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的大学毛概论文
相关话题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000字的大学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3000字的大学毛概论文篇一
《浅谈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及其特点》
摘要:创新思想是毛泽东构建其思想理论的重要手段,体现在毛泽东关心、思考和研究的各个领域,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线。本文介绍了毛泽东思想创新的必要性;概述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在各个方面的主要成果;分析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具有的特色。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创新思想;特点;创新型国家
毛泽东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其数十年革命的生涯中,之所以能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这来源于他不竭的创新动力。
一、毛泽东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和道路却没有现成的具体答案。中国革命的实践表明,任何照搬照抄经典著作,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革命的失败。作为中国共产党内最具独立思考品质的领导人,毛泽东向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进行了勇敢的挑战,在中共党内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的原则。
毛泽东论述了理论结合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他认为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1960年,毛泽东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个原则,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毛泽东再三地论述这个问题,是要阐述干革命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它的含义有以下三点:
1.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倘若固守僵死的教条,就只能给各国革命带来危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合乎本国实际的理论创造。
3.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革命党人必须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指导革命的新理论来。
毛泽东关于理论创新的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精神。他与其他的共产党人一道,坚持这个原则,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毛泽东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产物,他本人则通过勤奋的读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大胆提出新的科学论断和理论观点,成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二、毛泽东创新思想的主要体现
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突破,结出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方面
毛泽东认为马列主义是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要我们在实践中创造。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袖一道,以切实的中国国情为依据,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总路线,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他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这不同于俄国革命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将整个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他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首先完成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再进一步推进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像俄国革命那样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理论,都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前人书本上没有的,也是外国经验搬不来的。它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成功范例。
(二)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提出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他在一个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中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结合中国实际,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创新,毛泽东在几十年前已经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进行科技创新的设想。
(三)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
毛泽东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主张从战争情况、时间条件、战争性质、地域条件、民族战争的指导规律的不同着眼,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应用,大胆创新。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他确立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础,创造性地确立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中国革命战争较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提出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四)向外国学习方面
毛泽东首先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我们应该向他们的长处学习。他又说:“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当然不要学。3”学习应与独创相结合,创新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五)在教育方面
毛泽东提出了要以学生是否有创新见解作为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标准的重要命题。他还鼓励学生不要受考试分数的束缚,要大胆主动地学,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4。他的这些鼓励创新,有益创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开展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毛泽东创新思想的特点
综观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可以发现有如下五个主要特点:
(一)创新与怀疑批判精神相结合
毛泽东从青少年起即具有怀疑与叛逆的思想和品格,成为中国革命主要领导人后,他依然保持着对许多事物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劲头。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都发端于对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怀疑。建国以后的毛泽东,在各个领域都保持着不竭的怀疑习惯和批判精神。对有人问党的政策是否允许争论,他批示道:“为什么不允许争论呢?”对解放后实行脱离实际的教育教学制度,他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5”继而提出一系列缩短学制、减少课程、教材删繁就简、提倡启发式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颖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胆的怀疑批判精神使毛泽东能够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问题,使他能够独辟蹊径,有所创新。
(二)创新与反对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相结合
毛泽东在每一个领域提出的创新观念,都几乎与批判教条主义相联系。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最大,毛泽东视之为主要危险。教条主义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其主要表现为思想上形成一种束缚,马列的本本没说过,革命前驱者没做过,就不敢说也不敢做。用教条主义的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势必是照搬照抄外国经验和书本上的条条,拒绝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顽固保守,不敢也不许创新和突破。
(三)创新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独立思考也是创新的极其重要的必备条件,它为创新提供思路、观点、理论方法和达到目的的路径。一个人能够有所创新,他必然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毛泽东就是一个最具独立思考品格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不崇拜偶像,对一切事物和现成理论保持不随波逐流,坚持不人云亦云地进行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态度。
毛泽东反复要求全党在读书、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时候,切记要独立思考,要加以分析确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想一想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毛泽东明确表示:“一个人有对有不对,对就跟,不对就不跟,不要糊里糊涂地跟”“糊里糊涂跟某人走很危险,要独立思考。”毛泽东对独立思考的强调,为我们明确了通向真理和创新的正确途径。
(四)创新与实事求是相结合
毛泽东的创新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的立足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实际,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创新正确与错误的检验标准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实践。也就是说,毛泽东的创新是与实事求是精神紧密结合的。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思想是一种正确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因为这种思想指导中国革命获得了成功,推进了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有益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实际效果。
(五)创新与调查研究相结合
毛泽东创新精神的思维方式,不仅强调从实际出发,而且十分重视对问题的思考与下结论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把调查研究看作是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以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实践基础,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他的许多创新思想均源于此。
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还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他一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这不仅为他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实践环境,而且为他的创新思想提供了大量实际资料。
调查研究为毛泽东的创新思维铺实了基础,也避免了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正因为有了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认识,所以毛泽东能够精辟地提出许多独创性的思想理论。
