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记忆大师胡希胜

发布时间:2016-11-11 23:56

世界记忆大师胡希胜

世界脑力锦标赛是由世界奥林匹克大脑运动会发起人、世界记忆大师之父托尼于1991年发起、由世界记忆力委员会组织的世界最高级别的脑力记忆比赛。共有10个比赛项目。胡希胜以1小时准确无误记录1400个无规律数字、1小时记录10副扑克牌、100秒记录整副扑克牌的成绩最终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

2006年,世界记忆大师巡回演讲团到中国演讲,当时还是大学生的胡希胜深深被世界记忆大师们的能力所折服,从而对记忆训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6年不间断的训练,终于获得了这个称号。

胡希胜有着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他首先将需要记忆的抽象信息进行夸张联想,把抽象信息变成图像信息,再将这些被夸张了的图像信息在脑海中组成一幅图画,这样就能牢牢地记住了。谈起几年的训练成果,胡希胜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个方法,并运用这个方法,因为运用好了,我们会发现,它对生活和学习都有着很大的用处。”

从一个懵懂的大学生到世界级的记忆大师,他,用了7年。

2000年的冬天,承德县三沟镇甲皮山村的山坡上,每天日出后都会出现一个男孩瘦瘦的身影。他手握镰刀,弯着腰,砍着柴,时而坐下身来望着山下,或是远方……

此时,跟他同龄的孩子正坐在初中的课堂里。而他,却已经因厌学在家休学半年了。一向慈爱的父亲第一次跟他发了脾气,逼迫着他回到课堂。“你的出路只有一个,就是考大学,否则就一辈子在家割柴火!”。这个男孩,就是胡希胜。

几年后,他要感激父亲当时的决绝。因为,正是那份决绝,最终让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来到了北京。也正是在这所大学里,胡希胜找到了自己的梦想。

2006年底,中国脑力运动宣讲团到中国农业大学演讲,台上的记忆大师们展示了超越常人的记忆水平,让出于好奇走进教室的胡希胜完全震惊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不相信人的大脑是真的可以做到过目不忘的。”

“我也要练就这样的记忆本领!”演讲完毕,胡希胜立即报名参加了他们的培训课程,并随后在他们的团队里做起了助教。尽管助教的工作只是整理材料,帮讲师整理课件,布置讲座现场等,但是,他觉得他离自己的梦想那么近,近得触手可及。

没有讲座的时候,胡希胜就自己开始练习。“人的大脑有个潜能,就是可以将图像的东西迅速并长久的记住,这个潜能只要接受足够的训练,每个人都是可以开发出来的。”遵循着这个道理,他慢慢摸到了门道。面对着“太阳、浩瀚的大海、阿拉法特……”等大量词语,他将词语联想成对应的画面,然后按照顺序记住:“远处,太阳出现在海平线上;近处,是一片浩瀚的大海;眼前,阿拉法特正在海滩上散步……”这样一来,抽象的词语就转化成了容易记住的画面。

人们都说,成功等于1%的天分加上99%的努力。

大四那年,为了能够专心练习,胡希胜在校外租了一间房子。那段岁月在他的记忆里永远也无法抹去。

那是一个不到5平方米的地下室,因为常年见不到阳光,屋里潮湿阴冷,时而散发出阵阵的霉味。夏天,屋里闷热得透不过气;冬天,屋里又寒冷得让人伸不出手。在季节感明显的地下室里,胡希胜过着分不清昼夜的日子,屋子里堆满了面包和泡面,一年的时间里,他已经分不清自己吃的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也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所有的安排都只遵循一个宗旨: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其它时间用来训练和学习。

很多次,他泡了方便面,转身又去学习。等到身体饿到透支,他摸摸疼痛的胃部,才想起来自己还没有吃饭。而这时,汤早已没了热气,面也因泡的太久,烂的几乎不用去嚼……

废寝忘食的生活经历给胡希胜留下了几样东西:超凡的记忆力、坚韧的毅力,和难以改变的不规律的生物钟。

胡希胜学的是车辆工程专业,就业情况很好。毕业时,身边的同学都顺利地找到了工作。只有他和另外一个一直支持他的唐红明每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直盼望着儿子大学毕业后能找一份稳定工作的父母再一次急了,多次催促他赶紧找工作,不要“误入歧途”。可胡希胜不再是当年那个初中辍学的男孩了,而是一个有着清晰的人生规划,并抱定梦想不放松的男人了。这一次,父母没有再坚持,而是选择了默许。

然而,现实比他想象得要困难的多。

他和唐红明到处联系讲课,可是多数人对脑力记忆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并不多,又看着是两个刚毕业的年轻学生,信任并不高,讲课的机会很少。两个年轻人四处碰壁,梦想在现实面前开始支离破碎。

经济的窘迫、实现梦想的无望、家人的期盼,让胡希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可在训练中练就的毅力和隐忍,让他可以坦然地接受这一切。在他看来,全部的付出、积累和所承受的一切,在将来的某个时候都会得到回报……

就这样,两个人挤在出租屋里,基本靠煮面度日。那段时间不久,但过起来真的很漫长……

为了节省开支,两个人很少吃肉,一天两顿饭,而多数时候都是煮面条,“要是能打个肉卤儿,或是炒个小菜,那都是非常奢侈的。”可即使这样节俭,两个人靠偶尔讲课赚来的钱仍然难以度日。他们不断的向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借钱,赚了讲课费再还,然后再借,再还……

2010年,胡希胜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第一次报名参加了脑力赛事。令他惊喜的是,他顺利地通过中国区域赛、中国总决赛,进入了世界赛名单。

然而,面对着曾是自己一直以来的那些偶像,并和他们同场竞技,胡希胜的心里兴奋而又紧张。小试牛刀,尽管并没有取得名次,但胡希胜在内心里却肯定了自己“能走进国际赛场已经知足了……”

接下来的两年,胡希胜又连续两次参加比赛,虽然进入了世界赛,但是也没有取得名次。胡希胜总结出两个失败的原因:“首先和世界级的高手同场较量,差距还很大。其次就是在国际赛场上的心态还需要提升。”

看着梦想就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胡希胜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梦想中的那一张证书,将是对他所有付出和承受的惟一肯定,更将是插在他梦想的领地上的一面胜利旗帜。于是,他推掉了所有的讲学工作,开始“闭门修炼”。

“难熬!”再次回忆起那段岁月,胡希胜摇摇头,说出这两个字。转而又笑笑,“不过看看现在,一切都值得。”

因为每天面对大量相同的训练材料,重复着完全相同的、乏味的训练内容,大脑不由自主地产生排斥感。有些时候,由于状态不好或是受外界因素干扰,导致训练水平倒退,胡希胜会苦恼,会烦躁。每当这时,他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或者在屋里独自走来走去。“我能坚持到成功那一刻吗?我所追逐的到底是梦想还是幻想?”胡希胜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几年来为梦想坚持的一幕幕在脑海中反复回放,他甩甩头,然后坐下来继续训练。因为,内心深处,那个叫做梦想的东西不断地向他招手。

一年的时间里,胡希胜已将《牛津词典》、《道德经》、《高中课本》等书中全部内容记在大脑中,无论提问哪一部分内容,都能准确背诵出来,甚至某个单词、某句话在书中的位置都能说出来。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他可以在5分钟左右准确记忆下来,也可以在1小时内准确记忆 1500个随机数字。

世界记忆大师胡希胜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