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太极拳内气打通经络养生
太极拳的本质虽然是武术,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太极拳养生成为人们的需求。人们用太极拳内气打通经络养生,太极拳的特点是丹田内练,促进血液循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用太极拳内气打通经络养生。欢迎阅读!
用太极拳内气打通经络养生
修炼太极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学习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气血畅通,则可祛除百病。
众所周知,经络畅通,百病不生,如何通畅?练太极拳。
何以言之,有例为证。弟子老褚,原来身弱,血糖常高,浑身没劲。从师以后,老禇执着,苦练太极,气血通畅,大量排汗,排出湿毒,补充营养,新陈代谢,加之睡好,如今身壮,内气充盈,面色红润,血糖正常。
除老褚外,北京金梅,静海桂忠,真是巧了,原来同样,均结肠炎。拜师以后,他们苦练,病症皆好,吃吗吗香。老刘桂忠,为此感言,我啥不练,只练一拳。
特讲走气,内气助行,棚劲不丢,身含柔劲。柔劲蓄集,刚劲便出,刚柔相济,太极韵味,展现十足。如此行拳,大气而美。不仅如此,太极行气,久而久之,功力大长,防身也好,养生也罢,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气血充足,经络易通。如何气盈,练好太极。怎算练好?马权友言,自己舒服,人看舒服,上轻下实,立身中正,八面支撑,动似游龙,静如淑女,稳若泰山,发像猛虎。
怎样做到?这样练习,意念先行,头往上顶,肩往下沉,顶劲沉劲,形成对拉。松肩松腰,尾闾下坠,气沉丹田,裆内合动,脚下生根。如此以往,内气充盈。行拳走气,气走周天,通膀光经。气沉脚下,打通腿经,肾肝脾心,各经通畅。内气贴背,行气棚臂,通心包经。
第一种是通膀胱经
看膀胱经,从头走足,贯穿人体,在人背部,连着俞穴,俞穴通内,五脏六腑。俞穴排毒,靠膀胱经,排毒通道。气足行经,按摩俞穴,排出体毒。对慢性病,疏膀胱经,可以缓解。太极拳好。
第二种是肾肝脾心,四条径络,如能疏通,人便健康
肝若不好,肝肾同治,因肾不足,以养肝木。肾水不足,又会导致,不降心火。肾经心经,属少阴经。肾先天本,人体太阳。万病之源,从肾来找。肾肝脾经,都在腿内,行气脚下,走腿阴经。健康选择。
第三种是通心包经,健康心脏
若心脏痛,或是胸闷,找心包经,刺激穴位,天池天泉,重中之重。太极行气,棚劲灌臂,疏通径络,通心包经,如同按摩,刺激穴位。道法自然,行气特色,修身养生,真功选择。
太极拳的内气上身症状
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
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
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二、小腹沉实
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习练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练习者可以身体放松,缓解压力,集中练拳的手,可以释放大脑疲劳。
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
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四、产生腹鸣
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太极拳内气能调节脏腑功能,加快肠道蠕动,消化不良者练习太极拳能调理肠胃功能。
六、腰眼发热
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七、流动感
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练拳者出现以上现象;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
太极拳内气对人体气血的作用
一、人的内气是如何构成的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懂得养生,每个习武之人都动养,练习太极拳的内气,首先要懂得内气的构成。
人的内气亦称真气,是由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构成的,元气是先天这气,为肾之动气;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贯于心脏,上行于肺,推动营气、卫气的流动。
