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相关话题
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以形成社会和民族公认的主流价值观念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志愿服务本身具有的特殊内涵,使其自然成为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志愿者是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先锋队,志愿服务对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为信仰,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志愿服务因其特殊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广西部分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问卷调查,深入探讨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价值和意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5份。
志愿服务:大学生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志愿服务是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率先提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并提出“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十七大报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章节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随后再次号召:“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党在两次重要文件中把建立志愿服务体系作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表明党和国家早已意识到志愿服务对促进国民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志愿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给“志愿服务”下的定义为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和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两者不仅在指导精神上高度统一,在具体内容上也颇多类似,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之一的荣辱观提出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这和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不谋而合。志愿精神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它所倡导的实践理念和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全一致。
志愿服务:大学生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自1993年开展以来,得到了高校和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大学生志愿者纷纷投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了社会公益类、社区服务类、环境保护类、扶贫开发类与专项服务类等五大类志愿服务。比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在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和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提供各种志愿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各高校也逐渐认识到,志愿服务已成为大学生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其载体功能主要表现为:
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志愿服务特别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积极行动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展开,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为政府职能转变起到了保障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奥运会前夕,全国累计已有2.68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致力于建立互相关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这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行为准则。大学生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青年志愿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些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风貌。”①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多达59.6%的大学生志愿者毕业后还希望继续从事志愿服务活动,这充分说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信仰的重要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必须升华成信仰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冲突和观念矛盾普遍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差距,甚至使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怀疑。要重新形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仰,必须“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②,志愿服务就是接触的形式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可信”的,这一点无庸质疑。但要想实现由“可信”达到“确信”,必须经过“实践”这一中介。志愿服务对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有56.5%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唤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75.8%认为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感到很快乐,68.8%认为帮助了他人而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志愿服务从实践层面促进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问卷调查显示,在对志愿活动的自我评价中,有63%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运用所学知识服务和奉献社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69.8%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有33%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志愿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非常有帮助”,而54.7%认为“很有帮助”;而在问到“您认为志愿活动是否有助于培养和树立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个问题的时候,33.3%的人选择了“非常有帮助”,50.1%的人选择了“很有帮助”……,这些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志愿服务对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着力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但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存在不少问题:
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纯。有多达24.2%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是为了多结识些朋友,甚至还有少量的人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随波逐流。这说明政府、高校、社会对志愿服务的价值的宣传尚存在不足之处。
志愿活动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有多达35.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不能满足同学们的参与需要。这说明一方面高校在活动开展之前缺乏充分的意愿调查,另一方面在志愿活动的内容和途径提供方面有待加强。
志愿活动的过程管理存在明显漏洞。60.1%的大学生发现志愿活动与学习工作冲突,20.7%抱怨工作强度太大,30.2%埋怨团队配合不协调,30.2%担心不被他人理解,64.4%害怕自己知识能力不足而不能胜任工作。这些问题都说明组织者对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还有待改善,进一步提高志愿活动的效果。
因此,要把志愿服务打造成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载体,作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领导和组织部门的共青团,必须克服上述问题:
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观指导。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就必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志愿者的意愿,努力实现志愿者的全面发展。另外还必须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反对全球泛滥的新自由主义,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志愿和慈善文化,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社会志愿服务的全过程。③
第二,要积极探索青年志愿者行动基地化、项目化、长期化的长效机制,注意结合本校特色,开拓创新,拓宽服务思路和领域,比如积极联合民政及其他相关部门,以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的方式,创建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基地,以有效解决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短缺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第三,要加强管理和协调,坚持以大学生志愿者为本,建立符合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短期、中期、长期志愿活动项目库及与之相适应的招募、培训、管理、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做到以项目的亮点吸引大学生的兴趣点,以适当的激励保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活动前调查研究,尽量避免提供服务与社会需求错位,造成资源浪费,挫伤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的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更持久更具生命力,才能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发展方面的育人功能。(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
