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经济有关的参考论文
军事经济平时在一个国家的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与规模的大小、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但取决于该国的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该国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军事经济有关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军事经济有关的参考论文篇一
《论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
【提要】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军事经济问题,是中国人在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崭新课题。毛择东围绕着发展军事经济力这一主题,创立了科学的中国军事经济理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确立了军事经济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军事经济的发展道路;制定科学、民主的军事经济政策,体现了人民军队军事经济的新特征;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建军,培育了军事经济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着眼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特殊性,科学分析了军事经济诸矛盾的相关性,准确地把握了军事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出军事辩证法的勃勃生机。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理论创新的科学成果,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指南。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贡献
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军事经济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崭新课题。毛择东围绕着发展军事经济力这一主题,创立了科学的中国军事经济理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确立了军事经济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军事经济的发展道路;制定科学、民主的军事经济政策,体现了人民军队军事经济的新特征;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建军,培育了军事经济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着眼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特殊性,科学分析了军事经济诸矛盾的相关性,准确地把握了军事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出军事辩证法的勃勃生机。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理论创新的科学成果,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指南。
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中,对中国军事经济和国防经济建设的战略性思考,是毛泽东思想在军事经济和国防经济建设领域的生动体现和展开。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军事经济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经济思想。同时,又吸收了中华民族军事经济思想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风格和作风。毛泽东首创了科学的中国军事经济理论,在战争与经济、战争与土地问题、战争与根据地经济建设、人民军队内部军事经济、国防与经济建设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军事经济问题,深化了对军事经济规律的认识。毛泽东所揭示的军事经济指导规律和基本原则,毛泽东所培育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我们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紧紧依靠人民,确立了军事经济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依靠谁来发展和壮大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实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的军事经济指导思想,使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获得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对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如何争取“民心”、利用“民力”提出过许多有益的见解。《孙子兵法》认为,民心的向背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当然,古代军事家没有也不可能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剥削阶级的狭隘私利也不可以使战争目的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契合。况且,历代剥削阶级的征战又难以完全避免“妨民”、“害民”的结果,必然使人民产生离心倾向乃至厌战、反战心理。因而他们利用民力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得到人民的全力支持。
孙中山提出了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的思想,但未能实行。他经历武装起义的多次失败之后,在晚年开始认识到不能单纯依靠兵力去奋斗,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事业,必须有全国农民和工人的参加,才能取得胜利。因此,他强调进行国民革命要依靠国民的力量,倡导武力与国民相结合。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的思想,反映出孙中山对战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体现了他依靠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思想。当然,孙中山这一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倡导武力与民众相结合,但在政治上受自身阶级的局限,最终难以真正地依靠工农群众来进行战争。
列宁领导的革命战争,主要依靠对象是武装的工人和士兵,对农民的经济利益不重视。在苏俄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布尔什维克党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法令,把农民除必要的口粮以外的粮食全部强制收归国有,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感情,严重影响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军队同广大农民的关系。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观察分析处理问题。他说:“我们的军队,是真正人民的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于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他总是教导全党全军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强调军队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的一根稻草、一个鸡蛋、一针一线都不准拿,使官兵们懂得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为人民当兵,为人民打仗的道理。
毛泽东提出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与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革命战争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本质上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因此,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必须实行人民战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毛泽东正确处理了军队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利益关系。他提出和实行的基本原则是:既要“取之于民”,又要“帮助于民”,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努力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千方百计地减轻人民的负担。为了不增加人民的负担,他要求军队首先必须帮助民众发展生产,然后再向民众征收税款,而且还要多帮助,少征收。他说:“在财政经济问题上,应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取得税收。对前者用了苦功,对后者便轻而易举。”为了使军队自觉地帮助人民生产,毛泽东提出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的“三队”建军思想,并亲自领导了延安的军民大生产运动。这样,就在“取之于民”的同时,也“取之于己”,外加“取之于敌”,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负担,从而使边区军民战胜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获得了民众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军队的更广泛的支援。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支前民工达539万人,承担了艰巨复杂的后勤保障和支前工作。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人民捐钱献物,这些感人的事例在人类军事经济史上都是罕见的。
