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散文三篇
傍晚的空气中总有着一种炊烟的味道,夹杂着从各个温暖的餐桌上的菜肴,混和成一种特殊气味。这种味道,不仅是嗅觉经验,还是一种触觉一种心理经验。它总是暖的踏实的团圆的;下面是有炊烟散文,欢迎参阅。
炊烟散文:袅袅炊烟故乡魂
清晨,我在效外晨练,突然被路旁小屋里飘出的炊烟所吸引,多么亲切的炊烟啊! 我似乎很久不见炊烟了,它缥缈如云,朦胧如梦,清远如笛,拨动着我的心弦,让我遥想起那些炊烟中飘散的过往和快乐的童年,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心中涌起一种极为踏实的温暖……
故乡的炊烟,从母亲长满老茧的手中酝酿,从篱笆遮掩的茅草屋里升腾,袅袅娜娜,赋有缠绵的情愫。它氤氲着母亲的身影,夹杂着玉米饭的鲜香;它若隐若现的柔姿里飘浮着过往的烟云,缠绕着无忧的童年,轻唱着甜甜的牧歌,涂抹着夕阳的诗情、黄昏的画意。
故乡的炊烟,随着季节、时间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当第一缕熹微染上树梢,晨曦的炊烟,作为乡村初晓的使节开始唤醒着小村庄。村里最为勤劳的人家,总是升起全村第一缕炊烟,接着第二缕,第三缕……紧随其后,不一会儿整个小村庄就苏醒过来了。这些炊烟,因受柴草性质和风力风向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有的浓黑似墨,有的纯白如棉;有的粗壮如柱,直上蓝天;有的纤薄如纱,摇曳多姿;有的犹如赌气,相互纠缠,卯足了劲,赶超对方;有的像在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一块儿,相互搀扶着共赴青天。
清晨的炊烟,是乡村生生不息的希望。当晨曦把炊烟涂抹成一缕缕金黄的飘带时,吱呀一声,门开了,唤儿声,鸡叫声,鸟鸣声,犬吠声此起彼伏,搅得小村庄沸腾了起来;当炊烟逐渐消散的时候,充满希望的一天开始了,各家各户的大人小孩,耕作的耕作,赶集的赶集,上学的上学,守家的妇女目送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有种硕大的希望再升腾……
中午的炊烟,则是农事的生动写照。俗话说:“农家饭,一点半”。在大多数的农闲时节,故乡的炊烟总是慢条斯理的升起,随后,男人们会三三俩俩聚拢在某一家饭桌边,品酒、谈天说地,从容闲适,怡然自得,处处散发着宁静、美好、和谐的生活气息。然而,当生活节奏慢下来的时候,时光却显得出奇的快,转眼就到了农忙时节。那些日子,很少有人家升起中午的炊烟,即便有也是短促的几缕轻烟而已,更多的是为了抓紧时间抢收抢种,天不亮就上路,带足了晌午和饮水,午餐自然就在田间地头用。
黄昏的炊烟,薄暮冥冥,最具诗情与画意,也最能诠释“人间烟火”这个词,总能给人以强烈的归宿感。当夕阳湮红了山村,炊烟缓缓蠕动,结束了一天辛劳的农人,扛着犁具,赶着牛,远远就看到了自家院落正冒着袅袅炊烟时,那一刻,谁会不感到由衷的幸福呢?当村里的灯火次第亮了起来,小山村宛如一帧水墨丹青,彰显着夜晚的安宁与闲适的时候,炊烟,便是家的代名词。我们的先民,是何等的睿智与伟大啊!这一点,仅仅从“家”的结构上便可体悟到。“家”是“冢”的点往上移,其意蕴就是升起直上蓝天的炊烟,这是生命、活力、和谐与希望的象征;可见,我们的先民,对“家”的理解是多么深刻,多有寓意啊!
