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高分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生需要掌握答题技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高分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方法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概括中心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
(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
(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
(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
(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句式及其用法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高分技巧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