如上所述毛泽东创新思想的五个主要特征,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的。怀疑引发探索和创新的兴趣,反对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为创新扫清思想障碍,独立思考为创新提供前提、方法和达到目的的路径,实事求是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则是灵魂,它决定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发展方向。
四、毛泽东创新思想对当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自主创新尚受到多方制约。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艰难的条件下, 中国人民就能够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奋发图强, 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 在两弹一星等尖端技术领域取得震惊世界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发展, 当代中国已经拥有了自主创新的更多有利因素。我国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20 万人;有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技术研发体系和学科布局;还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这一切都为我们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已经具备自主创新的巨大潜力的时候, 我们最需要的, 就是培育全社会创新的胆识与魄力。正像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们应当教育全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人, 要有远大的目标,有志气,在这方面要鼓点劲, 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 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不懈奋斗、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发展创新文化, 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站在人类优秀文明的基石上, 积极整合现有技术, 推进集成创新: 积极引进国外技术, 充分消化吸收再创新, 这些都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 关起门来建设创新型国家更不行, 1956年4月,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自然科学方面, 我们比较落后, 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1963年12月, 毛泽东又明确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 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 尽量采用先进技术, 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 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机, 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成就;抓住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转让高新技术中一些非关键部分的时机, 将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来并消化吸收;抓住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机, 加强同国外的技术合作, 这些都有利于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结语
毛泽东的创新思想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归纳、整理、分析、研究和宣传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对提高我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我国正在开展的创新活动是有益的。
毛泽东作为创造新世界的一代伟人,为我们树立了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光辉榜样。他的有关创新的教导,将鼓舞和鞭策我们奋勇前进在创新的路上。可以肯定,随着我国创新活动建设的愈加深入地展开,人们将会愈加领略宣传和发扬毛泽东创新思想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成立芳. 试析毛泽东创新思想的特征[J]. 探求,2004,3:56-59
2.王媛. 从精兵简政看毛泽东的创新思想[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7:9-12
3.学习毛泽东的思想和理论 [M].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研所,2001,41
4. 吴学东, 梁国钊.论毛泽东的创新思想[J].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报,2001,9(1):44-46
5. 王秀武.毛泽东创新思想作风形成的历史透析[J].贵州党史报,1999,30(2):75-80
6. 赵大义.毛泽东[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6
7. 肖云龙. 别无选择——中国创新论 [M]. 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84
8. 李天华.毛泽东思想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知道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24(4):1-4
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73
3000字的大学毛概论文篇二
《论过渡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摘要]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本文回顾历史,站在历史角度并以现实的眼光看待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着重分析三大改造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必要性。
[关键词]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 必要性
一、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国民经济恢复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三大改造必要性
黄如桐在《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一文指出:总路线的指出,既是建国以后政治、经济形势以及阶级斗争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为国际、国内各方面条件所准备好了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三大改造是改革的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奠基石,如果没有三大改造,那么,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改革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首先,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三大改造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为改革规定了明确的方向。三大改造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关系
党在过渡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烦人基本任务,是革命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
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标准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实质,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地位,走向繁荣富强,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与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毛泽东在1956年1月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进入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以农业改造为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巨大变革,是个体分散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转变的重大变革。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论述。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50年代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选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4、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三大改造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4.1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国内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小农经济的阻碍作用要求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作用。
但是,由于土地改革没有改变农业生产个体经营的弊病,因此,农业生产中的个体分散经营、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发展等问题也不断出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2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国际环境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首先,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是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前提。1953 年抗美援朝的胜利,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了新生的国家政权,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党和国家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就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开展。
其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帮助。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并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但是,毕竟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经验和成就可以学习借鉴,失误和教训可以汲取改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不用再摸着石头过河。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物质上和政治上都给中国一些援助。
同时也应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禁运、外交封锁政策,襁褓之中的人民政权处在相当困难的境地。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
过渡时期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它首先表现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践的最直接的成果,是使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变成了现实,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个体农业,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
总结:
总的来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历史也向我们证明过渡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改造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洁.评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大标准[A]
[3]张启华.毛泽东对三大改造历史必然性的认识[J]党史文汇,1997年 04期
3000字的大学毛概论文的评论条评论