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6-12-27 17:56

“四个全面”战略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的,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提出并推进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下面是有试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欢迎参阅。

试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

试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后他又多次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主攻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大思路和大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最具标志性的思想理论符号,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发展与公正原则的坚持与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富足,主要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化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既有发展的内容,比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公正的内容,比如释放社会创造活力。全面依法治国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就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领导力量保证,又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政治保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生动实践,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总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螺旋式前进的基本路径和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目标、动力、保障和领导方略;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了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定型的问题;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在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可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问题、坚定自信、明确方向,它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加鲜明。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必须依靠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相继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但要想把这些主题活动的成效巩固下来、深化下去,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切实转化为党和政府的所作所为,还必须依靠制度机制和政策措施。对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重要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深化改革,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消除阻力、增添动力、激发活力。全面依法治国,为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法制保障,可以对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予以惩治。全面从严治党,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指明正确方向、引领正确道路。

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必须给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只有让人民群众有想头、有盼头、有干头,才能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步步临近,让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好处;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不断出台,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发生在身边的可喜变化;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未来希望;全面从严治党的“组合拳”,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要求之严格、惩戒之严厉、形象之重塑。可以说,人民群众从“四个全面”的不断推进中,感受到了一个奋发有为的政党、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换言之,“四个全面”已然成为人民群众认知评价党和政府工作的主要衡量标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党自身的责任担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我们党对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挑战和风险的清醒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工作重心的精准判断,也体现了我们党直面矛盾、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化解风险的勇气和智慧。从它的具体内容以及其中的逻辑关系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系统明确而具体,包含了许多量化的指标体系,体现了党对奋斗目标的责任担当;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动力系统牵涉面广,工作难度大,不确定性因素多,“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体现了党对发展动力的责任担当;全面依法治国这一保障系统,建章立制的内容多,操作实施的环节多,体现了党对法治保障的责任担当;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操控系统,自我割舍难度极大,自加压力要求极高,需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了党对自身素质与能力的责任担当。用“赶考”做比喻,如果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大考”的话,那么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约相当于“中考”,而“四个全面”就是关乎“大考”与“中考”的四张试卷:“小康”卷,难点在于均衡,即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均衡;“改革”卷,难点在于推进,推进需要涉险滩、啃硬骨头;“法治”卷,难点在于建制,更在于把法治改革的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法治运行实践;“党建”卷,难点在于自我约束,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自我手术,其中的痛苦与坚毅是难以想象的。如此看来,“四个全面”不啻是中国共产党给自己立下的奋斗誓言,其中包含着许多倒逼和自我要求的内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对民族的责任,昭示着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也体现了对人民的责任,昭示着我们党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还体现了对党的责任,昭示着我们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与中国梦这一美好愿景的激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梦的激励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当下的奋斗目标,而且还是实现未来美好愿景的必要条件;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仅是倒逼出来的必然选择,而且还是为未来美好愿景奠定制度和治理基础的重要前提;全面依法治国不仅仅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而且还是在公平正义的方向上实现未来美好愿景的根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不仅仅是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举措,而且还是鼓舞激励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未来美好愿景的必备要件。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中国梦的激励,我们党才能既务实深刻又超然洒脱地提出并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支撑。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那么,实现中国梦就是前行的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保障高速列车顺利前行的重要条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奔向中国梦征途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站点,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本质上说是发展问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基础,又是最终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又是最终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既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始终,又贯穿于实现中国梦的始终,是须臾不可离的政治保证。由此看来,能否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能否顺利实现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中期考核验收”。

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钉钉子”的精神深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一张蓝图绘到底”,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试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的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部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为了进一步探讨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全面”思想,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和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于2015年11月21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举办了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委党校、空军指挥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8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最新精神,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意义与实现路径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

与会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观察视角,围绕“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渗透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理论光辉

有学者从哲学的高度理解分析“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

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四个全面”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现阶段改革开放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出发,回应新时代提出的新机遇新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统一,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哲学基石。“四个全面”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包括社会发展与人民幸福的发展目标,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规律。中国实际包括中国的历史传统,包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

3.系统理论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重要科学方法。“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可以说是治国理论的大系统,其中包括四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又包括若干小系统。从系统理论方法进行研究,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大视野大格局大谋略,又可以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丰富内容进行具体地深入细致地解析,以利于推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实施和贯彻执行。

4.相互联系的“合力理论”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重要创新方法。“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包括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发展关键(全面从严治党)。四者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形成了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了一个“合力”,推动着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地前进。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有学者指出,从“四个全面”内在逻辑把握其科学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宏伟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党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前景、民族的复兴伟业与个人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要求我们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来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展风险有序可控,以全面从严治党来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党的领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在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展现出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有机统一,宏伟蓝图与实现路径的有机统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支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四者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之中。

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里程碑意义

学者们一致认为“四个全面”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伟大创造,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无论对推进民族复兴还是对促进人类文明,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

