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文化在中国影视中的体现与影响

发布时间:2016-11-11 23:31

异族文化在中国影视中的体现与影响

一、影片《南京!南京!》中日军擂鼓祭旗的场面

有人说影片结尾日军擂鼓祭旗的那场戏是最卖国、最没有意义的,可相比整部影片里的反抗、屠杀、强暴,日军祭祀死者这一幕倒是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印象。更有意思的是,陆川说这部分戏是他做梦梦到的,是天授的,鼓声中彰显着日本人的一种精神,所以他执意要拍。对于这一点全不管它是真是假,倒是他的一句话让人很是感慨,他说战争的本质就是:异族的文化在我们的废墟上舞蹈!他想通过祭旗这个情景来探视日本的文化和精神。以让国人知道我们的对手到底是什么?在日军擂鼓祭旗中,我们看到了庄重、传统、威严与秩序,看到了震撼的“祭”礼!抬起我们祖先的大鼓,一声“唝”,一声沉重的“唝”!然后鼓声音序不断,鼓在不断地向前,鼓前穿着传统的日本男人在跳祭舞,那种庄严的秩序,那种文化传递的感染,那种对死的真正敬畏,对灵魂的安抚与感谢,让我感到真正的无言、无颜、无炎!这才是电影的高潮!这才是陆川想要告诉我们的真正战争!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凄惨!这才是对我们灵魂思想的屠杀!他在电影开幕前曾经说道:“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现在让我们汉族,或让我们中国人拿出一段震慑人心的代代相承的文化的东西,我觉得已经没了。我们就剩秧歌了,我们真正的东西在哪儿呢?”而在祭礼之前,陆川把镜头给了小妹(姚笛饰),她孑然站在台子上,满脸无知的笑容扭着秧歌,旁边的伊田把她拉到角落给了她一枪,然后跟走在身旁的角川(中泉英雄)说:“活着比死更艰难…”这一枪,留下了更多的意味深长……我还记得我的一位朋友这么说过:“战争,也许是人类亘古以来最基本的舞蹈,以不同的舞步,舞出摧毁,舞出废墟,也舞出文明,舞出繁荣…是人性最赤裸的身体语言。”我不知道我们的舞姿还剩什么?我们的舞姿还能舞出什么?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历史还剩下什么?这才是陆川想要告诉我们的真正战争!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凄惨!这才是对我们灵魂思想历史的屠杀!

在祭旗的擂鼓中,我感受到了震撼,其中的节奏甚至让人有些悚然,真像是在招魂。表情的凝重,诡异的步伐,铿锵有力地前行,摄人心魂,除了感受到一种军国主义的气息,似乎还有一种民族的凝聚力。就是这种军国主义与民族能量的结合才让他们那样地肆无忌惮,才让他们那么的惨绝人寰。我们不仅仅要面对历史,铭记历史,更要从中汲取教训;我们不仅要直面日军的残酷,正视仇恨,更要了解对手的真正本质。所以,我们在为“中国万岁,中国不能亡”此等的口号而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的时候,也要静下心来,能够真正地去审视我们的对手,他们为什么有如此的野心和能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重新立于民族之林,才不会让满腔的无尽仇恨填满自己的头脑而忘了继续前进和超越。诚然,日本人的文化和精神,并不是祭旗这一段戏所表达得那么简单,日本人对中国人瞧不起,滥杀无辜,但却对中国的文化非常敬服,现在似乎在日本到处都能看见我们的文化的影响,只不过已融入了他们的文化中,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精神。自古我们就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可却被外国人利用得很好,可如今还在仇恨着,甚至连对手的优势都不愿意触及,而一再地抵触,就因为曾经屈辱过,连面对历史的勇气都没有,永远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在前行,终究还是没有醒悟过来。异族的文化在我们的废墟上舞蹈,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国人再也不能麻木不仁。如影片中明明手里有枪而又流泪举手投降,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呢,没有民族气节,失去了国家的归属感。自然就不知亡国恨的悲哀;如影片中看着周围的大人们都举起了双手,无助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孩童的不知所然,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呢!孩子们都还不懂是怎么回事就成了亡国奴,怎么会成长为救国救民的栋梁?国家需要骨气,民族需要力量,每个国人更应有一种忧国忧民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后人。

二、影片《南京!南京!》中日本兵角川的异族文化体现

中泉英雄饰演的角川原本是一个纯朴的日本农民,战争把他变成了杀人狂,但他内心仍有温暖的一面。他爱上日本来的慰安妇,哪怕被同僚嘲笑;他对国际保护区里的姜老师也有特殊的感情。当宪兵队打算把姜老师押回去的时候,他听到姜老师“杀了我”的请求,冲出来给了她一枪。同时作为一名侵华日军士兵,在这场战争中逐渐崩溃,最终走向毁灭。

