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的小故事
音乐,让我在悲伤时感到一丝快乐,让我在感动时潸然落泪。音乐让我知道,人世间的各种欢乐,各种辛酸,各种痛楚;音乐让我知道,只要有音乐,我就不会孤独,不会寂寞。音乐,为我的生命注入了无穷的动力。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音乐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音乐的小故事篇一:不务正业的音乐家们
1858年5月15日,年轻的亚历山大·鲍罗丁从俄国圣彼得堡医学院毕业,他以一篇《化学与毒理学视角上砷酸与磷酸的类比》取得了医药化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又赴德国海德堡从事博士后工作,致力于有机卤化物和苯衍生物方面的研究。
当然,今天的人们知道鲍罗丁并不是因为他在化学上的成就,而是因为他的音乐。自古宅男爱艺术,鲍罗丁就是典型代表。1862年起,他开始跟随巴拉基耶夫学习作曲,第二年更是与一位钢琴家结婚。他的两部交响曲与两部弦乐四重奏接连出版,还被吸收进了由5名俄国主流作曲家组成的“强力集团”里。但是,尽管已经在作曲界混到了这种地位,鲍罗丁仍然没忘记他作为化学家的本职工作。1872年,他独立发现了羟醛反应,这种反应是现代医药合成的基石之一。鲍罗丁上百年前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可以在学术数据库里查到。
据说,这位化学家经常在实验室里酝酿乐思,写作乐曲,因此也经常耽误实验甚至弄坏实验器材。好在他两方面都没有耽误,不论音乐还是化学方面的成就都足够令他留名青史了。
其实在著名作曲家里,在别的领域也有建树者不计其数,特别是不少作曲家拥有法学或是医学学位。最夸张的例子也许是法国作曲家卡米尔·圣桑了,这位大音乐家简直是几百年一遇的天才,除了《动物狂欢节》《骷髅之舞》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之外,他还是一位有名的数学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则涵盖了声学设计、罗马帝国时期剧院的内部装潢、古代乐器等领域,还写作过一本哲学专著,写过诗集和剧本,在大学里开讲座讲解海市蜃楼的原理。作为法国天文学会的会员,他经常为日食等天文现象的出现而举办专场音乐会,这位跨越了无数个领域的天才成为当时法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之一。许多人批评他太过“不务正业”而耽误了作曲。但圣桑流传下来的杰作已如此之多,难道还不够伟大吗?
前不久,著名的维也纳医科大学向39岁的曼弗雷德·赫金颁发终身教职,他是一位糖尿病及肾脏移植方面的专家,同时他的名字在音乐界也并不陌生,因为他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低音提琴演奏员。赫金2001年加入了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兼职拉琴,同时在德国继续着繁忙的学业;几年后,他不仅拿到了医学学位,还被选拔进了维也纳爱乐乐团,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其实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想成为某个领域里的专家尚且越来越难,达到“一专多能”的程度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但音乐家们也未尝不能在别的领域里试试身手,虽然未必成“家”,但人生必将因此而更加绚丽多彩。
关于音乐的小故事篇二:今晚,来我家开音乐会
平凡生活中,最需要来一场精神的盛宴,找一处心灵的休憩地。
一切的缘起,都因为克莱普顿,源于去年那个夏夜,他在北京国家音乐厅的一场演出。当他的那首《泪洒天堂》从指间飘出时,我看见坐在身边的庆已是泪流满面。
那个晚上庆一直在沉默,直到躺在床上了,我伸手关掉床头灯的瞬间,他突然瓮声瓮气冒出一句:“我想好了,我要成立一个乐队。”
成立一个乐队是庆大学时就有的梦想,他有一帮爱音乐的朋友,有的擅长打鼓,有的擅长键盘,有的擅长贝斯,按理说成立乐队是分分钟的事,只是上学时穷,买不起昂贵的乐器,尤其架子鼓,要好几千块钱呢,这梦想就被搁置了起来。大家都约定:等到毕业之后挣钱了,把家伙什儿都备齐了,就成立乐队,不为别的,就为自娱自乐!
却没想到大学毕业后,几个朋友为了在这个城市立足四处奔波,四散在北京的各个角落,接踵而来的是恋爱、买房、结婚、生子,生活像一个急速旋转的摩天轮,带着他们翻天覆地,不容喘息。好不容易等到尘埃落定,却发现彼此早已疏于联络。
庆偶尔还是弹弹吉他的,通常在晚上,我入睡之后。他独自坐在书房的地板上,弹一首又一首曲子,神情静默而悠然。我知道那是属于他的私密时光。
但是我并不支持庆组建乐队。很多实际问题浮现在脑海——乐器要花很多钱吧?在哪排练?不会荒废工作吗?能和睦相处吗?万一闹出点矛盾咋办?