(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智慧的创造性升华

有学者从“四个全面”思想形成和发展历程分析指出,“四个全面”是我党几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精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念是2005年胡锦涛在江浙考察时首次提出,后来写进十七大报告,又被十八大再次确认;“全面深化改革”可以分解为“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都出自于1987年的十三大报告,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提出首次将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概念;“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依法治国”作为一个治国方略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之后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强调依法治国问题;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我党就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治国必须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特别指出“各级党委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从严治党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中去”,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含义。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形成发展来看,“四个全面”思想是对党的几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创造性升华。

(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有学者指出“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

还有学者特别强调不能简单地用“四个全面”概括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全部。第一,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来说,“四个全面”只是众多重要讲话中的一个方面。第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看,“四个全面”是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表现。“四个全面”属于治国理政的新的举措。第三,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看,“四个全面”作为一种战略布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新的发展,这个“新”主要体现在治国理政方面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总抓手

有学者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实践形态解答了“四个全面”的时效性问题。学者们一致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第一个梦想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还要建立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虽然用什么方式表达现在还不是很明确,但是当2020年建立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后还是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继续依法治国、继续从严治党,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最近五年的总抓手,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格局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具长远性、前瞻性,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的指导意义更符合中国的现实需要。

还有学者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举起了治国理政的总纲,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战略方向、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思路、总框架、总方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又是实践创新的重大飞跃,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辩证法的代际继承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立足时代特征与中国实际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质上是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市场理性与人文理性、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法治理念与社会主义理念、党纪与国法之间“物”的发展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深层次矛盾的妥善解决。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涉及的市场理性与人文价值追求两种本质规定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辩证法“物”的发展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的总体继承。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被赋予了两种规定性: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要求的市场理性规定性,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所要求的人文价值规定性。作为复合概念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构想,本身蕴含着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辩证法的“物”的发展逻辑,以及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辩证统一为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辩证法的“人”的发展逻辑。

2.“全面深化改革”是对如何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矛盾体的深层次探索。

3.“全面依法治国”是对法治理性与“社会主义理念”的良性融合。一般来说,“法”是对人性恶的限制,因此西方国家与古代中国的“法”便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建立在人的理性计算基础上的国家治理模式。而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认为,制度设计除了充满政治理性之外,还应该具备人文价值追求。这种人文价值追求,我们可以笼统理解为“社会主义理念”。 这样看来,“全面依法治国”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辩证法的代际继承;

4.“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重塑,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遵守党纪与国法的双重要求。党纪体现了共产党人对解放并造福全人类的更高价值诉求,而国法则是对全体公民的理性计算。共产党人既应该遵守党纪,也应该遵守国法。

三、“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实现路径

学者们认为“四个全面”集中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能不能真正干起来,能不能干得成干得好,对于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至关重要。干成了,则梦想成真;干不成,则半途而废。关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实现路径,学者们从“四个全面”的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四个全面”航行方向

有学者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理顺分配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突破利益藩篱、科学配置权力:

1.转变发展方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为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夯实基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坚持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2.优化经济结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培育研发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

3.理顺分配关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规定。一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三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继续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在农村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

4.保护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一是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三是开征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消费税。

5.突破利益藩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动力。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创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徙木立信的气概,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回应人民诉求和期待,按照先后有序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一环扣一环梯次推进。

6.科学配置权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靠保障。从优化权力配置和权力流程入手,对权力进行科学分解,使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相对分离;按照分段操作、流水作业设计权力流程,使审查与批准、决定与执行、承办与监管等权力相对分离。

(二)全面深化改革润滑“四个全面”运转马达

学者们认为“四个全面”针对当今中国难题,解决突出矛盾的一次顶层设计。而其中难度最大、任务最艰巨并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就是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

1.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关键点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2.国企的改革。以混合所有制为主要方向,同时强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3.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改革。围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清除壁垒这样的办法,在市场准入、价格机制、建设用地等关键环节要下力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财税体制改革。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5.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把保护环境作为一条红线,不得逾越,并且要舍得投资、还要舍去这些不必要的增长速度,来保持整个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和谐这样的新常态。

(三)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四个全面”保驾护航

有学者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是“四个全面”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要制度基础和法治保障,而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协调发展。

1.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2.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

4.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四)全面从严治党凝聚“四个全面”共识

有学者根据习近平揭示的全面从严治党内涵的八个基本要点,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积极作用:

1.全面从严进行思想教育。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

2.全面从严加强组织建设。没有组织,就不可能有党;没有组织性,党就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在于全党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思想统一,还在于这种统一是由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的组织统一和行动统一来保证。

4.全面从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进一步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法律纪律教育、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廉洁自律教育。

5.全面从严加强制度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建设是根本保证。党的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需要艰苦的理论创造,需要实践的反复探索和经验的逐步积累,更需要随着改革的发展与时俱进。

6.全面从严加强纪律建设。党的纪律和规矩建设的重点,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都必须遵守的纪律和规矩。

(五)“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四个全面”战斗力量

有学者认为,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力量,作风就是智慧,作风就是办法,作风建设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打铁还需自身硬”揭示了共产党人先进性作风建设的本质内涵,解决党的建设和党员先进性落实的标杆引领问题;明确了共产党人人民性作风建设的核心要求,解决党的宗旨性质落实和被人民群众认同程度问题;抓住了共产党人纯洁性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解决党自觉清除腐败退化的组织功能问题。

