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导论的论文
教育哲学是整个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科学,又是教育科学中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从其同哲学的关系看,它是一门边缘学科;从其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关系看,它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哲学导论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哲学导论的论文篇一
《论生本教育》
摘要:教育一直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方式,当今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应不断发生变化,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今社会需要自由教育,当然前提是注重培养人格,创造学习的欢乐。而生本教育是新时代新型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强调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完善学生人格。
关键词:生本教育,自由,创造,概念,意义。
生本教育的概念
一种有创造的学习,它是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生本教育同时是一片肥沃的思想土地和智慧田野。
一、为什么要提倡生本教育?
在传统的课堂上,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大部分都是一种填鸭子式的教学方式,一味的讲,分析,阅读,没有情感态度,只是有一个标准,就是考试要考的标准,老师大部分都自己认为的重
点难点传授给学生,老师主要是依靠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忽略掉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爱好的点,光凭老师的灌输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堂也就会无聊乏味,所以要提倡一种自由的教育方式,生本方式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学习可以有三种状态:一是跟着老师学习,一是老师传授,一是师生互动。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帮学生学转换到一种他学,我帮的状态,这样主体的积极性就是学生自己,给他一个引导,规划,给他适当的帮助,这样子,以学生的学习为标准,形成有感悟的学习主体,改造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能以学生为本。
二、生本教育是一种理想。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一出现,就指出了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与之的差别,生本教育把传统的交转化为学,这就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促使他以生命的全部天性和潜能投入教育过程,即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组织下能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一个理想状态就是快乐的学习,素质提高了,思想提高了成绩也就自然的会理想了,一般的补课加课都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对知识的硬搬也只能产生反效果,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中的考试评核,频繁的考试并不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多大的作用,应该在不干扰学生成长,把考试评核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而不是老师,把教学过程的评价活动改为鼓励活动。鼓励学生用成长期
中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生活,学习知识。当学生成为课堂中的真正的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的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因此,课堂教育才回成为最自然,最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三、生本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
从郭思乐生本教育带给我们品味的生本课堂是:譬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自然课《水的认识》,教师除了让学生做一些观察和实验之外,还要学生找关于水的资料。这使家长们十分兴奋,他们积极地为孩子收集并打印了二十余篇各种不同的关于水的资料。而孩子们为了参加讨论和诵读这些资料,查字典,找大人。一位孩子在课堂上朗读了他的家长打印的六百多字的关于西部缺水和需要保护水资源的文章,令来听课的香港同行大为惊奇。在这样的活动中,家长不再是板着脸孔地训斥和签名,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寻找知识,建立起新型的亲子关系。学校里学生的主动性,也传递到了家庭,使家长们大开眼界,他们为之动容,为之欢愉,他们也参加了孩子的课题,“学校把教育的工作转嫁到我们身上”的抱怨销声匿迹了,他们更爱自己的
孩子了。他们在学习中如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下课,为的是要让他有机会讲述从书上看到的故事。进行有趣的统计、分类、评判,进行学习性的游戏,他们自编儿歌,自编谜语,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且,由此还表现出不多见到的学习效率。他们真正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
四、生本教育的体现
一切为了儿童
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他认为,人要生存,就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环境。学习往往是很艰苦的。现在的学校成了文化孤岛,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价值,远离了社会,培养的人不是自然人。现在的孩子除了春节陪爸妈走走外,再也不能去与界接触;四周奔跑,他们不太注意春天、秋天的景色变化,更多的注意爸妈的脸色,象一群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这种怪圈,应该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否则,将带来文化弃视。
高度尊重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天性。他认为,人之初,善本学。儿童生来就是学习者。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本能,拥有自然天真的世界。幼儿一旦揭触了外界,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比如,这朵花是什么颜色?你告诉他是红色,他会问:“好看吗?”你告诉他“好看”,他可能要进一步问:“为什么你觉得好看,我也觉得好看呢?”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能答以“你有自己的认识体系,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体系”等。事情就是这样,问题越基本,越难以回答。不管怎样,儿童的思考是十分积极、丰富和灵活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他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以便适应它,这不是我们所教,而是出自先天的一种本能,他们甚至想得比我们成人还要多。一则故事说,妈妈带着孩子,遇到狗在吠,妈妈说,不用怕,会叫的狗不咬人。儿子却担心地问:我们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吗?想起来,孩子实在是多虑。但严格说来,他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儿童没有成人的种种拘束,拥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他们就像婴儿学游泳比已经开始怕水的儿童来得快一样一个依着自己的学习天性来思考的性灵,较之于具有种种后天的框框和局限的思考要更为宽广和敏捷。成人总是不自觉的想当然按自己的经验来,压抑儿童的精神,贬低他们的学习本性。生本教育的课堂或者整个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社会规范的要求与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使得学生乐而忘返的活动恰好就是最能激发他们潜能的:做班级游戏,做小课题研究,阅读,寻找资料,写自己最喜欢写的东西,演课堂剧,创作小小说,编谜语,编儿歌,读书会,讲演会,小竞赛,观察实验,等等。生本教育强调尊重儿童的思维。生本教育强调多次反复获得知识。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应该要做到的,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有许多探索机会,而探索是一种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生本教育强调对儿童的学习隐私保密,不应该一味的凭借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这样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生本教育体系就是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的情境。
