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最后一分钟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7-05-12 14:38

《最后一分钟》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饱含深情地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4课最后一分钟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24课最后一分钟读书笔记

1997年7月1日,当香港回归倒计时为0时,所有中国人激动的心情不禁喷涌而出。百年的硝烟终于在这最后一分钟散尽了,饱经沧桑的香港在这最后一分钟回来了。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我的心中也汹涌澎湃。将近一百年啊!一百年没回家的香港啊!所有中国人按捺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那穿透了百年等待的泪珠,也随之滚落下来。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香港回来了,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强大了!

文中有一句话写道“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已将血和刀光铸进我们的灵魂。”那段屈辱的历史,那道不灭的伤痕,已深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读了这句话,我不禁感到愤怒。英国逼迫我们签下条约,本来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却要交给别人去管理,这都是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结果啊!

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当我们还在用刀枪时,英国已经有了手枪和大炮。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落后,香港才会被迫与我们分离,承受着无法与亲人见面的痛苦。“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小学生更要努力学习,中国才能更强大,才能不再受其他国家的欺辱。

最后一分钟,香港已告别了昨日的悲伤,迎来了今日的辉煌,而我们要更加努力,一同见证祖国的腾飞!

24课最后一分钟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强迫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24课最后一分钟课文背景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在全世界无数目光的聚焦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大会场内冉冉升起。全体中国人共同欢呼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

香港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大喜事,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是国际间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范例。从此,香港开始了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香港岛被永久割让,正式成为殖民地。九龙半岛在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也被永久割让。1898年,英国向清廷租借新界99年,租约于1997年7月1日到期。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开始与英国谈判香港的问题。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提出中国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他还向客人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撒切尔夫人当面称赞这一构想是「天才的创造」。此后,经过多轮谈判,到1984年撒切尔夫人再度访华时,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设想在回归的香港建立特别行政区,并根据在《中英联合声明》中所作的承诺,制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明确了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1997年7月1日零点,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当日零时4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与此同时,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宣誓就职。自此,历经150多年殖民统治的香港进入历史的新纪元。

24课最后一分钟读书笔记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