后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按教科书的说法,在武装干涉和长期战争的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不对的,我们国内战争比他们长得多,没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又取得了胜利,主要是我们对农民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在战争中紧紧依靠农民。中国现代军事历史的无数事例说明,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的力量是军民结合型的整体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深厚根源则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正是如此,国外一些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者们高度赞扬了毛泽东依靠广大农民为主的人民群众赢得战争胜利的经验。一位美国学者说:“正是数以千万的农民积极地卓有成效地支持和参加了革命,才保证了革命的胜利。”
2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中国军事经济新的发展道路
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2.1开辟以农村根据地为依托的军事经济发展道路
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以土地革命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基地的军事经济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完全崭新的道路。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在城市中组织工会,发动工人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罢工,直至发动城市武装起义。法国巴黎公社武装起义是这样,俄国十月革命也是这样,都是走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因此,其军事经济战略主要依靠对象是城市的工人阶级,战略基地在中心城市。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则完全不同于巴黎公社起义和俄国革命。在敌人长期占领城市,井实行白色恐怖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转到偏僻的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解决人民军队的后勤保障、物资供应,的确是个大难题。一方面,敌我力量极为悬殊,客观物质条件极其困难,另一方面,共产国际有的人对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工作说三道四。1928年,布哈林代表共产国际参加中国共产党“六大”时说:“在一个农村区域中,聚集了这么多不生产的群众——红军”,“会像一个肥胖的大肚子女人,坐在某一个地方,便在那里大吃大嚼个精光,……到这时候,农民一定起来反对红军。”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党的“六大”召开不久,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批评“那些具有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的空洞乐观的头脑的同志们”,以为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针对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他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篇在斗争中产生的深刻尖锐的文章,从认识论的高度为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蕴含着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中国军事经济的发展战略。
毛泽东在科学论述战争与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独创地阐述了革命战争与土地革命的辩证关系。在中国进行革命战争,必须进行土地革命,二者的紧密结合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将革命战争与土地问题的有机结合,使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问题的解决有了胜利的途径,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也从根本上得到了保证。人民军队建立后,红军组织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客观现实,采取了“减租减息”的政策。在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后,又及时地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从而激发了人民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
在革命战争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关系上,毛泽东强调必须以革命战争为中心开展经济建设。毛泽东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为此,必须注意战时经济建设。战时经济建设必须以革命战争为中心。“经济建设事业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只有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地支持长期战争。
在人民军队内部的各种经济关系上,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军事、政治、后勤三部门的关系,建立健全了人民军队的各项经济制度,严格军事经济管理。探索出一套人民军队的经济保障方式:打土豪筹款子;就地补给,取之于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军队自力更生搞生产;就地筹措与后方供应相结合,以后方供应为主等。并实行了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使军事财力物力发挥出更大的军事经济效益。
在革命战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广大的农民群众为主要依靠力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基地,正确处理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不断增强了军事经济实力。在世界军事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军事家能就军事经济诸方面的矛盾问题,作出如此科学、而又系统的阐述,并且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伟大的胜利。
2.2对中国国防建设道路的探索
建国后,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加快国防建设,增强军事经济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在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刚刚起步的时候,我军曾提出了“学习苏联完整的后勤工作建设”的任务。后来,苏联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逐渐暴露出的问题,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重要的警示。1956年毛泽东在深入总结建国后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后来又作出许多重要指示,系统地论述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开始了对适合中国特点的国防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在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谈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时,教育全党全军,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在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对国防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毛泽东提出加强国防建设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目的是加强国防建设而不是削弱国防建设。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提出了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的思想。1964年又提出“两个拳头,一个屁股”的方针。所谓两个拳头就是一个农业、一个国防,一个屁股就是基础工业。强调基础工业“坐稳”了,打出去的拳头才有力量。这就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布局。
