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年创业调查分析
不知不觉, 80后 已经长大。 80后 ,在不少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往往与享乐、游戏、足球、时尚等词汇有关,他们的性情往往与幼稚、骄纵、浮躁、桀骜不驯有染。但同时我们又看到,有许多 80后 却以自己的果断、坚持和创新,走向了创业之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80后青年创业调查分析。
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比例小于1%,而在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比例则高达23%—25%。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曾表示,大学生创业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核心问题。
现今,就业形势严峻,如何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拓宽大学生创业途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和保障,成为政府和社会不可忽视的课题。
台州,民营经济发达,有着较好的创业土壤。相对于其他地方,台州80后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较多。这里边,有子承父业的“民企二代”,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大学生,有甘做农业创业先锋的大学生“泥腿子”,有在市外奋斗的台州籍大学生,有把台州作为创业舞台的外来大学生。
他们,构成了不同的创业群体。透过对这些群体的报道,我们试图较为全面、深刻地了解大学生在创业中的精神风貌,了解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甘甜、苦涩,欢欣、惆怅,了解创业中大学生的共性特征和心中梦想。
从本期开始,本报新闻视点推出“80后大学生创业调查系列报道”,希望带给广大读者以某种启迪。“子承父业”的现实选择 ——对“民企二代”的特征分析有这么一个80后群体,他们大学毕业后,不用为找工作而发愁。
他们的父辈办有实业,拥有一定的财富。这些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有的直接被父辈们推上子承父业的位置,有的则借助父母的资金后盾,自己另辟天地。走进这群或纨绔、或低调、或奢靡、或勤奋的“民企二代”,去寻找这个群体的特征。多数“民企二代”,不愿意早“接班”却绕不开传统观点上,总认为家族企业未来最好的掌门人是儿子。但有一组数据让人尴尬,“中国90%的家族创始人希望子女接班,但95%的子女却不愿意接班。”
这一说法,得到温岭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丁世前的大致认同。“我认识的一些‘民企二代’,大学毕业后,并没有马上回家接班。他们中的有些人个性突出,不愿意接受家族企业,但被父母逼着回到自家企业上班。”“我们原本没有想过,这么早回来接班。”在和记者聊天中,很多已经接班或回家另辟蹊径的“民企二代”,都道出了这样的想法。
作为家里的独子,陈宇航从未想过自己要回温岭,和父母一样辛苦打拼家族企业,但最终还是回来了;林华是家中的长子,企业新项目不断扩展,虽说他也不想直接回自家企业上班,但除了回家打理项目,他没有别的选择。
他们最终选择回家原因都差不多——父母五六十岁了,他们干了一二十年,很辛苦,而自己作为企业的继承人,必须回家承担责任。当然,“民企二代”不愿子承父业,或无能力子承父业也不少。
很多“民企二代”个性鲜明,不愿接受家族企业,宁愿自己去创业或到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单位工作;也有企业家父亲不愿儿女过得像自己一样辛苦,主动收缩战线的;而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重大关口,子女知识、见识、能力有限,导致无法接班的也不少见。
与父辈们在“碰撞”中前行,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创造财富,“市场竞争这么激烈,虽然孩子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商场的水太深了,孩子太嫩,能否将企业发扬光大,我有点不敢说。”一位企业家在接受采访时,对自己儿子能否接好班显得信心不足。
很多父辈,对经验不足的子女不放心,深怕自己几十年心血创下的家业,砸在自己孩子手上。可孩子们对自己的能力却充满信心,他们认为,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完全可以创造出比父辈更多的财富。28岁的小冯觉得待在父亲身边,受约束的事情太多。干了一年多之后,他就另辟天地,开始了单干。
小冯的父母和他姑姑一起,开了一家农用喷雾器厂。学贸易专业的小冯,在汽车4S店锻炼一年后,回自家厂里,管起了业务。可是,家里长辈的保守思维方式,让“新潮”的他无法接受,而自己违心接受,心里多少有点不爽。
在那个位置还创造不了效益,那就干脆不做。一年后,小冯在父亲那儿借了20多万元启动资金,办了一个喷雾器配件厂,其中有一部分货是供给父亲厂的。又一年后,他小赚了一笔,准备扩大规模。
和小冯不同的是,林华选择了和父亲在一起干。毕竟是两代人,观念冲突还是有的,但大多时候,林华以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证明了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据丁世前介绍,年轻的民企二代,思维方式新颖,一旦他们看中了,就不放过机会,不过,很多人觉得父辈做实业太辛苦,喜欢偏向做贸易。
办事眼光远,有魄力,在父辈基础上创新、求精
“不亲自去管理企业,早晚会垮的。”父辈们都存有这样想法。在父辈们眼里,把企业交给外人打理,不现实。因为他们不愿意将自己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交给“外人”去经营。
张波的父亲,今年55岁,从事医药生意,几十年在商场打拼。早几年,儿子不在身边时,他想过请个经理人来打理生意,可一直在犹豫。他和很多人的想法大致一样,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无法相信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找个外人来掌握你企业的技术核心机密,很危险,完全有可能随时被拿走。”在父亲的再三召唤下,张波辞掉省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工作,回家帮父亲打理连锁药房生意。可干了半年,张波觉得很累,终于明白父亲催他早点回来接班的缘由。
这时,张波也意识到,企业要想发展,没有新思路,销售业绩肯定上不去。父子俩绞尽脑汁想方法,只是在守江山。父亲有着固有的经营模式,让他转变,有点难,而自己在商海中,算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于是,他坚定了请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位,有着在全国连锁药房管理经验的经理人,双方相谈甚欢后,他高价聘请了过来。
一年下来,张波的魄力得到了很多体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花30多万元年薪请了一个高级管理人员,结果给我创造了300万元的效益,何乐而不为呢。张波说,自己属于有胆魄的人,但像他这样有胆魄的“民企二代”可不少。他说,他身边一些做企业的朋友,都开始在父辈基础上创新,追求品质。
家族事业传承,需要找到新出路
在我市,一大批企业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靠家庭小作坊生产起步。他们留给别人的印象是,创业条件艰苦,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几十载似水流年,当年的创业者已逐渐步入中老年,他们辛苦打下的江山似乎天经地义由儿女来继承。怎么才能让下一代把事业传承下去呢?这是所有台州民企面临的课题。
有业内人士提出,家族企业将面临几条道路选择:一是打开“家门”,聘请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仿效国外成熟家族企业的做法,建立基金会,由子女持股,下一代不参与企业的运营;二是说服子女回归家族,承担责任,传承企业;三是将企业通过产权交易或公开上市途径变现,成为子女创业的基金,投入子女自己喜爱的事业中去。因此,家族企业未来在传承问题上,需要从传统文化特性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建立一种有利于企业生存与持续繁荣的制度模式——把“家族文化”转化为“家族企业文化”;合理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模式。
80后青年创业调查分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