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天气说课稿
所谓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就是平常我们所讲的找理论依据。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七年级地理天气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天气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使学生了解了有关天气的具体知识,又为以后学习气候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的具体特点。
考虑到地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既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三)三维目标的确定。
在“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节课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天气的概念,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专业术语,
2、识别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让学生阅读几幅天气的景观图片和资料,训练正确描述天气特点的能力。
2、 通过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让学生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并能听懂、看懂各种新闻媒体中的一般的天气预报。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为天气跟日常生活、生产、交通、军事等密切相关,而根据课标的要求,学习对学生生活 有用的地理,所以我将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又由于天气符号、卫星云图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因此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针对以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实践、强化和发现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七年级起,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采取了视听、讨论发言、小组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做法如下:
1)、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各类天气,提问:什么是天气?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谈论天气的呢?学生试着描述天气(注意描述过程中都用到哪些关键词!)
2)、我对能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的学生作出肯定评价后,让学生继续观察表示不同天气的图片所反映出来的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那么描述天气要从哪些方面来讲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3)、描述完后,学生总结回答时,我对学生给出的每种答案都作出适当评价。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天气的三个特点①短时间;②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天气不同。
4)、在以上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设计的层层递进的系列生活化问题绐终贯穿其间,这样通过创设真实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地理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5)、以上是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了解它的多变,学会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简单天气图。” 由此提出问题:①了解天气预报的手段、途径和方法有哪些?②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学生观看视频“探秘天气预报”
6)出示一幅常见的天气符号和卫星云图提出相关的问题及练习,巩固知识
7)、师生共同完成后,让学生观看“CCTV天气预报 ”,在此基础上利用图片讲解风向及风力,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
8)、到这里这节课内容基本讲完,于是设计了练习这一环节,在这里我把这一环节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习小组尽可能多的识别天气符号,对优胜小组给予表扬。不仅创造机会让学生识别更多的常用天气符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有了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一活动让学生可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使我自己对本节课作一个客观、理性的思索,是教师发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径!
9)、在练习的活动之后,为了把形成结论的过程更巩固,我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总结内容,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
10)布置作业:回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与同学交流明后天我们西宁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目的让这一节课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和延伸!
五、说课小结
我相信通过以上的各个步骤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在生活中正确的了解“天气”这一术语,并能看懂生活中简单的各类天气预报,这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这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七年级地理天气说课稿(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海陆变迁的相关证据,使学生明白地球是在不断变化的。
2.理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能力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的相关证据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激发学生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举出实例证明海陆变迁。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多媒体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显示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问: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可为什么在它的上面发现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海陆变迁这一个地理问题。 板书:第四节 海陆的变迁
二、新课讲授
1.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森林遗迹和古河流遗迹”“东非大裂谷”等图。
学生讨论教材41页的活动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后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3) 东非大裂谷在不断扩张,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证明了大陆一直在移动变化。
2.大陆漂移假说
学生阅读《地图册》17、18页的《世界地形图》中的非洲和南美洲。
问:非洲西部凹入部分是否与南美洲东岸凸出部分拼在一起?(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上个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在观察中发现了这一点,经过系列考察,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用来解释世界海陆分布。
板书:大陆漂移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课件演示教材42页图2-53“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师补充相关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课件“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图
问:海牛不能像鲸一样远航,鸵鸟不会飞,为何这两种动物在非洲西岸沿海和南美洲东岸沿海地区都有分布?(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大陆漂移的证据
①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②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
③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我国的上海和美国的旧金山两座城市,通过高科技的精确测量,这两座城市正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相互靠拢。
三、拓展
人类的活动有没有对海陆变迁造成影响?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说明。
教师提供案例“太平洋岛国图瓦卢被迫举国迁移”、“澳门、荷兰填海造地”。 讨论:人类的这些活动导致海陆变迁是否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有利?
四、课堂小结
1.概述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2.大陆为何会漂移呢?除去人类带给的海陆变迁外,究竟是什么更大的原因导致了大陆漂移?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留给下一节课再一起来继续探究。
五、课堂作业:完成本节课中的《地理填充图册》的内容
七年级地理天气说课稿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