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中篇爱情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24 11:48

人活着需要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滋润,有了这样的情愫,便有了一个完美的人生,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感人的中篇爱情故事。

感人的中篇爱情故事

感人的中篇爱情故事1:一生的痛苦

森一直想与梅离婚,从结婚不久就有了这个念头。当初的决定太草率,森甚至怀疑当初作出娶梅这个决定的不是自己。

并不是梅有什么不好。梅是个好妻子,勤快能干,会体贴人。如果家中只有一碗饭,梅绝对是让给森吃。左邻右舍谁不说梅是个模范妻子?

森说不出口,他不忍心伤害这样的好妻子。森想:等一段时间再说吧,都不是小孩子了,当初结婚草率,现在离婚可不能再草率。或许平心静气地相处一段时间,说不定能死心塌地爱上她,并从此打消离婚念头。梅可是个值得爱的女人哪!

可感情这东西就是怪,纵然她千般好万般好,森可以把梅当成最好的朋友最亲的亲人,就是无法让梅成为自己最爱的妻子。那离婚的念头不但没打消,反倒越是强烈,搅得森寝食难安。不能再勉强维持了,这样下去只是无谓地浪费时间……森酝酿着在适当的时候向梅提出离婚。

那天,森鼓足勇气正要向梅提出,却听见梅在厨房咳声不止,他跑进去一看,只见梅在烟雾缭绕中被辣椒呛得鼻涕眼泪直流。森说:“真是的,你受不了就少放辣椒,瞧你那受罪样!”梅甜甜一笑说:“没关系,你爱吃辣的!”森心一软,到嘴边的话又咽下去了,心说:下次提吧……

那天,森狠下心来正要提出,见梅正乐呵呵洗一大盆他刚换下来的衣服,不但没丝毫的不耐烦,脸上的笑容更是证明着她万分乐意这样的奉献。森不禁欲言又止。而梅呢,瞧见他这复杂的表情,却误会了,说:“没关系的,你在单位上班挺累的,要多休息,这些事以后全让我做!”森心一颤,又没忍心提出,心里再一次对自己说:下次吧……

那一次,森觉得无论如何都应该向梅摊牌了,他吃着烤鸡,默默想着怎样开口,却发现梅连一块烤鸡也没尝,他问:“你怎么不吃呀?”梅涩涩一笑,说:“你爱吃,你多吃点。娶我这样一个没能耐的老婆,让你受苦了!”森鼻子一酸,想好的“台词”又没说出口……

就这样,森被梅或一杯清茶、或一句话语、或一次雨中送伞……一次又一次打消离婚的决心。后来,两人有了孩子,这更成了不忍心离婚的重大理由。尽管离婚的念头在森的心头翻滚涌动,他始终没能提出过一次。

最难的一次是森狂热地爱上一个少妇,离婚的念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但最后他经过左思右想还是克制住了。因为森觉得要是因这种事而提出离婚,自己将是一个不道德的、遭人唾弃的男人,更是万分对不起梅。

好了,一切都熬过去了,两人慢慢都老了。老了,就更没那份闲心,少年夫妻老来伴,两人风风雨雨相伴过余生吧!

森后来总结了他的生活,虽然总感到痛苦,但他也感到无比满足。回首与梅三四十年的风雨人生,从没与她红过一次脸,让她幸福地走过了这一生,自己也算是对得起梅。梅是好妻子,自己也是好丈夫。森觉得自己很伟大,伟大到甘愿牺牲自己。

梅竟先森而身染重病,时间不长就要不行了。梅单独和森谈话,说她万分对不起森,临终前要把心里话说出来。她说:“其实我这辈子一直有离婚的念头,又一次次纠正了这个错误的念头,总是不忍心伤害你,就一次次痛苦地忍下来……我的牺牲让你快乐地过了这辈子,我也就无悔了……”森惊呆了,原来都以为自己是好人,却在漫长的岁月里折磨着对方,却只认为是伟大的牺牲。

感人的中篇爱情故事2:守望半个世纪的跨国情缘

李丹妮的父亲李树化,是祖籍广东梅县的泰国华侨。童蒙时期,李树化就返回祖国接受教育,在梅州中学读书期间,与同校学习的林风眠先生结为好友。辛亥革命后,林风眠组织了130位梅州青年出去看世界,李树化瞒着家人偷偷跑出来,随着同乡结伴远渡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