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要能负起监督责任,带头开展“铁面无私”的监督,在班子内部把“民主集中制”真正落实到位;其次,要真诚发动群众,主动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改正缺点错误要有敢于脱了裤子“割尾巴”勇气和决心,而不是摆“形式”,做“样子”。其三,要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行动上,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弘扬正气,抵制邪气。第四,作风的实质是“做”风,每一项工作都要有人去落实,每一个困难都需要有人去克服,每一个任务都需要有人去担当,这一切都是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落实。

试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的结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制定提出了总的要求,作出了总的设计。《建议》非常引人注意的是,把“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作为三个必须坚持的重大指导原则之首,写进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式写入了党的中央全会的文件,并作为“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写进党中央的《建议》,这意味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成为全党的思想共识和政治遵循,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已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之举和战略之措。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坚定自觉地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努力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的事情办得更好。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始终把研究和解决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不断取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理论飞跃。第一次理论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如何进行和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建立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二次理论飞跃,产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发展为什么、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正确的科学理论和强大的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表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肩负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使命,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决策新部署新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推向前进,开辟新的境界,创造新的业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决策新部署新实践的集中体现,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一个更广的视野里、一个更全的思维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作出的科学论证和正确回答。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继承,又是对它们的创新和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有关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方面的思想和工作,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作为重要的思想理论都曾经提出过,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都曾经部署过,但是,把这四个方面的思想理论和工作实践加以综合、深化、充实、提升、创新和发展,并将其作为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全党全国各方面工作的一个总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和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行动,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开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门的金钥匙

摆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性任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那么,如何去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实现这些奋斗目标和宏伟愿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出发,从现实的国情、党情、民情出发,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出发,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成为开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门的金钥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作为开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门的“金钥匙”,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一把钥匙,而是由四把功能不同的钥匙组成的一串“金钥匙”。“一个全面”是一把钥匙,“四个全面”就是四把钥匙,要四把钥匙同时使用,才能开启这套大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把钥匙,是开启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门的钥匙。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要求,提出了要认真贯彻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六个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的发展理念。这一系列的思想、原则、理念、要求和举措,就构成开启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门的钥匙。

“全面深化改革”这把钥匙,是开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大动力之门的钥匙。伟大事业的推进,伟大目标的实现,需要持久的强大动力,这个动力就来源于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动员、总部署,勾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要保障。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主持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方案先后出台并实施,开始了开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大动力之门的进程。

“全面依法治国”这把钥匙,是开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法治保障之门的钥匙。伟大事业的推进,伟大目标的实现,没有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是不可能做到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绘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对全面依法治国按下了“快进键”,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列车进入了“快车道”。这一系列决策部署,开始了开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法治保障之门的进程。

“全面从严治党”这把钥匙,是开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根本保证之门的钥匙。伟大事业的推进,伟大目标的实现,要有根本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强有力的根本政治保证。打铁需要自身硬。领导伟大的事业,实现伟大的目标,必须建设一个伟大的共产党。正因为这样,就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认识出发,制定了一系列从严治党的党内法规,展开了一系列从严治党的教育活动,实施了一系列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从“再考试”和树立理想信念的教导,到“八项规定”的出台,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到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标准提出,到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到严明党的纪律,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开始了开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根本保证之门的进程。

这四把一串的钥匙,是总钥匙,也是金钥匙。说其是总钥匙,是因为这串钥匙是开启总开关的,这个总开关一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门就打开了。说其是金钥匙,是因为这串钥匙很精致、很灵验、很耐用,使用这串钥匙,一定能打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门。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实施首在全面、重在协调、贵在持久、力在创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事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的一个总战略、总布局,在党一系列治国理政决策、部署中,发挥统揽的作用、引领的作用、主导的作用,是一个完整、系统、全面的战略体系和行动纲领。“四个全面”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其中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根本保证。“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确引导、合力推进、保驾护航。

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在全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个“全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全面”的内涵,在该领域内都应当是全面的,不是单一的。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是全国范围内、全体人民都要进入小康社会;不仅经济上要进入小康,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也要进入小康等等。二是“四个全面”是一个整体,四个方面要同时推进、全面落实,哪个“全面”都不能短缺,都不能放弃,否则整个战略布局就会落空。所以,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在全面。

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在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管全局的、管长远的、管根本的,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当前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必须加强协调,善于统筹。要正确认识“四个全面”的相互关系、妥善处理贯彻实施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切实防止有的“全面”硬,有的“全面”软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好、实施好。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全党要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在这里,中央特别强调“协调推进”这一点。可见,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在协调。

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贵在持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只管当前、只管一时的,而是管长远的,要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至少要有几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都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能松懈,不能停止,不能偏废,否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无法实现的。久久为功,功到必成,历史和现实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贵在持久。

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力在创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的作用,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党需要从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赋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的内涵、新的境界,使之适应新情况、符合新要求、解决新问题、指导新实践、开创新局面,用创新来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增添新的力量。毫无疑问,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力在创新。

试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