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室外环境艺术论文
在现代城市环境空间迅速发展的今天, 环境艺术已成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美化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室外环境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室外环境艺术论文范文一:谈岭南传统室外空间艺术设计
摘要:城市设计中交往空间的思想,在传统岭南村落的室外空间的处理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本文从人以及人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从中可以得出有益于现代人居环境设计的思路与手法。
关键词:岭南传统室外空间;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作为中国建筑文化一部分的岭南建筑文化,始终坚持天人合一思想, 主张人与自然融洽, 注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应,建造出心情舒畅、景观优美、环境清新的建筑以及周围氛围,天然自然环境与人工自然环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岭南传统聚落交往空间加以具体分析和研究, 总结出有益于岭南地区现代人居环境的设计的理论和手法。
1、传统村落空间的设计艺术
自发性、娱乐性的户外活动以及大部分的社会性活动都特别依赖于户外空间的质量,当条件不佳时,这些有特殊魅力的活动就会消失,而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它们就会健康发展。
在岭南传统聚落中,村落多以祠堂为中心,按南北主轴,左右对称配置建筑。前有池糖蓄水,后有山林或丘地村托。村民住宅多为定型化,朴素自然。聚落以”梳式”布局为典型,有秩序构成村落,形成了岭南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轴,纵横有序、网脉清晰。在整体格局上,虽然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在街巷等交往空间还是以人与人的活动为基本,充满了人情味。以祠堂为中心的布置,增强了宗族凝聚力,具有较强的场所感。
近年来,也出现了有不少借鉴传统聚落的理念和民间建筑形式运用现代人居设计的优秀的作品。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规划设计正是在充分理解传统聚落,创造出舒适现代人居环境。
第五园整体规划上借鉴中国古代村落布局形态,汲取了岭南传统聚居中竹筒屋类的住宅群体具有平行拼联和多套组合等空间构成方式,结合了双合式、四合式及六合式等空间组合形式,形成了内向性有利于交往的聚居空间。内部深邃的街巷和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均运用宜人的尺度构成富有人情味的居住空间,这种规划形态让人产生原始亲和的心理感觉,同时也为现代邻里间的交流创造了空间。
在传统的岭南聚落中,村头空地、祠堂等作为传统活动、集会、民俗仪式等交往的场所;第五园中设置了会所、服务中心等室内外空间作为主要的公共活动的场所,这种公共活动场所通过主要的景观轴延伸到内部深邃的街巷,形成了有魅力的开合交往空间
2、岭南传统街巷空间设计
传统聚落是集中了人、事的街巷线形空间,满足了步行交通和户外的停留等等人的活动需求。传统聚落的巷道, 由民居聚合而成, 充满了人情味,充分体现了“场所感”,是一种人性空间。这种空间是以人本身为目的,是人心灵体验的产物。重视人的户外交往空间就是要创造适宜的交往场所。在1~3M的距离内就能进行一般的交谈,体验到有意义的人际交流所必需的细节。 社会距离(1.30~3.75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等之间日常交谈的距离。公共距离(大于3.75M)是用于单向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无意参与这样一些较拘谨场合的距离。5~6M时过往的行人也易形成交往。
10~12M时, 街道两侧的行人就很难形成交往。而在25~30M宽的机动车道上,行人已失去了交往的可能性。岭南传统聚落的巷道空间通常都为1~3M, 它们的宽度决定了户与户之间近邻关系, 近距离面对面的机会, 增加了邻里交往的可能性。在岭南传统村落中,窄窄的巷道,古朴的石板路,高高的封火山墙, 狭小的街巷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和活动的人都可以正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种巷道空间令人感到温罄和亲切宜人。
在炎热的夏季, 这种传统的岭南巷道里有凉爽的“穿堂风”;在恶劣的天气中,发挥抵御不利的气候影响,给居民交往活动提供了舒适的环境。街巷也是信息的媒介,传统岭南聚落的巷道空间是居住环境的扩展和延伸, 使之与公共空间交融, 也是最理想的交往空间, 是乡村聚落的活力所在。
传统岭南地区民居的设计中,众多的侧门开向巷道,使活动集中起来,则造成了邻里日常方便交往的传统巷道空间节点。
在现代的人居环境设计中,应该不断的汲取传统街巷空间的精华,创造舒适的交往空间。广州清华坊采用了特色独具,青砖、灰墙、黛瓦的前庭后院的民居形式, 街道宽度在6~8米, 比传统的岭南巷道稍大,但也易使行人形成交往。街道式排屋布局,户户相对,使活动和人能有效地集中在街巷中。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两边是二十多年的古榕树, 每幢建筑临街均设有廊、庭等,舒适的街道环境为交往创造了条件。一排排色彩朴素淡雅、造型古典轻盈的别墅,青瓦白墙,屋檐飞扬,人字大屋顶线条流畅,给交往空间增添了不少魅力。如图
广州清华坊 注:引自ABBS论坛
3、传统岭南祠堂空间设计
在岭南传统聚落中,岭南祠堂交往空间形成大小不等的节点空间,它们与街巷空间融为一体,创造出特色的交往环境。传统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大门前室外广场是村民活动聚会的主要场所。一般由祠堂,正对面的小广场,古树,水池石碑,石柱等组成。
祠堂的柱廊形成了祠堂内部私密空间与外部广场的和缓流畅的过渡空间,使空间的过渡不至于过于生硬而产生无谓的障碍。同时祠堂的柱廊也可为人际交往提供了驻足停步的场所,人们在廊子中可与朋友倾心交流。传统聚落的廊以人的尺度、行为模式为基础, 创造了促进人际交往的过渡空间形态。祠堂一般都带有精美的雕刻,它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给交流环境增添了不少的魅力。
