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初一地理

发布时间:2017-03-21 09:45

说课稿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说课稿初一地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初一地理(一)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章第一节为《地球和地球仪》,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也是学习地理的基础。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自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地球自转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情

在学情方面,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充满了好奇,但是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上课时我会多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实例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以及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旋转轴。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③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法,培养学生动手演示的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2、教学难点: 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

五、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将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知识时运用,简答直接,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演示法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自转,更加直观,清晰明了。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六、说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采用观察、阅读、思考、讨论等学习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七、教学过程

根据前面几部分内容的分析,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1、导入新课 2min

导入新课我采用回顾上一节的知识“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这一概念,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白天和黑夜呢?”、“.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地球的自转。

2、讲授新课 35min

对于新课的讲授,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为学生讲述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在讲解地球自转方向时,我会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体验,“坐在移动的车上,车外景物向后退去”的现象,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启发学生思考“太阳每天东升西落,那么到底是太阳在动还是地球在动呢?”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通过设疑,可以让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书上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接着我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分别以北极点和南极点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出“北逆南顺”的结论,接着让学生在黑白上的两幅分别以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中心的地球平面图上画出地球的自主方向,达到现学现用,及时反馈的作用。对于地球周期和旋转轴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我采用直接讲授法,

在学生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之后,运用手电筒和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演示,从而引出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和时差的讲解。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基本素养较为薄弱,且我国都采用北京时间作为区时,学生对于地球上时间的早晚理解较为困难。这部分知识在高中地理中会涉及区时的计算,所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我将通过以下两个活动来突破重难点:

活动一:利用手电,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让学生思考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三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标签:北京、纽约、伦敦,让学生观察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因地球的自转而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因昼夜的更替而产生了时差。三个步骤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地理解。

活动二: 讨论生活中因时间早晚差异而产生的现象

首先我会以书本上的活动3中“畅畅和姨妈问候时间的差异”,以及“南非世界杯比赛在白天进行,而我们收看到的直播节目却都在晚上”两个实例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地球上时间的差异。从现实入手,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主动探究的能力,符合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也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3、课堂小结 2min

在课堂总结时,我会让学生结合板书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4、作业布置: 1min

说课稿初一地理

说课稿初一地理(二)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舨)《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标: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

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要求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电脑直观演示法和气氛高涨的知识竞赛法,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让他们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析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

说课稿初一地理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