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钩的用法

发布时间:2017-05-26 18:25

玉质带钩始于战国,它是人们用在腰带上起扣拢腰带的作用,故名带钩,带钩有以铜、铁、玉等多种材料制成,带钩古时又名“师比”。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玉带钩的用法。

玉带钩的用法

玉带钩的用法

关于玉带钩的用途与使用方法,古文献中多有提及,其用途主要有束结革带和佩系器物两种。用于带头束结革带的玉带钩,一般体形较长,如曲棒形、琵琶形类,其使用方法是先将钩钮揿入右手一端的带孔,钩首向外,然后以钩首勾联左手一端革带的带孔,即完成了固结腰带的过程。为避免带孔因长期使用而磨损,致使孔径变大或断裂,人们往往在革带孔内置一铜、玉或骨质小环,以保护带孔,提高革带的使用寿命,这就是考古发掘中,玉带钩钩首附近往往伴出小型铜、玉环的原因。用于佩系的玉带钩体形一般较小,以水禽型最为多见,战国之际的小件钩大多是用于佩系的,一些无附钮的钩,或环尾孔的钩也多用于佩系。古代玉带钩的佩物主要是刀剑、镜、钱囊、悬印之类,使用时先将钩钮嵌于革带孔内,钩首向外垂下即可,无钮带钩则是将其尾端与革带系结固定使用,宋代以后的玉带钩多已不具有上述使用功能了。

在这四件玉带钩中,上面两件均于钩首雕出螭龙的形象。钩成琵琶形,仿自战国。器身光素,打磨出三道凹棱,造型优美。恰如其分的装饰,效果反倒好于繁缛的雕琢。这种手法在清代其他的装饰品类中十分罕见。中下一件,以俏色和浮雕手法,表现流行的灵芝纹,颇具匠心。下面一件,减地浮雕西洋式花纹。乾隆时期玉雕中也吸收了西洋的装饰题材,但往往一味猎奇,生吞活剥,不能纳入传统之中。这四件玉带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代玉带钩的主要特点。

玉带钩的起源

带钩起源较早,一般认为不迟于春秋时期。《左传》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墨子·辞过》:“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荀子·礼论》:“缙绅而无钩带”;《庄子》“以钩注者惮”、“窃钩者诛”;《孟子·告子》:“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上引文献中的“钩”均指带钩。春秋战国墓出土的带钩实物也不少,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带钩与楚简简文互证,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带钩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了。

带钩质地有金、银、铜、铁、玉、石等多种,玉质带钩是其中较为珍贵的一类。关于玉带钩的起源,不少研究者认为始见于史前良渚文化时期。

在已发现的良渚文化墓葬中,死者尸骨下半部出土一类短而宽的玉质钩形器,正面投影呈长方形,两端下卷,一端有两侧对钻而成的圆孔,一端卷成弯钩形,据此有人认为该钩状物就是玉带钩的初始形态。由于无法确知良渚时期的衣冠服饰及用玉制度、佩玉习俗,至今又未能发现良渚文化之后至西周时期的带钩实物,春秋之际的带钩与上述短宽钩状物形制差别较大,因而良渚文化中的此类器是否就是后世的玉带钩尚难以作出肯定的结论。目前所见的早期具成熟形态的玉带钩始见于春秋中期墓葬中,这类带钩已具备了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完整结构,其分布区域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西周时期是否有玉带钩存在,有待于今后出土实物补证。带钩的出现与流行,应与古代衣冠服饰的演变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春秋以前的衣着形制,是上体的“衣”与“裳”分开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衣冠服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开始出现上衣、下裳联为一体的“深衣”,这种服饰制度的变革使革质腰带——革的大量使用与流行成为可能,用于扣系带的带钩亦随之大量出现并流行起来,春秋之前的带钩很难发现,这或与当时的衣冠服饰制度有关。

猜你感兴趣:

1.玉器入门知识

2.大学珠宝鉴定专业

3.珠宝专业实习岗位工作总结

4.珠宝专业实践学习总结范文

5.包罗万象的意思及造句

玉带钩的用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