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教学设计之四

发布时间:2017-06-11 19:19

《鸿门宴》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师在把握了闪耀着个性光芒的人物形象这一前提下,才能讲出特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教学设计之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项羽的悲剧性格;

2.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学习重点

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

2.查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课文训练重点中要求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3.查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析主旨,明确全文情节发展过程2”’

2.析人物,把握主次关系及作者态度;

3.析特色,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问题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哈,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教学设计之四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