毛泽东提出的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体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毛泽东关于建立现代化的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的构想有三个特点:
其一,我们的国防工业要有能够制造各种武器装备、包括最现代化的尖端武器的能力。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将来,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8年6月,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我们也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1961年,党中央作出了以研制“两弹”为中心,加速国防科研和工业发展的重大决策。1964年10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其二,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相互衔接的军事工业生产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毛泽东根据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着眼于增强军事工业,尽快形成反侵略战争的能力,并促进边远地区经济发展,他一再强调,全国要搞大后方,每个大区要搞大后方,每个省也要搞自己的大后方。他还特别要求,地方要搞军事,各个省都要搞军工厂,先搞修理,后搞制造。
其三,统筹兼顾,平战结合。毛泽东在处理国防建设各种关系时,强调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统筹规划、保障重点,平战结合,使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军队整体建设协调发展,使后勤的各个系统协调发展。
在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工业尤其是现代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国防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生产力布局逐步平衡,军事高科技发展迅速,在短短时间里,我国突破了“两弹一星”的科学技术难关,创造了国防建设发展的奇迹。
3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建军,培育了军事经济的优良作风
毛泽东在他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征程中,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思想,弘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了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艰苦奋斗、勤俭建军,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是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最基本的观点。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强调,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会计制度的原则。为了在全党全军形成良好风尚,毛泽东到延安以后,狠抓了军事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极端浪费,一捣千金,但求铺张,不求实效”的腐化行为。他严厉指出,如再有这类现象发生,必须严申纪律,轻者批评,重则处罚,决不可对他们纵容,……这就是经济工作中的整顿三风,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执行。经过这次整顿,经济生活中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军队进一步形成。
毛泽东既把艰苦奋斗、勤俭建军当作克服经济困难的重要措施,更把它当作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将艰苦奋斗提到保证党和军队变不变质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当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显露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告诫全党、全军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军队干部的薪水问题时,表示赞成在和平时期逐步缩小军队干部跟军队以外干部的薪水差额,但不是完全平均主义。要求军队要艰苦奋斗,“军队要成为模范”,提出了“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的著名论断。[11]毛泽东强调,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建国初期,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党和军队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毛泽东还严肃地批评和纠正了我军部分后勤系统中存在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现象。
毛泽东提倡艰苦奋斗,同时也提倡关心群众生活。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也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毛泽东指出,我们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
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国防经济建设任务,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够强大,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勤俭建军、艰苦创业的原则,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军事经济有关的参考论文篇二
《军事经济资源与军事经济的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将军事经济资源概念的重新定义,把组织制度、知识技能和金融体系等因素归入新的军事经济资源观,提出现代军事经济发展是一种效率的新发展模式,并认为新军事经济资源因素的历史积累日益成为现代军事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分。同时,本文分析了新军事经济资源因素促进军事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并提出了发展军事经济新资源因素的思路。
关键词:军事经济资源;组织制度;知识资源;金融资源
近些年,军事经济资源的概念一直受限于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这三个基本要素的范围。然而,现代军事经济的发展经验显示,劳动力和实物资本对军事经济发展贡献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包括技术进步和教育发展在内的知识要素已把资本要素取代,成为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要素。新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出现,对以传统资源概念为根基的军事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现行的军事经济资源概念不能够清楚说明新军事资源要素对于军事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因此,在理论上将“军事经济资源”这一概念重新定义是研究军事经济理论的关键。
一、新的军事经济资源的概念
军事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所供给的可用于军事领域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是由这个国家在一段时期所持有军事经济资源的规模、品质、种类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的。劳动力、资本和固定供给的自然资源总量决定了军事经济实力,因而狭隘的“三要素”军事经济资源观就自然而然地流传下来。应该说,传统的军事经济资源观点对军事经济的潜在生产能力同军事经济资源之间关系的认识并没有特别的错误,失误的地方只在于这种资源观不加分析地接受了传统的生产要素理论,我们要对“军事经济资源”概念重新界定,首先需要对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
1、军事经济资源的存量与流量