祠堂前的小广场是村民祭祀祖宗或先贤、聚会等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重要的交流空间。不少的祠堂前的古树,对广场进行界定或者是对两个空间的分割,其遵循边界效应。古树一般为榕树,枝叶繁茂,树冠巨大,可以遮挡岭南地区夏日强烈的阳光,而且提供可逗留区域,创造舒适的活动场所。
岭南地区祠堂都是家族的中心和宗族的象征, 一般坐落于村落中最好最重要的位置,以“向阳”、“面水” 、“背山”为最佳的自然方位,因此岭南祠堂前一般有池塘、水塘等蓄水。在传统设计上,营造一些安全的亲水空间, 创造适合不同人群的交往活动场所和空间,如台阶、矮石凳作为围栏等。并且,水塘、古树给祠堂空间造成了非常宜人的小气候。
户外空间的质量对于各种户外活动,尤其是大量娱乐性、社会性自发活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正是这种具有魅力的岭南祠堂室外空间,创造出益人的交往环境,促进了人们的交流活动。
4、启迪―传承―创新
岭南地区现代的城市应该从传统的岭南聚落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吸取有意义的经验创造出人性化的、有益于人们交往的城市空间。要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应做:
在街巷的设计中,注意街巷空间尺度的把握,创造出温馨的街巷,同时也要有利于抵御不利的气候条件影响。在岭南地区,街巷要促进邻里之间的交往;同时,在炎热的夏季, 能形成凉爽的“穿堂风”,如冷巷;在寒冷的冬天,要避免北风的袭击;创造良好的交往空间。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注重环境细部的营造,创造具有人性化的空间。在公共空间的建筑与景观的布置中,要有利于形成凹处、转角,或者柱子、树木、石板矮凳之类可依靠物体的驻足小坐的地方。在逗留区域的设计中,要遵循边界效应,创造受欢迎的逗留区域。
5、结语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环境以及形成适应岭南地区的小气候,我们在具体的设计中,利用古树、水面等自然因素形成凉爽的小气候,更多地参与到体验生活的活动中,吸取传统聚落交往空间的有利因素,结合当前的情况创造有魅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杨晓川 孙敏. 《交往与空间》引出的对亚热带居住区组团景观设计的思考[J]. 热带建筑,2008.06,6(2):21~25.
[2]连蓓. 传统聚落的交往空间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启迪[J].建筑,2005.07,23(2):27~28.
[3]赵文斌. 岭南建筑环境文化观[J]. 华中建筑,1997,15:5~6.
室外环境艺术论文范文二:浅谈室外设计中的水景艺术
摘要:水景作为室外设计中不可忽略或缺少的主要载体,成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不论东方或西方,几千年来不同民族都在实践着这项事业,使之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和科学门类。文章提出了水对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性,着重阐述了水景设计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作用及其运用法则。
关键词:环境艺术 室外设计 水景
水体本身是一种大自然的物体,水景的创造就是将大自然水的美再现于人工的景园中,但并不局限于大自然水体的原始美,而是可以创造更为多样、奇妙的人工美。我们营造水景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环境更加舒适、健康、优美、自然。因此,以大自然的水态为蓝本来设计水景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原则。
1 水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水对于改善环境卫生,医疗保健具有一定的影响,水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增加空气的湿度。水珠与空气中的分子撞击能产生大量的氧离子,被誉为“空气保健素”。中国的先贤们对水有过极为深刻及富含哲理的论释:水是无私的,即凡是人类、动植物及其他的一些生物,如需要均可给予;水最有“德”,凡是水所到之处就有生命成长,很“仁爱”;水总是向下流,直与曲都循其理,有“义气”,水是浅者流行,深者莫测,很有“智慧”;它能赴万仞而不疑有“勇”;水能不清以入,鲜洁以出,洗净污浊与人为“善”;水“至量必平”,最“公正”;先贤们将水以拟人化的评价归结为:“德、仁、义、智、勇、善、正”的品德与特性。我们在营造水景时要尽量去理解和发挥。水是“至量必平”的,平则如镜,镜则有影,影则必借助于物体而成景。物体是各种各样的,故物影的水景就是丰富多彩的了。但设计者不能局限于这种简单的影景,更可以利用天象,气候等地理环境来创造水景。
2 水景艺术的形态类型
大自然的水态十分丰富,水体也是异常多样的,大至江河湖海,小至溪潭泉池,研究这些水体的形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另一种则是完全以人工的构筑构成的自然水态,如梯级叠水,假山瀑布,音乐灯光喷泉等几何形体的水景也在城市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静水,宁静、安详,能忠实、形象地反映周围的景物,给人以轻松、温和的享受和丰富的想象。过去,中国水景园林以静态水面如湖、池、潭等为多,多是效仿大自然的形,几何形用得少,尤其是以大水面的划分,其中设置堤、岛等形状,以自然为主。静水由于其特殊性而呈现出多种景观,如色的景:新绿、晴空、红叶、雪影等;风的景:静水在风的吹拂下,会产生微动的波纹或层层的浪花;光的景:倒影、逆光、反射等都能使静水水面变得波光晶莹,色彩缤纷。
一池静静的水,给庭园带来的光辉和动感,确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冰的景:即使是结冰的水面,一池平静不动的水,可能看起来颜色深沉,而结冰后,表面却是明亮耀眼。流动的水,在结冰后常常产生独特的纹路和图案。这些自然之美在阳光的辉映下,更显得风采动人。