庆没有坚持,婚后这些年他一向尊重我的意见,只是说:“那约他们来家聚聚总可以吧?”“当然。”
没想到真的都联系上了,小萌、松川、凤鸣、国栋、那迪,这些经常出现在庆嘴边的名字,终于一个个变成活人出现在我眼前。都是三十好几的人了,有的已经发福,有的当爹了,有的结了婚又离了,时间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痕迹。
细说从头,一大帮朋友坐在一大堆空酒瓶中间,开始谈起音乐。庆拿出吉他,当那首他们当年最爱的《海阔天空》的旋律响起时,所有人都沉默了。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那样一种明明内心激情即将满溢、但使劲压住不好意思流露出来的表情,深深打动了我。
那天,几个大男人唱啊喝啊,一首又一首老歌,将我们带回激情四溢的岁月——动力火车的《明天的明天的明天》、黑豹的《Don’t break my heart》、涅槃的《Come as you are》……一向内敛温和的庆这么快乐这么放开了——婚姻能给予一个男人的,实在是太少了啊。我突然做了个决定:那就组建一个乐队吧,我们没有孩子,家里也够宽敞,可以把书房腾出来给他们啊。
我将这个想法一宣布,大家愣住了,随即纷纷响应。尤其是松川,当即就要上网查乐器价格,“这么多年,我就忙着挣钱,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心灵了。”而国栋,近似叹息着说:“有时候觉得特孤独,翻开通讯录,几百个电话号码,愣是找不出一个可以交谈的人。”还有那迪,喝醉了,抱着酒瓶喃喃自语:“今天,我才觉得我又活过来了……”
大家分头行动,不到半个月,架子鼓、键盘、贝斯、吉他,一样一样进了我家书房。庆也鸟枪换炮,之前的吉他淘汰了,换了一把觊觎已久的Epiphone电吉他。那些日子,他一下班就奔向书房,摸摸这个碰碰那个,爱不释手,像个得偿所愿的孩子。
乐队的名字,叫“鹰的翅膀”,是庆的意思。他说在他的家乡内蒙,鹰代表男人,而对于他们这帮男人来说,音乐就是他们的翅膀。
大家说好每个月末是固定的相聚时间,内容包括排练、演唱、喝酒、聊天……而我,很幸运,是唯一可以参与这场男人狂欢的异性。
每次他们来排练,第一首一定是《嫂子颂》,指定送给我,拍我的马屁,说穿了还不是想让我心甘情愿做后勤,要给他们端茶递水,近八个人的吃喝,几乎提前一个星期就要开始准备。
累吗?是比以往累些;烦吗?也有一点儿。但这些和庆的快乐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快乐了,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我呀。
如果说,以往庆对我的照顾谦让,多出于一种责任,或者修养,那么现在,我越来越能感到他发自内心的感动、爱意。最重要的是,我又重新收获了一个飞扬生动的男人。
而那帮朋友,也把每次聚会当做一场精神的盛宴、心灵的休憩。这一点,从他们进门时急切得顾不上脱鞋就可以看出。看着他们演奏,听着他们唱歌,和他们一起聊天,不也是丰富了我这样一个已婚女子的生活吗?
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我只是尊重、理解和支持了一个男人的梦想。
这样想来,其实我还是赚了。
关于音乐的小故事篇三:让我们用音乐为你加油
8月4日晚,雷电交加,大雨如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厅内,激情的歌声久久回荡。身着最普通的文化衫,11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献上了最深情的歌声。穿上正式的礼服,58岁的国家一级演员赵钢教授完成了一次难忘的演出……该校音乐学院的师生们,用这场音乐会为李强加油,并以此答谢所有关心他的人们。
李强是该校音乐表演专业2012届本科毕业生,患有遗传性强直性脊椎炎。还有半年就要毕业时,病情突然恶化,只能回到老家河北新乐市治疗。但他没有放弃音乐梦想,凭着顽强的意志顺利毕业。
他的故事打动了一颗颗善良的心。近百名爱心人士通过捐款、提供治疗,来帮助这位阳光男孩。一周多时间,音乐学院便为他募集到21280元善款,将由他的室友刘文迪前往新乐市转交。
音乐会上,学院76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挑起大梁。一年前,他们走出校门,奔赴基层教育一线。这个暑假,他们回到母校,攻读教育硕士。为了病床上的学弟,这些毕业生承担起音乐会的台前幕后,排练了大部分节目。
他们还为李强创作了一首诗歌《你在哪儿》,在音乐会上朗诵:“宿舍里听不到你爽朗的笑声,毕业照上搜索不到你的身影。我们满载祝福,却在不到10平方米的门卫房里看到你背后的坚强。你是黑白键上跳跃的字符,你是五线谱上动人的乐章……”
音乐学院50余名2012届毕业生从全国各地赶回。华雨辰、许曦文唱出《爱在天地间》,张文一、程俊献上《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李强的同班同学赵玉琦专程赶回武汉,一直在后台忙碌。音乐会的第二天早上,他便乘火车赶往厦门一所中学报到。同学们说,虽然能力有限,仍然想为李强做点什么。
青年教师吴昊将一曲《渔人码头》,献给了所有追逐梦想的人。他说:“挫折不能阻碍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勇敢追梦的人。”
李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感染着学弟学妹。为吴昊钢琴伴奏的2011级学生刘心遥,第一次知道李强是在6月举行的毕业晚会上。无法回校参加晚会的李强,当时在电话里献唱一曲《今生缘》,让许多师生泪流满面。
“请记住,在冬日那片酷雪下,深藏着一粒种子。一旦春阳临照,就能幻化成一朵玫瑰……”2009级和2010级的几位学生,共同演唱了外国经典名曲《玫瑰》。赵梦莹说,以前演唱这支歌曲时,大家体会的是创作者的感情,而这次表现的是自己的内心。
尽管正在放暑假,闻讯而来的师生们仍挤满了音乐厅。他们将最热烈的掌声送给音乐会,还有这位也许曾在校内擦肩而过的男孩。
辅导员陈志现场连线李强。与父母居住在新乐市一间门卫房里的李强,通过电话,清晰地听到了全场师生的高呼:“李强加油!李强加油!李强加油!”
他的声音有点颤抖:“我有很多很多感谢的话想说: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感谢亲爱的同学们,还有社会媒体和爱心人士。你们的关心带来无限温暖,我一定会坚强地站起来,继续自己的音乐梦想。”
关于音乐的小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