慨括地说,任何一期的存量等于前一期期末的存量加上该期的净流量之和,而任何一期的流量则都要由该期期初的存量本质来决定。如果把军事经济资源当作一般军事经济分析当中的一个先行变量,它在任何一个节点上的存量性质都是确定的。同时,许多种类的军事经济资源在一段时期中发生变换的流量性质也是明显的。有了存量和流量的概念中蕴涵着的时间和积累的思想,就能够提高人们对于军事经济资源普遍存在着的狭隘的认识。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在他的落后国家经济增长理论中指出,除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一个国家的资源存量还应包括习惯、传统、目标、技艺等。可见,用存量与流量观点来考察军事经济资源的概念有助于人们超越对这个概念的认识。
2、军事经济的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
静态资源是指那些在军事经济分析中不作为变量考虑,但是在实际军事经济活动中需要的军事经济资源,例如过去的“三要素”军事经济资源观中。自然资源不作为变量考虑。还有一种关于静态资源的解释是,在任何一个节点上其资源存量都可以假定为常数的那一类军事经济资源。静态资源给一国军事生产能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自己并不参与其中。同静态资源相对应的是以不同的方式起作用的动态经济资源动态资源是军事经济理论分析当中的变量,一国军事生产能力的变动受到了动态资源的变动,可以依据存量与流量的观点来考察这些变量。
3、军事经济的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
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格雷戈里和罗伯特・斯图尔特提出的。他们指出,效率是指一个经济体制在特定时点的静态效率或一定时期内的动态效率,对可得到的资源有效利用。在格雷戈里和斯图尔特的分析中,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主要作为区分和衡量不同经济体制效率的指标。本文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在含义上有所拓展,因为仅仅用体制效率来解释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的移动过于笼统,我们感兴趣的是以动态效率递升的方式来决定生产可能性边界的那些基本构成。对“军事经济资源”概念的重新思考,就是以这种经济关系的存在为基础的。
二、现代军事经济发展的实质
同过去的军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实物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增加来推动不同,现代军事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新资源因素的积累和改进来推动。通过降低军事经济体系宏观和微观层次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成本,新资源因素以效率改进的方式来促进军事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代军事经济发展是一种效率改进型、集约型的发展结构。这种结构突破了以传统资源为基础的、遵循要素报酬递减规律的粗放型军事经济发展结构的局限性,表现为一种要素报酬递增的、集约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军事经济发展。
军事经济发展之所以是一种集约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原因在于构成军事经济发展的新资源因素都是具有历史积淀性质的动态资源。对新资源因素的边际投入成本远远不大于其积累存量所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资源因素与传统资源因素相结合,使社会生产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从而为军事经济提供了不断递增的收益报酬率。这种递增收益不仅源于新资源因素本身的积累增加,而且也包括传统资源因素的不断知识化、高效化带来的递增收益。这样增长本身就是新的军事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而使得军事经济不断获得长期持续增长的能力。现代军事经济发展与新资源因素积累之间的相互推动机制构成内在的良性循环,推动了军事经济实现无需外生因素推动的长期发展,克服了以传统资源因素为基础的军事经济发展极限,形成为一个在历史维度上没有极限的发展。
三、新军事经济资源因素对军事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
新军事经济资源因素与传统军事经济资源的不同点在于,它们对于军事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不同。军事经济体系的内涵资源因素包括组织制度、知识技能和金融体系,主要是通过提高军事经济系统的效率的方式来促进军事经济的不断发展。降低军事经济活动的内在成本是这些新资源因素为军事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主要途径,不过在具体的实现形式和途径方面,这些资源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1、组织制度主要以降低军事经济活动交易成本的方式,来提升军事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军事经济中的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是军事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结果在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要想减少未来不确定性对于军事经济活动的冲击,就要付出交易成本时间成本和信息成本来尽可能充分把握有关未来的信息,或者通过制度安排来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降低军事经济的未来不确定性,则军事经济行为主体所需付出的交易成本就减少。因此,组织制度资源的实质是通过降低未来不确定性的方式来降低军事经济体系运行当中交易成本的。
2、知识资源主要是通过改进其他资源因素的素质,提高要素生产率,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完成军事经济发展的。知识资源降低成本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以实物资本为载体,使得在实物资本中实现的知识积累、知识变更构成生产过程的技术进步,促进新的实物资本的形成,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军工企业生产过程的生产成本。二是以人力资本为载体,通过知识创新和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改进来提高军事经济行为主体的综合经济行为能力,从而降低整个军事经济的社会生产成本。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第一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根据世界银行的报道,现在世界上的财富由人力资本构成。可见,以人力资本为载体的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一国财富的主要来源,哪个国家拥有了“第一流”的头脑,哪个国家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
3、金融资源对军事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以降低宏观资源配置成本;二是微观交易成本的方式。作为金融资源,良好的金融体系会合理地配置军事经济资源以形成高效率的产出能力;反之不良的金融体系则会把资源分配给低效率的部门。同时,金融体系还必须监督资金的运用,以保持资金运用具有持续的效率,这时金融的功能就扩展到减少风险、增加流动性和传递信息等方面。所有这些功能的发挥都会促进其它动态军事经济资源的形成进而促进军事经济的发展。
四、21世纪我国军事经济资源发展的思路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经历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型,未来军事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将不再是自然资源、劳动力和实物资本。现阶段中国军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源于效率的提升,而效率提升取决于以新资源因素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历史积累。就我国目前实际的军事经济资源状况而言,能够推动和保证军事经济以内涵型、集约型的现代增长方式运行的新资源因素的历史积累存量相当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为了实现新世纪我国军事经济发展的战略宏图,根据新资源因素具有历史积累和动态发展的特性,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对新资源因素的存量积累主动进行培育和发展。同时,由于动态资源的边际积累受到当期有限资源条件的约束,面临着资源配置竞争的问题,在制定新世纪军事经济资源发展战略时,应尽量将有限的边际资源流量投向组织制度安排、知识技能创新和金融体系完善等新资源因素的积累方面,而那些同传统的军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军事经济资源则无须过多开发。
参考文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化绵主编.《中国军事经济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3]朱庆林,王新华,张忠义著.《军事经济基本理论研究》.黄河出版社,1993
[4]林家水主编.《军事理论概要》.解放军出版社,2003
[5]李建中.《国防经济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军事经济有关的参考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