1926年,李树化娶了一位法国女子为妻,同年一起回到北京,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与林风眠共事。1927年5月24日,李树化的独女在北京出生,起名李尘生,法国名字叫丹妮。后来,李树化又带上全家随林风眠搬到杭州,继续在西湖艺专音乐系任教。

1953年9月,福建上杭人袁迪宝进入浙江医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公共卫生学科的大学生。他的俄文老师,就是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精通英、法、俄、德和中文的李丹妮。这位漂亮的混血儿,比袁迪宝大一岁。两人都有一双明亮聪颖的大眼睛,一见面,就彼此印上了友善和默契。李丹妮记得很清楚:“那是我这辈子当老师人数最多的一个班,120人!”身为班长和俄文课代表的袁迪宝,每次俄语考试都是满分。他的勤奋和优秀给丹妮印象深刻,而丹妮老师的专业精神也令他感佩不已。

李丹妮说:“我们接触得很多了,无意中我常找他,我想当时是我比较主动吧。”袁迪宝则回忆:“我们宗教信仰相同。再加上她经常给我拿字典、借参考书给我,甚至还有生活用品……毛衣之类,她也织过给我,白色的羊毛衣。我是很感动啊,那个时候我们可是穷孩子。”

不过她还是承认:“当时我们已经有一个什么感觉呢?我们两个很像,我们是一个人。”

命运

李丹妮身材娇小,可个性很倔强,认准了理就不会轻易屈服。有个例子: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中国各地都隆重悼念。在浙江医学院举行的纪念活动,大家也都自觉戴上了黑纱,可是丹妮说:“我为什么要戴?我家里没有死人。”活动过程中,要多次举起手来喊口号,她感觉烦了,有同学怕她惹祸,拽着她的手举起来。

1955年8月初,因为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袁迪宝所在的浙江医学院卫生系要并入成都华西医学院。临走前,丹妮隐约看出了袁迪宝有心事。

李丹妮说:“那时我已经有一点预感,他有事不敢跟我说,也怕我难过,肯定是这样的。”花港观鱼的池塘里浮沉着七彩鱼群,坐在芙蓉花树下,迪宝忧郁地讲出了心事:原来在上大学离开家之前不到两个星期,迫于姐姐的压力,迪宝已经与匆匆相识的姐姐同事黄秀雪结婚。也就在同一时刻,丹妮还知道了迪宝马上要去成都。

李丹妮的第一反应,是自己没有权利把幸福建筑在另外一个女人的不幸上,“去抢别人的幸福,这个结果我不能接受”。

在袁迪宝快要离开杭州前往成都的时候,1955年8月5日,以三潭印月为背景,他俩在苏堤上拍了一张合影,这是青春容颜留下的最后相聚。

等待

然而,不论是言语上的“分手”,还是真正的分别,其实都没有冷却两人的感情。他们每天都给对方写信,每封至少两千字,为了省钱,攒足一周的信才一起寄出。

“我正在热烈地爱着你,我正在热烈的爱着你,日夜思念正像你也爱我一般,假如我在为你郁闷,祈求得到你的爱怜,为了得到你的爱怜,我宁愿粉身碎骨……我祈求上天赋予我们,赋予我们,赋予我们。”这是1955年9月17日晚,袁迪宝在公园柱灯下写的信。

都说爱情是自私的,但即使他们深爱对方,即使袁迪宝的婚姻更多是出于对姐姐的顺从,但他从来都没有离婚再娶的念头,李丹妮也从未想过要他离婚。

1956年3月末,李丹妮决定去找浙江医学院领导谈一谈,此时她已经在学校当了六年助教,60元工资也一动不动领了六年。李丹妮是生活在新中国的青年,在一个热爱国家的氛围中长大,她也渴望进步。她想问问,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但是领导一句“我们总觉得你这么一个人,真是没有一点儿政治觉悟”,让她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天主教信仰的背景,以及坚持自我的个性,使她与那个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原本是为了求一个期许和希冀,结果是,李丹妮带着一个突发的决定离去。回到家,她跟妈妈说,想离开这里回法国。只是她自己绝没有想到,这一走,55年后才能再见袁迪宝。