全面依靠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把课堂成为学生的实验室。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教师希望学生正规地学习,你就可以从他喜欢的东西开始。例如学生读书,每个学生喜欢的地方都不一样,他可以看到喜欢的就在那里停住,然后与别人交流,分析,有一些话题可以深入去谈的,还可以延伸到很多的阅读„„不论他们做什么,教师总能找到其中蕴涵的基础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把他的活动,都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哪怕它并不完善,甚至是似乎同我们原来的学校教育内容格格不入)。我们所做的,
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生本教育强调借学生自身的能力,本体的力量,内在的潜能,发展学习天性,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忘我学习,使之达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生本教育也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老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学生自身的情况的培养下的整个考虑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侯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生本教育的一个含义,是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大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自己来做—个体在行动中。而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学生能为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教学的成功。人不能仅仅依靠训练,就会有所创新,创造性不能训练出来。学生创新是学大于教的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鼓励感悟,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也是不断形成自己的、使之与众不同、享受自己的存在的那样一种行动方式。这也是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之一。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说教,就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学生们从中自己感悟了,这就成为他们头脑
中最稳定的精神财富。过去的教学中,可以说就是由教师或教材编写者铺设得十分周全,设置了小步子、面面俱到的教材,不想有什么地方为难学生,最好是他们一学就会,一蹴而就。这样培养学生条列式的思维,而不是培养辐射式的思维,因为他们不需要他们有什么创造性,只需要他们依照考纲考得好。这就是一直以来教学模式的弊端,显然,要使学生注意感悟,以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就要防止过去的传统的教学。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保护每个人的内在积极性,这样,就保护了许多原来可能会被认为是差生的学生,更多的培养有潜质的学生。
郭思乐说越是自然产生的东西就越有作用,越牢靠,教育之所以艰难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一直依靠教忽略了自然的东西,我们尊重自然呢,虽然慢,但是学生兴趣上来了,学生也是大自然的精灵,需要等待,我们可以尝试用生本教育来改变教育,我们要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无论实现与否,那是大自然给与我们可能性的讯号,我们也要依靠本能来学习。
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思想,对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教育才有出路。
教育哲学导论的论文篇二
《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教育价值选择的评析》
摘要: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两千多年前,我们的教育大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提倡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认为学习文化知识是为道德修养服务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当前,我国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事业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好的教育应该具备哪些价值,和如何进行教育价值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不同的教育价值选择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为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对当前我国的教育价值选择进行评析,从而探求适合我国教育事业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教育价值选择;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正文:
一、什么是教育价值选择
什么是教育价值观,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与作为需要对象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教育价值就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认识和评价就构成了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一切具有教育价值特征的事物和人,总是一定形式的主体关系表现出来。这就是说,教育价值最终体现的是主体的需要和客体对需要的满足程度。价值选择是人们按照某种价值取向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价值活动所进行的价值选择过程,价值选择是一种观念性和实践性活动[1]。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的智能特征需要,匹配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方案。教育的本质就是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其前提是人人都能成才,只是教育的方式、方法,适不适应的问题。教育价值选择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坚持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价值活动所进行的价值选择过程。我国古代的教育价值可分为两大类: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论与非功利的教育价值论。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价值分类存在分歧。
二、当前我国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
人们对教育的态度是建立在对教育价值的评价之上的,对教育价值的不同评价,导致人们对教育持有不同的态度。用系统论的观点看,由于主体的状态不同,需要的对象和水平一样,以及教育价值客体属性的多样性,教育价值观体系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2]。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然而教育价值观念却没有跟上,在教育上我国的多数教师依然坚持着落后的价值理念,或者教育价值观和现实教育产生严重的冲突,导致价值选择陷入困境。目前,我国教育界存在两种教育价值取向,一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培养德智体美兼具创新精神的学生教育理念,二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的价值观。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一种强调学生的潜能开发、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主义文化素质训练的整体教育。就是发现并发展学生特长,全面发展人才。部分教师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尊重人性”。既指尊重儿童作为自然人的特性,表现为尊重儿童个性心理特点,尊重儿童的学习规律,把儿童当成儿童,保护儿童该有的童真和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也指尊重儿童作为社会人的特性,让儿童了解规则,了解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生活能力,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教育就是让儿童更好的生活。
