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第一朵杏花

发布时间:2017-06-01 10:45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第一朵杏花》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第一朵杏花》,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第一朵杏花》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权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序地绽开了花瓣儿。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的孩子走过来。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为,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花吗?”

“是。”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第一朵杏花》教学建议

课文《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一、日记导入。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摄氏度,最低零下7摄氏度。”这日记是他在逝世的前一天用颤抖的笔写下的。这是很感人的。在教学中,我通过日记的导入,教师语言的渲染让学生感受到这不好似一篇普通的日记,感受到这是竺可桢毕生的心血,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情意,……

二、日记数量。

在体会了竺可桢写的最后一篇日记后,我又让学生找一找这样的日记还有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其他的几篇日记,但学生却忽略了两个省略号,我利用这一点问,为什么要连这用两个省略号,让学生明白两个省略号说明日记很多很多。接下来,我又从句子“从1936年到……,他记了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共有近千万字!”让学生感受到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他把日记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三、读懂日记。

看到竺可桢的日记,我们会有更多的感受在里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从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

这个问题的提出,避免了一步一步地问,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大问题自己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当然这个问题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日记情怀。

竺可桢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永远也看不完。他的日记已出版,而且是第一个,可见日记不一般。所以,最后,我以竺可桢的日记作为结尾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特别容易接受。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第一朵杏花》教学札记

咋看课题,还以为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读完之后,才知道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赞扬了我国著名的物候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1、要能引导学生通过这么一个小故事,认识竺可桢爷爷,关键要抓住文章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中关键要抓住“习惯”这个词,通过对“习惯”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竺可桢爷爷一是习惯问,二是问的问题也有其独特的习惯;第二次对话中,关键要抓住竺可桢爷爷的表现(竺爷爷顷刻间像是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的快步走到前院。),从竺爷爷的得知第一朵杏花开花的时候那种兴奋劲来体会他的一丝不苟。

2、在教学中发现,读读对话很容易,对话分析好象也不难,但学生好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并没有切入到体会竺爷爷对科学研究态度的一丝不苟上来。为此,可以采用如此的导入:

(1)出示杏花图: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几乎都是回答杏花的颜色、形状等等)

(2)粉红的杏花把我们深深吸引了,此时,竺可桢爷爷也来看杏花了,他关注的是杏花的什么呢?读第一次对话。(这样的设计,一下把学生带入了竺可桢爷爷的世界,使学生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看杏花,关注的焦点是我们常人是不同的,是跟他的工作紧密有关的。如此,孩子就能比较容易理解“习惯”,在此基础上,对竺可桢爷爷第二年得知杏花开放的时间那兴奋劲就容易理解了。那么对课文的难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就能水到渠成。)

(3)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都有有关景物的描写,尤其是第六自然段,个人认为不要在此进行扩散练习,以免冲淡主题。作为过渡的环节,让学生美读一下就可以了。

猜你感兴趣:

1.四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课文第二课

2.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但愿人长久

4.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5.四年级下册语文22课文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第一朵杏花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