炊烟在我内心里,是温馨的情愫,从灶间拔节,垂直抑或弯曲抑或缥缈的诠释着人情的冷暖。无论是晨曦、午间,还是黄昏,那淡灰色的缕缕炊烟在房顶上缭绕着,给予我宁静、温暖、熨帖的感觉。每每这时,白发苍苍的母亲便在灶前忙碌着,蹲下身子往灶膛里续上柴火,柴火在灶膛里燃烧着,照亮着,把母亲的脸渲染得彤红,火光点燃着母亲的希望,也点燃着母亲淡淡的忧伤……因为那时,菜,只是青菜或干板菜,甚至是野菜,偶尔奢侈一点也只是掺和一丁点油分;饭,也就是一甄子玉米饭,甚至还掺拌着木薯面。于是,各种味道在炊烟的合拍下,形成了一种乡村独有的酸酸甜甜的农家生活韵味儿……
尽管生活寒酸了些,但袅袅炊烟是一声声深情的呼唤,是一缕缕饭菜的香飘。饭熟了,在夕光薄岚里,母亲默默地守望着,抑或喊一声我们的乳名:“回家吃饭啰!……”母亲那特有的音韵,分外地柔软、温馨。我们便停止了各种童年时的游戏,一路蹦跳着、雀跃着,踏着暮色奔回家。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在乡村里度过的,看到炊烟总会想起母亲慈祥的笑容,想起我离开乡村求学时的情景,每一次我回家或者离家时,母亲都站在家门口盼着我回来,看着我离开。那一刻,母亲的内心里一定是不舍和欣喜相互交织着。至今,母亲独立门前的那一幕幕仍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上演,一缕缕炊烟在母亲身后萦绕,母亲就那样站在家门口,心里装着对儿女的期盼和希望……
进城工作后,我曾反复劝说母亲离开乡村,到城里来住,但她从未产生离开村子的念头。她总说有鸡鸭,有猪狗,有牛马,有菜园,有熟悉的邻居,她离不开了;在村子里,伴着炊烟,闻着泥香,踩着粪土,守望家乡,心里才朗爽!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她说的话却像哲学家一样深刻,耐人寻味……就这样,母亲没有离开村子,没有离开炊烟,直到她老人家离开人世,都还在微笑着伴随炊烟,袅袅升入天堂!
故乡的炊烟,总是最早迎接黎明,最后送走黄昏,它就像一部流动的史书,记载着小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故乡的炊烟,又像一首无字有情的歌,一把无声有弦的琴,传唱着悠悠的岁月,弹奏着朴实的温暖,激励着人们在生命之旅上默默前行……然而,随着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故乡的炊烟,尽管融汇着历久弥珍的亲情,萦绕着游子浓郁悠长的相思,但必将消融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我想,没有炊烟的故乡,必定会有更新、更美、更和谐的风景吧!
袅袅炊烟,因家而生,因家而暖;炊烟,是故乡的灵魂,是人生的拂尘,是故乡和母亲的象征。它像一根青色的丝带,一头飘摇在故乡的上空,一头系在走出了故乡儿女的心上,直到永远……
炊烟散文:那一缕炊烟
很多记忆早已被尘封,只是,我从来都不曾忘记从前乡村的那缕缕炊烟。
住在城里已很多年了,如今我已很少回乡村。或许是因为我从小生长在乡村的缘故吧,所以,我对乡村总有难以割舍的情结。那乡村里曾经的小桥流水、篱笆矮墙,还有那袅袅炊烟,至今让我记忆犹然、一一深刻。
每每念叨起马致远的词“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和陶渊明的诗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我总不由地怀想起乡村的一幕幕,其中想起最多的便是那乡村屋顶上的袅袅炊烟。
记忆中的炊烟时常会撩拨思念的弦,轻奏起别样的幽曲,牵引出莫名的淡淡乡愁。
炊烟,是乡村屋顶上朴实的风景,是诗人眼里的一首首情诗,是画家笔下不可抹灭的线条,是游子梦里辗转的思念。
炊烟里有幸福的味道,有母亲殷殷的目光。有炊烟的地方,就有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就有亲人的呼唤和等待。
在我眼里,轻烟若雾,风情万种,那一缕缕飘曳的炊烟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小时候,清晨、中午,或傍晚时分,乡村里家家户户高低不一的烟囱里先后飘荡起或白,或青,或灰的缕缕炊烟。那炊烟似一条条飘带,在瓦片上、毛草上,跳着优美的舞,那柔美的线条飘逸而美丽。尤其是在细雨绵绵的日子,炊烟如雾,淡淡的弥漫在屋顶上、天空中,那一派朦胧景象让整个村庄增添了无比的魅力,炊烟渲染成的一幅幅水墨画哦醉了多少诗人,让人沉醉其中,不舍稍离。
还记得那时我常在灶肚里使劲塞一把柴,然后飞快地跨出门槛,转到屋后看那烟囱里飘出的轻烟,因为那炊烟是我亲手创造,所以感觉特别的美。
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生产队的社场上玩耍时,或是在放学路上,我的目光会时不时的望向自家的烟囱,每当看到自家的炊烟袅袅升起时,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当我看到自家屋顶上的炊烟由浓变淡时,我便不由地撒开腿,飞快地冲向家门,边跑边喊:“妈妈,我回来啦!”……