营气是由消化得来的水谷之精气,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行于脉中,营养全身的细胞;卫气是由水谷之悍气散于脉外,抵抗外来的邪气和病毒的侵入。
经络是气血交换的场所,一直联系到脏腑,内外都有其作用,通过经络将营养运输发往全身。
二、气与血的关系
人体的三大支柱,即气、血、经络,经络如同铁路,稳中有降液如同养料,气就如同火车,把养料源源不断运往全身。中医认为气为阳,稳中有降为阴,气与血是阴阳相随,互为滋生,互为依存的关系,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故曰:气者血之母,气行血则行,气滞血则淤,血滞多数是由气滞所引起的。但气也依附于血液循于全身,素称“气为血府,血能藏气,以气为主。”气和人则安,气乱人则病,气散人则死。
从养生角度来说,气被视为生命之源,是构成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灵枢天年》一书中是这样说的:“人生之初何其筑为基,保其立为盾,达到气稳中有降双盈。
太极拳内气的实质
首先弄懂内气是什么,才能揭开这自古以来太极拳一直把内气奉为至宝的原因。谈到内气就要说到经络了,按照中医的理论,内气主要是在经络中运行的。
那么经络又是什么呢?经络本身既非神经,亦非血管,它具有“低阻抗”、“高振动音”和“隐性感传”三种生物物理特性,其相应的物质基础是“表皮角质层相对较薄”,“菱形结缔组织束较多”,“神经束与神经末梢数量较多”,“肥大细胞也较多”。于是认为:经络是人体的具有立体结构的相对独立的调控系统。
有关经络系统的形成机制,人们从细胞的特性中发现经络系统的形成与细胞有关。在1939年就有人测出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为lOmv—lOOmv,可兴奋的细胞(神经与肌肉)膜两侧的电位差为60mv—lOOmv,相当于107v/m的强电场,如此大的场足以使很多无机材料击穿。
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的运输(如离子等跨膜运输)、能量转换(呼吸链中的电子转移传递)和信息传递(动作电位,钙位)等等都是电子转移和离子电流,还有心电、脑电和肌电等生物电在人体中的变化,又会产生磁场,所以在人体中存在着各种电场,磁场和生物电,它们的综合作用就形成了人体的一种场。“场”原本是物理学的范畴。
现代物理学把物质的形成归结为两种,即实物与场。可以说每一种实物都同时存在着它的场,两者是共存的。
人体的场因与人体状态,包括人的意识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不能将它归简单的物理场,而称之为人体生物场。而它们的各种活动的驻波叠加的峰就形成了经络系统。
因此经络系统是在生物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经络系统也可以被看作是有特定方向的人体生物场。它的最小生物场即是细胞的电场。
从以上的经络系统的形成和经络的生物物理特性和其物质基础中可以看出,内气的实质是人体的生物场,这种生物场可以调整人体的能量和信息变化。
因此内气是存在于每个细胞中的,它的主要运行方向是经络的运行力向,是一种场的能量。从经络的物质基础中可以看出它的神经数量较多,所以内气的运行是可以从神经上反映出来的。
反过来人也可以通过对神经的调整而对内气产生作用。而能够对神经进行调整的就是人的意识。也就是说人体可以通过意识调整经络中的神经状态来控制内气的运行而对肌肉进行控制。
人体的整体肌肉的统一作用要达到完美的协调和变化是不容易的,而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通过对内气的控制,就可以解决控制人体肌肉力量的协调问题。
通过内气就可以协调人体肌肉的各种力从而产生各种的劲力。可以看出内气与肌肉力量发生作用的纽带是神经。如下所示。
调控神经——神经作用产生意识——内气运行——全身肌肉之间山量协调变化——各种动力。
《十三势歌》中有“转变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些句子都说明了练太极拳时对内气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内气的运用,在各家太极拳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种劲法,它就是“在意识的指导下的内气流行与外形内缠外绕合一的螺旋运动”。
杨式太极拳的内劲就讲究人体 气圈的运用,“通过盘架子培养元气使之渐充.浩然之气便可由会阴周围升腾至百会周围,将胯、腰、肩三道气圈由中线向左右分隔,形成六个半径圈。浩然正气粗大,促使右肩之半径圈向前下转便能发出拉内劲。浩然正气平向前移便可发出挤内劲。”
太极拳的发劲练习程序一般先从基本动作练习达到基本协调后,这时一般认为内气能够贯通了,此时的运动则产生了质量的变化,即从以外形引内气阶段过渡到以内气催外形的阶段。
用太极拳内气打通经络养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