注释
①志愿者培训第三课――中国志愿者服务概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③龚万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志愿服务”,《理论月刊》,2009年第12期。
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
《关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与研究》
摘要:在新形势、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分别存在着培育模式单一和意识形态薄弱等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两者的现状从理论教学、外界影响、自我认同和媒体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和剖析,并从校园文化、网络教育、榜样示范、个人实践等几个方面对当代高校和大学生如何践行新世纪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思考与研究;现状及对策
二零一四年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对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青年人发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肯定与认同,是新形势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保障。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带来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调,为高校加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战略支持和思想导引。
一、高校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问题
多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较为坚定。但与此同时,国内外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也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影响与冲击。另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当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大学生成长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灌输为主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从以政治为核心到政治淡化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而思想政治课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据调查,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时仍主要通过教师、课本进行自上而下的灌输和“洗脑”。这样的方式没有顾及大学生的需求,只是将受教育者作为被动的接收者来考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愿和创造性。这样的结果是常常使学生感到书本知识的虚无、空洞,感到说教的苍白无力,很多学生还认为开设此类课程浪费时间、只是走走形式而已。
(二)、教育内容,偏离实际
一直以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没有贴近客观现实,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一味强调大家信服马列主义、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和不停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但是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在于符合大学生的本性,尽力满足每个个体的发展和需要。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来自主体意识,主体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判断能力直接影响主体价值观的形成。[3]可见我们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对大学生性格特点重视不够,实践指导性弱,针对性不强,偏离了实际,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多方面的需要。
(三)、重视校内,忽略外界
高校价值观教育现状的效果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学校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常被家庭和社会中的消极因素所否定,致使高校教育一无是处。在现阶段,我国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依靠学校。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发挥不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不能很好的配合学校的教育。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往往会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学校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再加上文化素质不高的家人引导,就容易在错误现象中得出错误的结论,形成偏激的价值观。
(四)、媒体冲击,难以认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通过新媒体,大学生能够便利地了解到多样的文化、形成独特的视角。然而在新媒体平台下,大学生每天都在接触五花八门的信息,一方面使得他们对思想和权威不再盲从,服从于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大学生辨别能力减弱,价值观趋向紊乱。另外新媒体环境的个性化、发布的自我化和空间的无限化,会使部分学生个人主义极度膨胀,价值观出现扭曲,并且一味地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利益。[4]这无疑对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巨大挑战。
(五)、理论扎实、实践不足
在当前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导下,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普遍比较扎实,对于书本上的定理、结论都能做到倒背如流。他们运用自己那扎实的理论知识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许许多多课后的难题,他们可以用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在嘴里“滔滔不绝”地“生产”许多物质资料,但是他们那双稚嫩的双手却很难成功地制造一个螺丝钉。[5]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学以致用,不知道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尽管理论知识丰富,没有足够的实践来验证也是一无所用。
二、高校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价值观的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对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所存在问题的探究与分析,笔者认为,要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就要有效结合学生特点和总结现有价值体系教育中的经验,改进方法,实事求是,遵循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利用当前的资源和有效的措施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以人为本,多方协调
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与传授多下功夫,使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意义,尽可能大的发挥他们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功效。其次,要始终坚持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法。三者有机结合才会更有效的推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二)、改善校风、营造环境
高校学风校风、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牢固树立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依托校风营造良好学风,教育、引导大学生内化并认同核心价值观,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实践锻炼、行知合一
社会实践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建设社会的积极性,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应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中,组织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工农劳作中树立劳动意识、在志愿服务中树立群众观点、在勤工助学中树立自强意识。
(四)、网络教育、加强学习
网络具有信息广、涵盖全、更新快等优势,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创一片新天地。针对高校学生网络使用频率较高,学习生活网络化倾向的特点,在对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完善舆论环境,深入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五)、榜样示范、引导提高
榜样的力量源于真实,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运用榜样示范法,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自发接触、主动认识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使他们通过对二者的深入学习,受到一定的启发、自然形成共鸣,在模仿和锻炼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十八大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杨朔.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9.
[4]刘邵宏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EB/OL].
[5]黄建刚.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EB/OL].
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