动水,潺潺流水,逗人喜爱。流水是自然界带状的水面,既有狭长曲折的形状,又有宽窄、高低的变化,还有深远的效果。流动着的水,波光晶莹、色彩缤纷,具有活力和动感,令人兴奋欢快;喷射变化的水花令人兴奋、激动。世界上著名的天然喷泉是格兰喷泉,它位于美国洛基山脉禁猎区,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上,能喷射出高达73米的水柱,景色十分壮观。喷泉是作为造景的理水手法之一,常用于城市广场,公共建筑,园林小品等。
它不仅自身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可以振奋精神,陶冶情怀,丰富城市的文化面貌,而且能增加周围空气的湿度,减少尘埃,还能大大提高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从而有利于提高环境的质量,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瀑布轰鸣,使人冲动激昂。叠落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影闪烁。瀑布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河床造成的陡坝,水从陡坝处滚落下跌时,形成优美动人或奔腾咆哮的景观。滚槛,在园林造景中,常在溪流中做滚水坝。
造成人工滚槛的水造型,并利用水的音响效果,渲染空间的某种气氛。跌水是指水体成台阶状,突然下落的水态。在近代建筑环境中多应用水幕,如日本枥县美术馆重叠式水幕,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中心广场的大型跌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水的设计是情绪和趣味的设计。
运动着的水,无论是流动,跌落还是撞击,都会发出各自的音响。涓涓细流,断续滴落,噗噗冒泡,喷涌不息,浪淘澎湃。这一切都是那样的迷人。因此,水的设计包含了音响的设计,利用雨声、滴水声可以创造“夜雨芭蕉”的意境;利用水的柔弱及可塑性造型可以形成各种水态。
3 室外环境艺术中的水景设计
都市空间的水景设计包括水道、喷泉、水池瀑布等。水景多变化的丰富内涵,带给人们新的活力与想象,也为庸俗的都市景观添加许多趣味。根据人们的亲水特性,拥有水景规划的都市空间通常也是人们最喜欢的聚集地点。因此,水景的塑造也就成为规划都市人性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当今水景的设计增添了丰富的魅力,注入了无尽的活力,拓展了无尽的空间。利用电脑控制声、光、色可使各式水景产生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音响的综合水景效果,水的形态可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翩翩起舞,随着光控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姿色。利用光的折射设计雾状水景使之形成彩虹。
利用高科技,根据水的分子式,可以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景,创造设计一些离奇水景,以供人们赏阅。在水景的设置中,我们应根据设置地点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状况而适宜的设景。例如,视野开阔的广场、游乐园等,可设置气势磅礴的水景,如大型人工瀑布,大型组合喷泉。
一般小区域住宅、机关、学校疗养场所必须以小、静水景为宜。水作为一种自然物,经过人为的观察理解,给予拟人化,赋予一种伦理道德或哲理的韵味后,便可产生情与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因瀑布直泻而下的状态联想到天上的银河,诗人用比拟的手法,抒发了心中对水,对大自然美的无限感慨与赞叹。苏东坡赞叹西湖之美,用了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用美人之美取意于西湖的柔媚之美。
美作为环境景观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是它能潜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观念,改善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情操,成为居住环境景观创造的更高追求。许多城市的室外公共空间中,不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都注意了应用水的要素。有了水可以改善环境的小气候,水的流动给人以动感,并有声响,水的特性又便于被塑造成各种形态,给环境增添了生气和活力。
总之,随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景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已为我们艺术工作者,拓展开了一个无限的用武之地。美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居住环境之美是居民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对居民环境景观整体和各要素的合理组构,使其具有完整和谐,连续多样的特点,是美的基本特征,情景交融,以景动情,以景去感染人,让人在与景的情感交流中领略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达到审美的高层次境界。
参考文献:
[1]夏兰西,王乃弓.建筑与水景[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中捷尔普戈里兹(苏).水的世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3]毛培林.喷泉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毛培林,李雷.水景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有关室外环境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
2.关于环境艺术的相关论文
3.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论文
4.浅析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5.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有关室外环境艺术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