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与禅的思想相联系。
总结起来即“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观念”。
“和敬清寂”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一期一会”。这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此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介绍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