然而大部分教师却是不顾学生的真实需要和教育的本质,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素质培养。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不少老师更是把应付考试作为整个教育的重心,对教育的基本职能“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不能顾及或者干脆不提甚至对教育“基本职能”产生“负作用”。进行的是一切为了考试分数、忽略人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不健康”的教育,更多的体现的是功利性的教育价值。尽管应试教育在中国广受唾骂,但它久久不能废除是有一定原因的。应试教育和科举制相似,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这种教育制度,要改变,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应试教育在中国是目前最为公平的一项政策,他统一考试按分数入取。其中几乎不掺杂任何人情事故原则,也不包含权利入侵,应试教育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而且有益于社会公平,更人促进人才的培养,也有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影响我国多数教师的教育价值选择的因素
(一)片面追求名师的荣誉及升学率
在教育生活中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在学校的考核制度中,应试教育与教师的“结构工资”挂钩,与此同时,在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出成绩”也是教师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的最显著的标志。试问,哪位名师不是因为教出的学生成绩好而成为名师的?因此,“出成绩”是成为名师的最快捷的通道。相对于“出成绩”,以培养学生为主的教育则是一个更为纯粹的教育目标,意味着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身心和谐发展来考虑问题。只有从内心深处把教育事业当作一项培养人的职业,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热情的人才会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在对功利性价值目标的过度强调和追求中,教师们的内心会感到忧虑和不安。但教师们最终的选择却仍然倾向于功利性价值目标。在教师们的职业生活中,“出成绩”的操作性目标却与“培养学生”的价值目标发生了冲突。在本质上,工具理性僭越了价值理性而影响了教师们在职业生活中的价值选择[3]。
教师的价值选择,从主观层面分析,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功利性价值目标的追求和对超越性或存在性价值目标的忽视。教师自我价值认同的建立,一方面需要功利性价值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从教师自我认同建立的本质来看,存在性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更本质的意义。
一般来说,升学率代表了一间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硬件等等,会以学校的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好坏。家长帮孩子挑学校也会看重升学率,评价什么市重点学校,县重点学校,优秀学校,都会以升学率作为一个指标。因此,一方面,社会用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成绩,另一方面,学校急于用升学率证明自己的能力,最终导致了正确教育价值选择的偏离。
(二)对文凭的过度追捧
一个人只要考上了大学,几乎都可以拿到文凭。过去有一个文凭就可以分配到一个工作。现在,虽然国家不包分配了,学生可以拿着文凭自己找工作。只要找到了工作,就可以有一份收入,就能养活自己。在各种招聘会上,几乎都要求有文凭。当文凭成为年轻人找工作的必要条件时,几乎每一个年轻人都想要文凭。
那些走进新办各类企业的则是年轻、有一定学历的人。那么自然而然地几乎无需任何人的号召和鼓励,大众都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要想就业,就得使孩子考进大学。在这种普遍社会压力之下,家长与子女的认识几乎是一致的。严峻的生活现实使他们把目标定在将来的孩子能有一个比较好的饭碗,而进大学深造,拿到各类高校的文凭,几乎成了唯一的拥有较好饭碗的保证。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大学的扩大招生,大学毕业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增加,使其在一个短时期内拥有大学文凭已不是获得好饭碗的保证。由是,许多的家长又将目光瞄向了重点大学这个新的更高的目标,因为现实就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相对就业更容易些。
(三)家长的推波助澜
家长们之所以成为应试教育的支持者,出于潜在的本能,即人们通常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家长们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可能进入以前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进入的大学。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大学,他们关心的就是这一点。当一些家长因为虚荣而盲目攀比时,尤其时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遭遇高学历门槛时,这种好东西在现实中只能被应试教育残酷地架空了。在现实面前,学校教育不能“免俗”,家长也无法“脱俗”,只能揪住孩子的耳朵,伴随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乱舞”。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这是一个时代的强大阵痛,它让家长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下,变成了学习的工具。家长们不但找不到突破口,反而轻易就成为帮凶。
四、什么样的教育价值选择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历史上,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便造成了具有民族特性的个性行为特征。当前的教育价值选择是中国的孩子在夹板和框架中长大,儿童过早的失去了幼稚,天真,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能够被家长和老师称赞都是那些没有创造精神和个性的,但成绩十分优异的孩子。这种片面的教育价值观导致了教育实践中忽视人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今天的教育,只讲教师如何教,不讲学生怎样学,教学过程本来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探索精神的师生双向认知过程。可是在“出成绩”的硬性要求下,教育的价值选择离开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本质,走上了狭隘的发展之路。
然而,不管现实的教育是多么的让人充满困惑,教育价值选择是无可避免的,任何一种改革都是一种选择。中国的未来命运取决于今天的教育,在现代社会历史大势面前,教育活动必须围绕促进人的发展来组织活动,为每个人最大可能的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基础。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
(一)必须立足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二)必须坚持培养劳动者,建设者。
(三)必须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四)必须注意形成学生创造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简而言之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立足点,以现代化服务为特征,培养德、智、体、美、技多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4]。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价值观必须做出调整和转变,要改变知识的传授方式,更多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发现学习和自主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为创造和发现新的知识提供良好的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坤庆.〈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7.13.
[3]王冀平,教育价值观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4]王坤庆.〈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教育哲学导论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