李丹妮回到法国后一直没有恋爱也没有结婚。她说自己知道:“他一直没有忘记过我,就像我也从来没有忘记过他。写《混血儿》那本书时,人家经常问我,你这么一个女孩,我们不能相信,好像一辈子都没有人爱过你。我说,只有一个人住在我心里,只有一个男孩真正地爱过我,那就是袁迪宝。”

坚守

1956年7月12日,李丹妮和母亲到达法国马赛港口,她一心想着能见到从7岁开始心里就爱着的表妹了,没想到亲戚们却嫌弃从中国回来的她们。在上海离境时每人限带10美元,因此母女俩生活非常窘迫,而李丹妮的浙江大学学历,在里昂找工作也派不上用场。李丹妮为此一度常想自杀!她专门去一家药房穿了耳洞,借着皮肉的痛大哭一场,纾解悲伤。后来,远在泰国的祖母寄来了活命钱。此外,李丹妮用1年时间取得了速记打字的毕业证书,1957年7月1日应聘进一家公司,并在那里连续工作了17年。1960年,李丹妮获准入籍法国。

扶助

在中国,1957年7月,袁迪宝从成都华西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厦门市卫生防疫站工作。

李丹妮到了法国以后,还密切地与袁迪宝保持通信,她的信一开始是寄到防疫站。“哎呀,大家都来看我的东西,在50年代还比较开放,到60年代的话,就牵扯着意识形态,说你里通外国,不得了!”于是袁迪宝就让李丹妮把信寄到姐姐家。

1959——1961年,中国经历3年经济困难。恰恰在这3年里,袁迪宝的3个男孩子一个接一个呱呱坠地。李丹妮在与袁迪宝的书信来往中,知道了袁家的生活状况。虽然袁迪宝不肯,但李丹妮还是以法国公司寄商品的名义,不断地买奶粉、饼干、衣服、玩具等,寄到厦门。

“我不能告诉他们这是谁。有时我爱人看到我拼命看信,看英文信,会奇怪,我才稍微透露一些消息:说这个是我的俄文老师,对我非常好,给我的羊毛背心还在那里。就是这样子,也没有说很热恋的关系。我也告诉她,李丹妮写信来,问孩子需要什么东西。她说:”不要不要,不要麻烦人家!“

对此,李丹妮很坦然:”他后来还是很幸福的。几个孩子,你们看,都很好,是个很幸福的家庭。所以我有时候也想,如果当时我跟他结了婚,几个孩子会不会比现在更好。“

波折

1966年夏天,李丹妮和几个女伴相约登上阿尔卑斯山脉。她冒险从悬崖缝隙中摘了一棵火绒草,看起来像羊毛绒的白色小花,打算寄给袁迪宝。就在准备寄信时,收到一封从香港发出的匿名信。”信上说:‘不要再写信了,你害人。’“李丹妮一看就明白,这指的就是厦门的袁迪宝。她很害怕真的造成不幸后果,于是马上停止了通信。

直到1976年,李丹妮按捺不住焦虑和牵挂,再次往防疫站的旧址寄出了一封信。此时,防疫站已经搬走,信很快就因”查无此人“被退回。这是李丹妮保留的唯一一封自己写给袁迪宝的信:”……展开在我眼前的是你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二日的信,那似乎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通信,将近十年的沉默,你还在厦禾路住吗?迟疑了很久,终于决定给你写这封短短的信,但愿你能读到它……“

李丹妮也曾经在1980年、1986年、2000年3次回到中国,但均未找到袁迪宝。此后,李丹妮也就放弃了:”当时我想也算了,他的生活一定很好,孩子也大了。如果我突然又出现,他会怎么想呢?“

重逢

袁迪宝在70年代也写了七八封信给李丹妮,都被退回来。”我就以为她会不会到马赛、巴黎去工作了,地址变化了。我不相信她是短命鬼,她一定还在,一定会写信给我“。

1994年3月,袁迪宝的妻子黄秀雪患上了牙床癌,8个月后去世。从此,袁迪宝在厦门市兴华路卫生局宿舍的小房子独自生活了13年,自嘲已经成了”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我那个时候身体还很健康,游泳、走路都好,同事、姐姐、嫂嫂都劝我再找一个老伴。但是我坚决拒绝了,我还有一个亲人在法国。“