《南京!南京!》最大的争议可能就数片中角川正雄这个日本兵的角色。心地善良的角川误杀了躲藏在木柜里面的中国人即慌张地连说对不起,把遭遇的第一个日本慰安妇视为未来的妻子,最后放走了准备枪杀的两个中国人后自杀。影片适当表现了角川的同情,甚至对杀戮的反感。影片虽然表现了异族文亿的群魔乱舞,但是多了些人性化的东西,当然这些人性化的东西都是以日本士兵的角度来阐释的。像角川对惨状的淡然目睹,对慰安妇百合子的复杂又深刻的感情,对江淑云数次冒充妻子而救人的视而不见,然后又答应她对死的要求,还有影片最后释放幸存者的举动而又饮枪自杀…一可谓不胜枚举。但是影片中也有这样一组对比镜头:在长江边,已经占领了南京并沾满了中国军民鲜血的年轻日本兵,在洗澡、嬉戏、玩乐,甚至还有搞笑的情节掺杂其中,如果撇下整个影片单看这组镜头,那真是愉悦悠闲的一刻,甚至让观众也能跟着一起轻松下来,可是我们不能忘了他们刚刚屠戮了我们的同胞,而且是30万同胞啊。所以,尽管日本兵角川的“人性化表演”充满了异族文化的视觉,但是残酷的杀戮注定了他心灵的崩溃。

异族文化在中国影视中的体现与影响

三、影片《拉贝日记》中体现的“国际因素”

《拉贝日记》在尘封了60年后终于面世。拉贝,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商务代表,在中国工作了30年。在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前后的日子里,出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他以其独特的身份、西方人的视角,在呼啸的枪炮声中、在尸骨遍地的金陵古城,用充满激情而又冷峻的笔触逐日记载了这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日记所展示的侵华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以及拉贝先生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都将使今天的中国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过去、更深刻地思考未来。

整部片子看下来给人最大的感触就是两个字——救赎。电影通过日记讲述历史,真实地还原了日记里面的内容,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讲述日军的暴行,感觉更为客观。首先,影片对人物的刻画十分丰满。一个信仰纳粹、在中国生活了27年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拉贝先生,在自己即将离任顺利回到德国的时候,遇到了南京大屠杀,他由原来的满不在乎的态度,转变为毅然地

送自己的妻子离开,而将自己的脚步停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并与威尔逊医生等外国友人建立了国际安全区,保护了中国20多万人的生命。拉贝这个角色显得有血有肉,非常人性化。一个国际友人能够在南京这座危城之下和侵华日军斡旋,这需要无比的勇气,拉贝一开始是想逃走的,但中国是他生活了20多年的第二国土,他不忍心看到这里的人民惨遭屠杀,所以他最终决定留下了拯救这些无辜的人。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在乌尔里奇·图克尔的表演中有很真实的再现。第二,影片中也有许多感人的场景,拉贝将中国难民藏在德国国旗之下免受敌人轰炸的场面,威尔逊医生救死扶伤的情景,金陵女校的杜普蕾将众多的战俘藏起来不交给日本人的举动,当拉贝与杜普蕾、罗森博士挺身而出抵抗日军的场景无不让人为之感动。这部影片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国际友人”——约翰-拉贝先生,以及和他一起的曾经给我们提供帮助的国际友人们,我们应该将他们深深地记在我们的心里。《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是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历史证据。通过《拉贝日记》这部电影,我们又一次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那场人间浩劫。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的伤痛,用外国人的亲身记录,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历史尘封往事,还有那25万鲜活的生命是如何逃离日军屠杀的,拉贝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了一个英雄的伟大事迹。

四、影片《拉贝日记》中体现的异族角度

《拉贝日记》是部中德合拍的电影,从严格的角度来说,《拉贝日记》应该算是一部德国电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杀”这个背景,给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国烙印。这是一部从异族角度来观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能够在中德两个国家——它们二战中分属不同阵营——都得到认可,它鲜明的反思立场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国作为纳粹主义的发源地,战后对那段历史的反省和清算是极其彻底的,连起源于旧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操都因为曾经被党卫军和纳粹军队所采用,而在战后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的象征予以摒弃,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和行纳粹敬礼。正是这种坚决而彻底的态度,为德国赢得了反思战争和历史的权利。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贝日记》的主人公约翰·拉贝先生,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凭借身戴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但这些历史细节的出现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因为这是一个有资格去面对历史的国家,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摆脱历史的纠缠去直面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约翰·拉贝经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让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因此更值得我们去追逐。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我想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纵观中国近代史,落后就要挨打。南京大屠杀就是重要的证据。70年后的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场梦魇背后所积攒的怨恨。面对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举动,勇敢者会感慨光明的珍贵和自我救赎,怯懦者会哀叹人生的虚无和自我欺骗。但无论如何,那丝光明总是存在的,只看我们如何去选择。对于我们来说不要让30万仅仅成为一个空洞无力的数字,更不要变成苍白无用的仇恨,也许我们真得欠缺对死难者一个民族式的祭奠,这个祭奠需要民族的觉醒,需要一个民族的反思,需要—个民族的凝聚!

异族文化在中国影视中的体现与影响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