那时,炊烟飘起,空气中弥散着阵阵菜肴的芳香,天空中总回荡着各家父母长辈呼唤调皮晚归的孩子回家吃饭的声声音响。
犹记得在夏天晚上,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或是纳风乘凉,或是边剥着玉米棒子边听着老人讲着古老久远的传说,而那平日里乡邻乡亲间的一些磕磕绊绊随着笑声,随着炊烟,渐渐飘散、无踪。
乡野村庄正是因为有了那一缕缕炊烟,才使原本宁静平淡的空间多了一抹色彩,一份动感,一份乡情。
我记忆中的炊烟还总是和烤玉米、烤红薯连在一起,至今想来,依然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那袅袅炊烟下,有我最爱的娘亲,有我最温暖的家。再回首,那些炊烟弥漫的日子,虽简单,却幸福。
如今,乡村里的土灶已渐渐被液化气燃气灶、电池灶等替代。再回乡村,我已很难再见到那缕缕炊烟了,但是,每次回乡村,我总不由地望向那一家家屋顶,目光不断地去搜寻那记忆中的炊烟。
哦,乡村的那缕缕炊烟,是我理不清的乡恋,剪不断的乡愁。
记忆深处,乡村的炊烟依旧在升起、袅绕不绝……
炊烟散文:炊烟
小时候,我曾问过妈妈:“那里为什么有一缕青烟飘到天空?” “孩子,到了响午,是人家家里在做饭,你看到了吹烟就赶快回家,免得大人担心!”妈妈一脸恬静安祥,抚摸我的头说。似乎炊烟成了一个标杆,成了家的方向。
记忆里的炊烟,总是和着日出日落的节拍,袅袅升上天空。早晨,炊烟升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要开始了,大人们便扛着锄头,向着自己的田间出发。黄昏时,炊烟摇曳,向在田野里劳作的人们招手呼唤,叫他们赶快干完农活,趁天还没黑回家。走在回家的路上,一束束炊烟在树林里的村庄升起,慢慢穿过林梢。在夕阳的照耀下,如一层薄薄的雾纱在林子的头上飘散。
那时候,贪玩的我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炊烟总是喜欢在站在瓦楞上向远处眺望,朝着我玩的方向大声呼喊我的乳名,叫我赶快回家。有时没听见,母亲就会循着炊烟呼喊的方向,到山塘、河边、山上或草地去带我回家。我走的再远,母亲都能找到,因为我永远不可能脱离母亲爱的磁场。
为这日出日落时升起的炊烟,总是幻想偎依在父母怀中,一辈子不离开村子,想永久地待在母亲的心里,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真傻,你一辈子跟父亲一样呆在村里,有啥出息,要读书的,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父亲边锄着地里的草边对我说。
随着人慢慢长大,也逐渐理解了炊烟的含义。
虽然还是十二三的小孩,和姐姐们上山砍柴,累了便看到炊烟升起,知道自己已经饿了,在没有力气的情况下,仍捆柴担回家。
农忙的时候,一家人在田里干活,看到炊烟,母亲再回家做饭,有时到中午一点多母亲才急急地把饭送过来,父亲把箩筐倒扑,放在田埂上,放站菜盘,一家人不顾脏乱,急急地灌饱自己的胃。
早晨,母亲急急地生起炊烟,用大柴烧火煮粥捞饭,在米还没有变成饭的时候,赶快提着空篮到山背的菜园摘菜回家,这时,正好可以捞饭。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我们拴在土地上,在地里找寻生活所需的元素。一家人在田地里的沉重劳动只能维持基本的生计,看不到一点富裕的迹象,拮据的让人透不过气来。刚过13岁,父亲就开始教我怎样去用农具,在田地耕作,总怨时间过的太慢,希望炊烟早早的升起,好让我回家休息,与伙伴们玩个痛快。那个劳累,至今难以用文字来形容其中的痛苦,让我幼小的心灵隐隐作痛,也激发了我要努力读书离开村子的念头,这也许是父亲对我最低的心愿吧。
在城里生活,看不到一丝炊烟,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在感到烦闷或受伤的时候,就想回到村子,面对炉灶,生起做饭的火,看到炊烟从烟囱里飘出,把我的一腔苦恼带走,消失在风中。
坐在山岗,遥望炊烟,躁动的心跟着炊烟在空中舞动,一切计较、势利都在炊烟的扩散下逃的无影无踪,灵魂里不再有市侩与虚伪,慢慢归于平静。
哪里生起炊烟,就是有人扎根于那里生活的概述,没有炊烟,就没有村庄,炊烟成了我的精神家园。心里空虚的时候,记忆里的炊烟总是及时升起,让我从落漠中及时找到人生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如今,我已不能常常回家,年迈的母亲却执意留在村子,每天按时在灶屋里忙碌,生起那让我一生牵绊的炊烟!
炊烟一个村子的全部,是扎根在土地上的人们的希望,更是村庄高高扬起的一面写满母爱的旗帜,炊烟的含义就是我灵魂的含义。
炊烟散文三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