2010年春节,袁迪宝姐姐的儿子无意中提起袁迪宝年轻时与俄文女教师的一段情缘,袁迪宝的儿媳欧阳鹭英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我问爸爸,你为什么没有再和她写过信啊?他说,80多岁了,不知道还在不在,而且之前寄的信都被退回来了。我说,你再试试看吧。他没有说要不要写,就上楼去睡觉了。“其实,儿子袁维群看到,父亲的房间整晚都亮着灯。

2010年3月31日和4月1日,袁迪宝寄出了试探性的两封信,写着同一内容,寄给了不知道还在不在世上的李丹妮。里面有4句话:”亲爱的丹妮,愿上帝祝福你健康长寿,愿上帝保佑你健康长寿,就是要你健康长寿,请给我一封信。永远思念你的袁迪宝。“这一回李丹妮收到了!

李丹妮的笑发自内心:”在机场,老远就看到他,捧着55朵玫瑰。我心里面开始紧张,后来自己说,向前走吧。他也走向我,当时我们一句话也没说,就抱在一起……“

这是一次相隔55年之后的再度牵手:1953年9月,李丹妮与袁迪宝相知相恋,当时风华正茂;1955年8月,劳燕分飞从此隔洋相望相思。2010年的春天,袁迪宝从厦门接连寄出同一内容的两封信,只有四句话,让一直独身的李丹妮从法国里昂飞到爱人身边,重续前缘。这份穿越半个多世纪,流连欧亚大陆的深情,直到晚霞满天,终于驶进了家的港湾。

感人的中篇爱情故事3:胖天使也很美丽

美丽是女孩的身份证,然而,只要是女孩,爱情路上就有风险。

那时的她,美丽而纯净,笑起来仿佛可以让整个世界都变暖。围绕在身边的男子不计其数。他也是其中之一,只是特别的沉默,不会说甜言蜜语,不会变着法子哄她开心。只是她知道,他沉静的外表下有一颗被爱情涨满了的心。

只是围绕她的男子太多了,她不知道,究竟该把手放在哪一位男子的手心。

那个季节,苗条的她忽然发胖,一下子长胖几十斤,整个身躯像发酵的馒头,浑身顿时变得肉滚滚的。所有漂亮的衣服全都穿不进去,只好整天穿着肥大的衣裳蹒跚地走着。刚开始,那些追求者们还对她恢复身材抱有幻想,可是时间久了,渐渐都失去了等待的热情,她就像一株已经开过了的昙花。短暂的热闹之后,身边开始变得凄冷。

惟独有他,依然在身边默默关怀。他凝视她的眼睛依然满含温柔,就像她从来不曾改变过。

有一天,她在办公室忙碌,天气非常炎热,恰好又停水。她感觉又暴又渴。忽然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他站在那里,手里捧着两个西瓜,一副憨厚的模样。

他把西瓜剖开,红红的瓤,黑黑的瓜子,非常的漂亮。他分了一些给她,自己留着一些,低下头大口大口地啃着。

她捧着西瓜,眼睛顿时变得红红的,她背转身,不让他看见自己眼里的泪。

因为她看见,他分给她的,都是两只瓜的瓜心,那是西瓜里最甜的部分。他为她做着这些,举止自然,根本没有刻意的殷勤讨好,分明是来自心底深处最贴切的关爱。

那天以后,她主动牵了他的手,从此以后再不曾放开。

她想要他成为最有颜面的男子。相爱以后,她拼了命一样减肥,忍受了不少苦楚,终于一日比一日亭亭玉立,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恢复了以往的明艳。

于是,这样那样的男人又开始出现,个个都比身边的他条件要好,可是她从来都不望一眼。她告诉他:“我是为了你才减肥。”可是他

却说了一句让她差点又流泪的话:“有什么必要呢?不管你是150斤还是90斤,你都是我的天使。”

那一刻,她感觉自己就是那甜蜜的瓜心,被幸福涨得满满的,即使他不帅,没有什么钱,也谈不上多么有才能,可是那又如何呢?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男人可以给美丽的天使一个广阔的天空。而他,却是惟一一个可以让她从凡女变成天使的男子。

感人的中篇爱情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